3419 字

过敏、烧烤和日料指数

最近我一直龟缩宿舍,既不是怕新冠,也不是怕枪战,而是从前年开始,我一到春天就开始有过敏症状。症状就是打喷嚏流鼻涕不止,前几年情况好一些因为我出门戴口罩,今年就摘了几天就发现不行了,跟我小时候犯过敏性鼻炎几乎一样。那时候我放学路上能打一路喷嚏带鼻涕,随身手帕湿透了就只能抓路边大杨树叶擦鼻涕,但杨树叶有一面有绒毛,用错了面就成了新一轮喷嚏的开始。喷嚏打多了还流眼泪,到家就是眼红鼻子肿,不知道还以为被人欺负了。当然我老家空气质量很差,而跑到哪怕是济南、北京这种空气质量也好不了哪去的地方读书后却没再出现过过敏性鼻炎。其实我也在这边查过过敏源,并不对花粉啥的过敏,但就是四五月份有几周会难受,可能是我查的过敏原不够全吧。

不过,根据身边统计学,我发现很多北美留学或旅居的人,到这边四五年后也会有同样的过敏现象出现。与这个现象伴生的就是回国后短期会小病一场,类似水土不服的状况,有次跟印度同事聊起,他说现在他回国都得一个月假期起步,因为无论如何开头一两周都在调时差跟头疼脑热中度过。这主要可能是身体对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期,个人体质及过敏原需要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而且过去十年国内空气质量整体是有提高的,所以我倒不那么担心回去水土不服。

不过历史的进程总是带有幽默感。我的老家今春突然火了,而且是物理意义上的火,因为所谓“淄博烧烤”出圈了。虽然很多人都说“烟火气”是最大吸引力,巧了,我还就是对物理意义上的烟火气过敏啊,这要持续下去,我回去休个假很难不水土不服。虽说我06年之后就没在淄博长住过,但零散加起来我也在那住过近二十年,那个八大局市场我很熟,因为我曾经在附近读过书,虽然只是幼儿园。而我父母现在也会去八大局市场买菜,只是最近抱怨说游客太多。不过烧烤吗,坦白说我大概也许吃过一两次,但对芝麻盐卷饼撸串这玩法没啥印象。原因也很简单,烧烤还是挺贵的,淄博当地消费能力过去二三十年大概也就翻了一倍。很多人说便宜是拿一线城市的物价来进行对比,实话说,一线城市所有物价都含土,也就是土地价值。淄博这种土地价值一般的地方你买东西只需要付东西本来价格就可以了,没有土味附加值。

我真正吃烧烤多其实是在济南读大学的那段时间。济南那时候随便找个十字路口,大概率有个角是有烧烤摊广场的,有的兴许还搞个围墙。烧烤摊的配置一般是在靠墙一侧摆上十米左右烧烤架,三四台大风扇隔着烧烤架对着墙吹,这样烧烤的烟气不会飘到广场食客区。员工就在烧烤架后面烤不同的串,烤好了会一手几十上百根串下面串场,食客都围坐在小桌凳周围,员工靠近就问要不要这种串,要的话就很随意留一把,不要就去问下家,等手里串分完了就去烧烤架那边拿下一批,周而复始。

从食客角度看,除了进门时点上啤酒跟花生毛豆田螺这种小菜外,就是等员工过来看成色留货,员工有时候会有点强买强卖留一大把,这时候你可以让他拿回去一些,当然为止最好的就是离烧烤架近的桌子,远的话很多热门串根本就送不过去。那时串也不贵,印象中五毛一串,最后数签子结账,有些贵的食材例如鸡翅会串两根签子这样,还有种大串能到两元一串。不过我们穷学生一定会点的就是一桶趵突泉的扎啤,虽然便宜但搞不好半桶都是冰,一杯下去透心凉,配刚烤出的串正好。当然济南也有贵的地方,10年就有五元一串的红柳烤肉,随便一吃都是上百块,我只有毕设完了老师请客才吃到,当时就惊讶于串怎么能这么大,而且也是那时候才发现真正的羊肉串滋味,还真就不如路边排档腌透了的那种好吃,至于是什么肉不重要。

我觉得淄博烧烤能火说到底就是一直按服务当地人的标准在经营。淄博下面有个博山区,那边的博山菜馆子极为内卷,当地人觉得不好吃能把厨子喊出来教做菜,在这个环境下菜金基本就是质量与服务的完美结合。而更本质原因在于淄博本身是个有文化负担的移民城市,所谓文化负担就是临淄代表的齐文化,而移民城市主要体现在张店这个区其实历史不长,现在住张店的人上数三代基本都不在张店。

