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0 字

还原论

读大学时有节讨论课是关于系统论的,我跑到图书馆借了几本书研究了下,发现一个词被反复作为对立面提出,那就是还原论。因为那时思维里还有高中时代的备考遗毒,所以我就望文生义,认为这个还原论里的还原跟还原反应里的还原是一件事,那系统论就是跟还原反应对立的氧化反应,然后就彻底糊涂了。这种糊涂一直持续到我年龄增长毫不费力把高中知识都忘光,再看到还原论这个词更多是简化与抽象还有自下而上。

网上有个说法,高中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是个人综合实力的顶点,此时你元素周期表能全背下主族跟部分副族,也能看懂电路磁场做受力分析,还能算遗传病概率跟细胞工程原理,几乎就是给足资源就能手搓新世界的状态。当然,我说的是理科生,文科生能干啥我不了解,但吵架没他们引经据典多。这个状态其实是一种幻觉,高中传授的知识很大程度都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简化,牛顿力学、元素周期表、还有中心法则进化论就基本支撑了物化生体系,所有的高中水平科学问题都能回归到这几个原理。

也就是说,这些学科的构建是通过基本概念的排列组合来完成的,而这一思想来源应该是数学与几何学。以几何学为例,欧氏几何就直接来源于五条公理,公里导出为定理,现实中的几何问题或现象被描述为命题,几何学要么就是在用公理与定理来判断命题真伪,要么就是通过定理公理推导出可被实际世界验证的命题,当某个命题不能被当前理论验证,那么就需要新的理论或对先前的理论加上定语来限定解释范围。高中的科学教育几乎严格遵守了这套体系,物理就从力学原理开讲,后面逐渐引入热学、电磁学、光学,在结尾处引入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每一个方向都是从原理开始推导,逐渐解释世间万物;化学从化学反应开始讲,然后沿着元素周期表讲原子结构,之后讲金属非金属,重点讲下有机物,然后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生物从细胞到组织到器官到个体到种群到生态系统,分子层次原理靠中心法则,表型原理基本进化论就够了。这套系统从构架上自下而上,是非常典型的还原论理论体系。

但伴随阅历增长,还原论体系是非常容易被挑战的。核心原因就在于还原论理论热衷于原理推导下的逻辑,过分追求演绎泛化,把一些有定语的理论当成了广义基本定理。当个人经历与这套逻辑矛盾时,很多人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维护理论的保皇派,喜欢用科普式简单论断来进行判断。例如方舟子有次被采访,里面就提到红茶菌这种保健品,方舟子攻击的点在于胃酸环境下细菌无法存活,因此红茶菌无法存活,也就不能可能有保健效果。这个论述逻辑上是对的,但前提错了,因为胃酸环境下是有能存活的细菌的,例如幽门螺旋杆菌,是否应该用不全面甚至错误的理论来得到一个正确的陈述,这是很多搞科普的人自己都把握不好的点。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彻底抛弃之前的理论,转而去接纳一种描述上模糊但几乎不能证伪的理论,例如阴阳五行或星座等玄学,这些理论特点就是你无法挑战,其逻辑框架自洽,没有解释不了的东西。后面这一种没法讨论,其理论上的过度抽象造成了解释不唯一,在现实生活中是需要有解释权的人来解释的,例如算命先生,最高法院大法官还有宗教领袖。

不过我周围遇到更多的是第一类,那就是在还原论指导下的傲慢。很多科技成果都是记者在还原论指导下写出来的,经常会把其中复杂的部分忽略掉,但又会连接上现实生活,很容易搞出“研究发现,XX是引起XX的元凶”这种标题。我现在跟很多做生命科学的人打交道,经常就被这种对理论的过度自信搞的啥也说不出来,有时候我如果拿数据展示了其假设上的问题,他们会首先质疑数据而不是假设,当数据符合假设或课本上知识后,他们又会认为新技术下的数据没啥新东西。这就很尴尬了,我引入新技术却只能验证你们已知的东西,那你们这套逻辑下新技术本身也没啥意义啊。如果当作探索工具来用,新技术下的结果又会产生几百倍的假设待检验,这个时候他们又会说,这样的研究没有故事,没法收尾。这就是我说的还原论下的困境:又想发现新东西,又不敢挑战理论体系本身,真发现的结果必须要有故事性,也就是形成简单的因为所以逻辑,而这个故事性其实是迎合我们大脑的单线程处理能力的,与真相没有必然关系。

这是需要改变的,最大的改变在于要意识到当前世界不是完全可被解释的,是不需要那么多解读的,多数解读是过度解读或缺乏证据的。都不用说解读世界运行的原理,解读一个人包括解读自己在我看来都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人们行动的理由是荒唐的、随机的,但会被意识找一个合乎逻辑的角度来形成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很多人是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的。我们喜欢寻找最原始的行动原理,然后打上一个概念标签作为解释的终点,这个终点无法再被进一步解释,或者说解释权留给了每个人自己,这个概念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可以是财富权利名誉,可以是福音偶像来世,但一定不能是随机混沌未知。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第一性原理就是随机的呢?

我反而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阿米巴虫在找食物的时候是不需要眼睛的,人类的探索过程也是不需要类似还原论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需要指导思想更多是技术性工具性需要原理定理逻辑来整理复杂的事实,但不代表原理定理是唯一的或对的。有些人会说对称的理论或间接的理论更可能是真的,但这只能是人类用审美来进行的自我欺骗,一个理论为真是没有特性的,甚至理论本身可能就是概率化的,是按照概率来起效的。这样的想法对还原论信仰者是不可接受的,这就相当于说原理跟定理没有绝对普适性,这样构建在上面的所有理论都要去乘一个概率来生效,这跟概念的稳定性本身就是冲突的。在概率化的原理体系下,讨论本身也没有意义,因为总有原理外的情况,但话说回来,如果全在原理内也没有讨论的必要,所有的讨论都会发生在不同原理体系下,如果能达成共识,一定是某个理论被抛弃或吸收了。人们日常的交流其实就是三观的碰撞,融入还是隔离是最终答案,普遍的答案其实还是互相尊重对方的不可理喻,这个世界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互不兼容的个体可以形成稳定的家庭、国家与社会,这也许本就不是一件需要解释的事。

如果当前所处宇宙是高等文明设计的一个角色扮演游戏,绝大多数生命都是NPC,我们并不知道哪个是主角与在哪里,甚至只是为了另一个星系的故事当星空背景板而出现的低等文明,我们的物理参数都是为遥远的主角而设定的,我们是否存在对于玩游戏的玩家毫无意义。这可以是众多终极解释的一种,当然想到这里就会发现,这种形而上的解释本身就没有多少意义,更多是锻炼想象力。

我并不是否认还原论,我也追求一个可被完全解释的世界,但被解释这件事本质就是收缩高维想象世界可能性到一个低维度抽象物理规律的过程。前提是存在规律,我越来越意识到现实世界的很多事并不存在规律,也就谈不上解释,而对无规律的事物总结规律想“还原”本质,本身就不是一个尊重规律的行为。

换句话说,还原论的对立面并不是系统论,而是对可解释性的信仰,当我们技术发展证明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解决问题时,科学本身将迎来一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