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6 字

八小时生活制

八小时工作制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欧文提出的,后来经过不断斗争基本成了全世界通行的规则。然而,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社会议题,对于一个实际不存在的社会平均人,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这样每天还有八小时生活。其实在我看来,八小时工作最大的意义不是什么权利争取,而是那另外的八小时生活创造的社会价值。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经济行为是对外面向陌生人的,各部门分工协作,专业会提升效率,标准化与模块化会降低使用门槛。这里我们用一种真空里的球形鸡式的视角来分析下,张三生产面包,单个面包单人平均生产时间100分钟,而生产的面包我10分钟就能吃完。也就是说,张三的客户如果是100人,每天有30分钟的使用需求时间(也就是吃3个面包),那么他每天如果生产超过300个面包要用掉30000分钟的生产时间,那么他需要62.5人遵守八小时工作制来生产。这样他实际对外提供了37.5个人的面包,不够实际对外100人需求。如果其生产效率降低,八小时工作恰好满足工作人员的面包需求,那么整体而言这个面包厂就算移出社会也没啥影响。但如果效率提高,八小时工作制可能对外提供超过100人的量,这个时候,多出来的面包就是浪费。也就是效率在需求稳定的市场上是有上限的,这个上限其实就是用户的使用时间,这个时间被占完了,效率提升就没意义了。当然商家是有办法让消费者产生新需求的,但很遗憾没法产生新使用时间,时间对多数人是平等的。

如果效率存在上限,那么过高的生产只会延长个体的工作时间而消耗生活时间,生活时间的压缩实际上减弱了需求使用时间,那么总体需求就会下降,过量生产就更没意义。理想的情况是每个人的八小时工作产出会对应另外八小时的生活需求,从简单计算的角度,八小时工作制实质上是保证了八小时的生活需求满足,而工作效率必须要高于生活需求满足效率,因为除了八小时工作还有双休日的需求也要满足。如果没有生活只有工作,那么工作所对应的陌生人需求实际上也无法满足。如果一个经济体全都在加班,那么大概率是个出口为主的国家。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严格保证生活八小时,也就是福利国家,其进出口的东西产品附加值必然是出口附加值极高而进口附加值很低,否则国家经济不会稳定。

不过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主要是现在全球都基本市场化了,过量的生产总能找到需求,而压缩的生活需求却可以用高密度高质量的刺激来满足。举个例子,原来我要等一天去听半小时的评书,现在我开二倍速15分钟就完了,多出的15分钟当然可以用到生产上(延长工作时间)或新需求(填补生活时间)上,前者总能找到人来消费我的生产,而后者对社会要求更多的娱乐项目。这个现状保证了即使生产生活时间不对等,只要我们创造新需求,经济游戏是一定可以持续玩下去的,只要我们保证每个人的所有时间一直被填满。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替我们解放出来的时间寻找消耗的方法。

另一个让情况更加复杂的因素是时间,需求不是稳定输出的,经济体可以储蓄今天的需求来获得未来需求的集中释放。这种情况下就要涉及利率这个我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奇特的发明,因为它尝试量化了今天与未来的价值并放到一起去比较。简单说需求对个人价值是相对一致的,但不同时间满足价格是不一样的。价值对个人而言远不如价格有意义,日常生活的收入支出都是按价格衡量,这个价格是对陌生人的所以反应普遍需求,对个人来说则会出现很大差异,例如腐乳对有些人一文不值但有些人则每顿饭都需要,市面价总是平均了所有人需求,所以当你看到某个对你完全没意义的东西的标价时一定有人觉得这个价挺便宜,个人口味不一样。不过这是十年前,现在个性化定价不再是平均所有人需求了,所以一定会杀熟,谁让你需要呢。未来产品价格会收敛到个人需求价值,聪明的商家会设定在那个你刚好接受的最高价上。

