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 字

买菜的游戏

学生时代一般人都是三点一线,食堂、实验室、宿舍。由于研究所局促的用地,我的研究生时代是三位一体,食堂、实验室、宿舍都在一个小院子里,那时两三个月去一趟超市是比较正常的,被扫地出门时行李两个箱子都装不满。但跑到国外就瞬间发现,学校食堂是不存在的,最多就是披萨、三明治跟咖啡为代表的快餐店,那玩意吃上一个星期就彻底够了,而且也不便宜。我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中午就吃那么一点点蔬菜沙拉,然后却在下午吃薯片,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有位朋友每天严格计算2000大卡的能量摄入,推崇吃的少而精,这无可厚非,但2000这个数就跟平均人一样是客观不存在的,而且卡路里跟营养均衡也是两个概念。我的饮食观念很简单,饿不死为底线,其他随意,但不能一成不变,因此日程里就必须要有买菜这一项。

买菜的重要性我在国内从没意识到,因为那时候我只控制一个月总伙食费,至于原料多少钱没概念。所以刚到这边超市看到菜价我是一头雾水,然后我就抽出一个周末把周边所有超市都转了一遍,之后就没有一头雾水了,而是感觉掉到马里亚纳海沟了。国内的常识是菜市场最便宜,平价超市其次,商场里的超市贵些,最贵的是景区。这个很好理解,地段租金还有稀缺都是动因,而且价差不会太大,最多就是有的打折有的原价。但在加拿大大农村,价格定的可以说是相当随意,一瓶2L可乐可以卖1加元,可以买1.99加元,也可以卖5加元,这个波动可以发生在同一家超市,也可以发生在不同超市。而且促销广告与会员卡制度的存在让价格比对变得十分困难,你可以匹配价格,但永远不知道这个东西究竟应该卖多少。

名义上超市是有阶层划分的,工薪会去沃尔玛,中产则会去中等规模有会员体系的超市而还有些超市显然卖的是服务,要不然真没法解释几倍的价差。刚来时有人跟我说1元店的东西便宜,但其实1元店的利润要高于沃尔玛,因为它会去卖小包装的东西。同样的东西你去沃尔玛买大包装的均价是低于1元店的,但你在沃尔玛是买不到小包装的。沃尔玛的定位是大卖场,但其实品类全往往代表有些小众的东西比较贵,例如沃尔玛是可以买小家具的,但跟1元店比就贵出一个段位。而且小商品都是国货,一点都不担心水土不服。

而有会员体系的超市则通常标价比较高但附带较高的返点与规则繁复的兑换规则,返点这东西可以说是中产阶级大杀器,明明你得攒半年一年才能兑换回十块二十块且为了攒点多买的东西早就超过这个数字了,但很多人还是乐此不疲。我遇到过有人反复研究薅羊毛的,但他们似乎都忘了一个问题:1年后的10块钱不是10块钱而是当前的9块多,中间有个利息问题,你为了攒点换购比较值的大宗物品算上等待利息其实根本不值。有意思的是中产阶级都自以为自己占了便宜但商家所做的就是把获客营销成本换成了用户几年都不可能兑换的虚拟可贬值无利息的积分,商家账面流水会一直非常不错,这个智商税收的漂亮。我曾经读过有关航空公司的积分体系的一篇硕士论文,里面就提到积分池一直在变大也一直有人的积分过期,因此的获利非常多。

更厉害的是,商家玩的是混合策略,哪怕你看穿了这一点,有些超市你还是得去,因为有些商品或品牌是特供给某一连锁品牌超市的,有积分总比啥都没有好。通过区别定价,各大连锁超市实际锁定的是一个稳定客户群体与收益率,所谓最低价保证跟匹配就是为的这个目的,本质上是价格联盟,各家报表都不差。也许你花大把时间去研究最便宜的购物策略会有经济上的收益,但这大把的时间也不是免费的,是机会成本,你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去做别的,所以我经常说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工作时薪,低于这个的事除非你有兴趣不要去掺合。有价格匹配就不要开车去跑另一个便宜的卖场,交通也是有成本的。所有买菜策略都是个人需求与经济承受力妥协出的结果,都有个压不下去的成本,而且买的不如卖的精,在这个分工协作世界里,经济是所有陌生人的胶水,知道自己要什么很重要。

另一个要说的就是用户体验,按说超市,特别是自助结账的那种毫无体验可言,但这边超市特别是标价很任性的那种,还是会有雇员来服务,且个性化品类也比大卖场多很多。在沃尔玛,你会看到一面墙都是冷冻食品,但比较贵的超市最多一个冷柜,但会有一面墙的所谓有机食品。很多新鲜玩意大卖场根本没有,但还是比较贵的超市会有专门的货架,他们贩卖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生活方式。不过这不影响很多不健康生活方式也会有一席之地,类似薯片玉米片在任何超市都会有一排专门的货架,也都会有相对便宜的自营品牌,有需求的事干嘛不卖。你可以把去什么样的超市当成阶层标签,但阶层间需求也许没你想的差距那么大,世人皆虚伪,包括你我。

还有一类超市比较特殊,国内不知道有没有,那就是 Costco 。这类超市并不在商品上赚钱而是通过会员费赚钱,但其实它们控制了货源,每类商品可选的并不多且都是大包装。如果你一大家子是没啥问题的,但大包装存在跟会员积分同样的问题就是很多东西你不吃就过期,结果相当于多消费。同样缩小的品类与自营品类也可以保证利润,消费者有时候是乐于减少自己的选择权的,例如我这样的懒汉恨不得所有商品都一个价,一个品牌,这样我就不用浪费时间在选择上了。但同样会存在另外一群人就是喜欢对比,可以说商家都在迎合所有人的口味,如果冲突就分两个品牌运营。

一般人花在买菜与思考买菜上的钱与精力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少思考就多花钱,多思考就少花钱但耽误时间,本质上都是钱与时间的互换,每个自由人都应该自主选择而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自由不是任性,是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但过分自由个人大脑是受不了的。我个人是不想把时间耗在买菜上的,但这却是我每周为数不多出门闲逛的理由,所以到了周末我还是会溜达出去,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想看看,商家又玩了什么新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