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外死亡数是用来估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政策系统影响的一个途径,原理非常简单,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死亡的人数去对比往年同时段的死亡平均数,多了就说明整体抬高了死亡率,低了则相反。一般认为,死亡这件事年与年间没有战争与瘟疫在短时间内差距不会太大,当然长期肯定是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最大。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额外死亡数通常跟官方给出的直接死亡数差异较大。2017年9月,超级飓风玛利亚袭击了美属波多黎各,官方报道截止11月死了64人。但通过比对历年死亡人数,学术界利用额外死亡数给出的估计数字则大于1000人。统计之都有专门的数据分析提供中文的计算细节,原始分析在 Simply statistics 的英文博客上。一般而言,额外死亡数给出的估计数都是高出官方至少一个数量级的,官方统计经常只关心直接导致的死亡,例如台风来了被吹到海里淹死,但因为台风停电导致手术失败的死亡人员则不会被官方统计为台风受害者,但这部分变化还是会被额外死亡数所捕捉,最简单你去统计地方上骨灰盒的销量,要是哪年突然明显高了肯定当地发生了事故,新闻里没有的话十有八九是瞒报了。这类指标不是主动申报的,为了堵这个人口窟窿后续要堵更多的系统里的普查与社保窟窿,执行成本高作假难度大。
当然,有人批评说很多额外死亡案件属于意外,这是典型的没系统思维的表现,意外在个体上成立,但对于一个稳定运行的社会经济系统意外从概率上也是稳定的,突然高了一定是之前没有过的外部刺激或内部矛盾激化导致的。从这个意义上,疫情可以作为内部矛盾激化的导火索,美国发生的反种族歧视游行的导火索其实也在于疫情这个外部扰动,而根源在长期的矛盾积压,这种积压的矛盾如果放在太平盛世,大家都忙着赚钱其实并不关心,但居家令后失业率提高、与人接触减少等问题很自然把经济矛盾搞成了政治矛盾。历史上改朝换代大都是天灾出现激化矛盾,最后出现人祸,现代社会体系对已有已知风险其实整体控制不错,但新冠这种新生事物一出,还是会把社会中原有的问题放大激化。当然,死人这种事对于游行也好暴动也好并不常见,真要死人还得靠疾病。
2009年那次甲型H1N1的大流行国内可能关注不多,但当时美国确实被吓得够呛,今年很多医疗物资都是当年过度储备剩下来的。不过,学术界其实后来在全球尺度上用各国死亡率考虑实际情况后建模估计了其整体影响,结果估计出的死亡人数比世界卫生组织给的死亡数高了10倍。也就是说,其实我们对于流行病一直都存在轻视,但作为一个系统,量化后其影响总是比直接影响要大很多的,即使是流感也是不能轻视的。
具体到新冠上,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影响不大,政府过度反应。他们一般会依赖人群中抗体比例反推感染人数,然后一比死亡人数,得出个疾病死亡率其实不高的结论。这种思路根本就没搞清楚疾病死亡率这个指标根本就不是单纯指疾病本身,甚至不存在绝对的疾病死亡率。一个人得病,病原学上我们可以找出病因,但死亡这件事在现代社会不是个自然发展过程,人们会接受治疗,情绪会影响治疗效果,基础设施会提供平台,医疗队伍会提供续命方案,还有并发症与基础病,先天健康条件…现代人不能按自然界自生自灭的方式来计算死亡率,很多慢性病其实都是现代社会延长人寿命后才被当回事,纯自然态很多人根本就活不到得慢性病的年龄。具体到上面的抗体解释,他们用的分子是死亡数,但这个数其实是低估了,合理的评估应该使用额外死亡数。这个数不考虑感染与否,单纯把其作为一个外来扰动去跟历史对比,也就不用纠结是不是大号流感了及感染率究竟是多少了,毕竟就算流感其实死亡率也是估计值且也不一定准。同时,如果额外死亡数恢复往年水平,那么其实说明传染病影响已经内部消化了,人们建立了新的卫生习惯,此时则可以不用使用激进的防疫手段了。
