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体
注 1 疏2体是时间尺度3上的后人对前人4留下信息的二次解读。5
-
所谓注,就是对经6的解读 7注的出现会晚于经,那个时候应该是连一般文化人8都读不懂经了,需要出个文化人来重新解读。 ↩︎
-
疏就是对注的进一步解读,如果出现疏,就说明后人连前人为经写的注都看不明白了,必须上套娃。 ↩︎
-
千万不要忘了所谓前人与后人,可以是一个人,更可以是你自己,你敢读你十年前写下的文字吗?能读懂吗?还有共鸣吗? ↩︎
-
所谓经,狭义就是先秦儒家经典,广义则可泛指任何理论 ↩︎
-
其实就算在经出现的年代,也会存在对经的解读,这一般被称之为传 ↩︎
-
也就是说,此时文字是有排他性的,懂的人并不希望不懂的人能很容易看明白。 ↩︎
-
前现代社会技术文档的传承不喜欢用文字,而是家族或行会居多,信息保密很重要。 ↩︎
-
区域性一般是被自然条件限定的,有时候一座山就能隔出两种语言甚至世界观。 ↩︎
-
这有可能是我们找不到外星文明的原因,他们本意是最大效率收集能源,但实质上掩盖了所有发出的信号。 ↩︎
-
农业社会或封建时代或前现代社会的核心则是政治,或者说意识形态,现在所谓的意识形态对立本质上封建余孽思想的留存,现代人只谈钱。 ↩︎
-
拙劣的标准化只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然后就被海量标准描述符淹没成了高维诅咒。 ↩︎
-
决策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是信息不全时的行为,信息要是全了也不用决策,选择唯一。 ↩︎
-
这可能是人类最虚妄的感觉,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掌控感根本就不是生存必需品。 ↩︎
-
有意思的是统治者例如古埃及法老也想通过修建金字塔来延续自己今世的权利,而不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
-
这里要区别识字与文盲,识字不多也是识字,但同时也是文盲39,很多职业要求识字但不多,满足糊口要求即可,至于说通识教育,太奢侈了。 ↩︎
-
这份报告里很多地方很不专业,但却具备很高重复性,可以照着里面数据复现一座民国时期的城镇风貌,现在的大学生假期要是能对自己家乡出这样一份报告,会少很多无病呻吟与无端幻想。 ↩︎
-
最重要一条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
历史本身就是个过滤器,日常生活的琐碎被当成了噪音,没有被记录的资格。 ↩︎
-
写书人有两种,一种是故意夹带私货,例如司马迁的《史记》49,另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夹带了私货,忽略了自己记录本身的偏好[^311122]。 ↩︎
-
司马迁很像是现代人,很早就表露了“天下熙熙”这种经济利益优先的主张。 ↩︎
-
智能手机这个时代一定会是后面各类文艺作品创作素材最多的时代,留下了太多可挖掘的数据51,很多现象当事人可能是意识不到已经发生的。 ↩︎
-
也就是说,也可以被非人智能体查看,那可就是个有点忧伤的故事了。 ↩︎
-
这当然也是写作者水平的体现,但有经验的读者应该可以识别出这种把戏。 ↩︎
-
读同时代人的作品倒是不太用顾虑时代差异,但文化差异还是很容易体会到的。 ↩︎
-
这个文体是我认为最自由的创作形式,作者可以把一句话扩成各种文体,同时也可以提醒读者里面的层次嵌套59,读者可以自由决定跟不跟这缕思绪。 ↩︎
-
这应该是互联网特供文体,纸质版很难玩这个把戏。 ↩︎
-
也就是时间尺度上,这篇文章可能也会进化,也会自由发展,当然,作者不一定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