而不同行业最大的区别也在对需求控制上,有些行业在透支未来需求,有些行业则始终在创造稀缺。工业农业受当前自然资源限制,产量有上限,本质就是稀缺的,但面对的需求也是有上限的。我生产100只杯子,如果有99个人需要,那么多余的1个生产没有意义。但如果我只生产50只杯子创造稀缺,那么就能获得稀缺带来的溢价。这类行业属于技术过剩的,如果生产超过了需求,对生产方没有好处,还不如减产。但服务业的需求是可以无限产生的,所以这类行业会倾向于透支未来需求,直到把所有人的当前与未来时间占满,眼下还不可能,但大概50年后全球人口稳定后,这个需求也会达到上限。但金融业是个搅局者,它试图量化不同行业的当前与未来风险并通过控制风险来获利,如果连成一个整体,大经济体可能就更稳定了。这应该是个自发过程。

利用需求制造稀缺是最常见的商业模式,在房地产上,即使人口结构稳定了,地产商也会找出附加值来制造稀缺,最常见就是制造焦虑,让你提前为未来价值买单。或者制造流行,例如一定要买房,一定要孩子上学后换房,一定要复式结构…所有的需求都是可被引导的,个体随大流的习惯是一定存在的,所以房价的走向我不知道,但利润率一定要维持在他们从业人员生活八小时的开支。这里面的不平衡是一些行业加班加点放弃个人当前生活,而产生的产品则满足了其他行业的生活需求,或者说八小时的生产只能满足别人六小时的平均生活需求,这个时候就只能靠市场制造稀缺与价格价值不对等来提高生产或降低人们需求了。当然如果八小时生产满足的是十个小时的需求,那么这个行业就需要想办法引导人们的新需求或提高满足强度,互联网行业就是典型案例,而由于资源门槛低,稀缺性也不太好制造,不过这些年所谓新零售、消费升级还有知识付费等概念则开始把线下的一些商业忽悠经验搬到了线上制造稀缺,似乎效果还不错,韭菜层出不穷。

如果八小时的生活是雷打不动的,那所有八小时生活相关需求一定要其他行业去满足,而整个经济体的利润率应该是稳定的,这同时也是需求的价格贬值率,今年100元产生的乐趣明年要115元才能产生,毕竟你的工作总时间又没变,工资的涨幅就是需求贬值,只不过有些行业确实要比其他行业利润率高一大截,而有些行业则饱受贬值之苦。最简单的例子,如果100块放银行一年后成了115块,那么如果100块去做生产赚了110块就是个赔钱买卖,不如放弃生产跟着银行一起贬值,也正是这个原因利率以后应该会越来越低,不然大家都去吃老本,发达国家的经济体量大,利率一般都不高,经济发展也慢,毕竟需求都满足差不多了,而发展中国家要依赖控制利率去满足增长的需求与避免经济过热。

其实就个人生活而言完全没必要去根据社会提供的需求来安排,可以按周分配来满足个人需求,一日三餐就算自己做加起来三个小时也够了,两个小时放到个人卫生清理上也是相对合理的,还有三个小时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加上周末不工作时间一周会有37个小时。不过你也会发现很多游戏设计通关时间都是这个数,大概他们就是要耗掉你所有的个人时间。其实可以设计一个应用来记录闲暇时间,你统计上一个周就可能发现很多很有趣的事。例如上面没有提交通时间,事实上这个不好算,因为如果你是乘客,那这段时间属于碎片可利用时间,如果是司机就是纯消耗了。之前帖子我也说过,如果你交通成本低于你等量时间获得的其他乐趣收益,那么就别费神去开车,除非你享受这个过程。此外很多时间并不完整出现,所以对应如果想利用这些时间来做想做的事就要学会香肠战术,把每件事切成小模块,模块间连接不要复杂,相信经常编程的人很熟悉这个过程。当然我说的情况不包括带娃,加上个娃个人每天最多剩一个小时,还可能都是碎片时间,如果是两个,那么睡觉跟工作必然全盘影响,负责任的父母都是很伟大的。

八小时工作制实质上是保证每周37个小时的个人需求时间,人与人差距的秘密可能就都在这里了,有人强调利用这段时间来提高自己竞争力,有人则放在娱乐上活在当下,有人则回归家庭肩负责任,还有人则凝神静思追求心流…但更多的人只是在犹豫中荒废了这段时间。没有哪一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都有其对应的需求与生存之道,而真正搞清自己需求着实不是个简单的事,毕竟阿波罗神庙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已经流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