在新冠疫情控制上,自然很多人也想到了额外死亡数这个方法,因为这个方法其实只要对接人口数据,所以最先公布出来的其实是正在转型数据实证的媒体。《经济学人》、《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媒体都构建了实时追踪体系来对接各国的人口死亡数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这个数据,发达国家一般是有的。
额外死亡数给了我们一个评价防疫措施的黄金标准,如果疫情前后额外死亡人数变化不大,那么不论是人们配合还是政府措施得当,这个国家或城市其实就没有实质冲击,毕竟只要人还在,一切皆有可能。在这个指标下,做的最好的是芬兰、以色列、挪威、泰国、韩国、丹麦还有谜一样的日本东京市。而被各路神仙吹的瑞典确实没封国封城,经济没停,但多死了接近6000人,比平时死亡率高了17%,好在现在恢复正常了(我猜跟政府没关系,是瑞典人民自觉主导的)。至于能折腾的美国,多死了接近20万人,比平时死亡率高了18%,巴西也是这个数。不过美国目前好歹额外死亡数处于下降趋势了,但南美很多国家,例如秘鲁,高了134%。
没错,各国死亡率是完全不同的,毕竟经济条件不一样,所以你去对比几个发达国家然后说新冠不可怕犯了两个错,第一个错就是发达国家也分情况,有些管了跟没管一样,说的就是瑞典跟美国巴西,有些有时管有时不管,例如英国,高出正常死亡率24%,目前已恢复正常,也有些完全没影响的。第二个错就是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严重情况,很多超过50%正常死亡率的情况,且到今天还在增长,例如南非、玻利维亚、印尼等。此外,美国CDC目前每天去更新全国范围的额外死亡数数据,纽约市这种早前的疫情中心已经恢复正常水平,很多城市其实一直也没受到影响,但也有很多地方还在继续炸锅,地理上不平衡非常显著,新冠这种全球尺度的对照实验还是少来点。下面是我用CDC数据展示的各州额外死亡数的情况,各州有各州的特色。
死亡率在今天不是一个唯一数字,而是根据各地情况变动的,其不平等下限是经济水平决定的,但上限多半是管理水平与民众意识决定的,且越往后民众意识起作用越高。现在的纽约市口罩普及率高的离谱,即使每天还有一两百新发,但从额外死亡数上看市民已经内化了这种影响了。疫情初期犹豫不决与出尔反尔是最可怕的,也就是美国底子厚能折腾,换成其他国家就只能搞边境危机转移注意力了。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国家目前都没有额外死亡数的数据,我们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评估,到时候是不是瞒报漏报一目了然,用不着现在空讲大道理做不负责任的推测甩锅。这段时间太多着急输出价值观的家伙跑到台前讲道理跟故事,但事实是不会因为你道理讲得好就按你逻辑走的,冰冷的数字自会给我们答案。
现在另一个流行的论调是疫苗出来就好了,其实这又低估人类生存本能了,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是在疫苗或特效药出来之前被控制住的,这里面起作用的还是人的生存本能。人们会改变不卫生的生活习惯,这些过程政客只要不起反作用搞反智会展示出强大的能量,远比疫苗与特效药要厉害。换句话说,难道有了特效药跟疫苗平时就不好好洗手了吗?从额外死亡数上看,其实很多地方已经战胜了新冠恢复正常了,此时特效药与疫苗其实只是一种预备方案。同时,基于卫生习惯的改善,相信今年很多其他呼吸系统传染病的流行也会被遏制,不过按照人类记吃不记打的本性,也就今年秋冬能坚持戴口罩好好洗手,新冠过去了下一个新的传染病一来,该拉垮也是跑不了的。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对自己负责的卫生习惯远比疫苗跟特效药的防疫效果来的实在,今日的新冠会在未来成为日常防控流行病的一部分,习惯了就好了,不过难的总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