最简单证明就是张店区的路,南北向路就是以中心路为中心,东边就是东一路、东二路这样,西边就是西一路、西二路这种命名法,当然更早中心路还叫三马路,而西三路就是柳泉路。而东西向路就是以市政府门口的人民路起,南北都是共青团路、杏园路、新村新路这种名字,一看就是建国后的路。至于现在改后的某某大道啥的都属于跟风了,因为这个某某是当地企业名字。不过后面又改成北京路南京路这种俗名,反正我是懒得记了。从路名就能看出,张店是个新城,但底蕴并不强,还是几个大国企支撑为主。

然而,张店这个移民城市的移民来源其实就是周边地区,以博山淄川为多,所以当地城是新的但人的文化背景差不多,因此会形成一些既新又老的伪传统。说新是因为很多东西例如这个烧烤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说老是因为能看到儒家封建余孽崇尚礼数仪式感的一些影子,说伪传统自然是因为这个东西就是最近二十多年淄博市民有钱能消费得起烧烤才有的,没有当地消费能力提升,这种吃法持续不下去,也就骗一轮游客就散了。说白了,淄博烧烤长期看还是需要当地及周边的食客来供养,本地就是个落寞的工业城市,不能按旅游套路走,可以走休闲路线。

所谓休闲路线,就是价格适中体验良好的服务当地人的服务业。其根基还是当地及周边普通人的收入水平或者说现代化水平,只有收入达到可以自己供养特色饮食才可以持续下去。这跟国内很多追求发展旅游城市的路线其实是反的,国内很多景点一开始就打算赚外地人的钱,因此在文化地标周围构建一些只有游客会去消费的场馆,这样肯定会有淡旺季的区分,本地人其实也不会去消费,最后很可能就萧条了,特别是餐饮这类复制性比较强的店。而休闲路线从一开始就是要为当地人消费设计,走量价格不会高,核心是内循环而不是外循环。

不过这对小城市可能不适合,因为国内高铁最大的贡献不是把钱带进来而是把人送出去,很多小城市事实上都是人口老龄化且萎缩的,消费水平上不去或者都跑周边省会或新一线消费去了。大城市天然存在虹吸效应,但因为地价比较高,走休闲路线估计也便宜不到哪去。而淄博这种中型工业城市相对适合些,一方面工业底子保证当地人收入来源起码是工薪阶级而且退休的工薪阶级也有说得过去的退休金,一个月能出来吃一顿;另一方面,确实也没有旅游项目或明显虹吸效应来提高客单价。但我感觉淄博烧烤可能一直会存在,但淄博市本身其实经济是下滑的,人才会被济南与青岛从东西两个方向吸走,好在工业其实对人才要求也不高,在人口大面积萎缩前这个休闲路线大概率还是通的。但如果一个城市主要人口是刚失去土地或者没有退休金的农民,本地没有制造业工业给当地人输血,那么就算发展旅游业也会出现本地人不买账外地人上当一回的情况。

其实我自己有个纯经验公式来找这样的城市,那就是计算当地高端日料店的数量。一般来说,高端日料店属于外来饮食文化,且消费力属于上层,一般接待是商务宴请,普通人也可能去尝鲜,一个地区日料店如果比较多,那就说明当地人商务规格较高或有闲钱养活外来户,这样的城市应该是可以发展休闲路线的。反之,如果一个地区日料店根本开不起来,那么就说明当地人消费能力有限,即使这个城市是旅游城市也大概率是宰客的。当然如果高端日料店过多,那么当地商业过于发达,就会从周边吸收人才与资源,其休闲路线性价比不高,更多是有钱人的游戏。这里我认为的阈值在于地级市人均消费过300元人民币的日料店要在个位数比较合适,多了当地就有土味溢价,低了就说明经济条件不允许。

我查了下淄博,就一家,应该是处于临界点了,如果这家倒闭了,淄博就该进入衰退状态了。相邻的潍坊有五家而菏泽一家都没有,济南青岛大概都有二十多家的样子。存量在个位数高价日料店的城市大概率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相对独立的城市地位,没有的几乎一定会成为周边大城市的附庸。其实这个规律在北美也能成立,毕竟这边也会把高端日料当成当地人改善生活的一种方法,美国这边要把阈值设定在100刀,一个州存在超过这个数餐馆的城市大概率能撑过未来的人口下降趋势,但到两位数则说明太贵了,可能是当地核心城市,会对周边吸血。以当前数目为准,20年后日料指数超过10的大概率会成为区域中心城市,没有日料指数的城市大概率会变成其行政不独立的卫星城,1-10之间的可能还能维持住当地相对独立的行政建制。

总之,一时半会我也吃不到淄博烧烤了,不过日料指数大家可以对着自己家乡算一下留个言作为记录,我们可以二十年后来看看对不对,如果那个时候这个网页跟留言功能还在,也欢迎来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