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9 字

注疏体

注疏体

12体是时间尺度3上的后人对前人4留下信息的二次解读。5


  1. 所谓注,就是对经6的解读 7注的出现会晚于经,那个时候应该是连一般文化人8都读不懂经了,需要出个文化人来重新解读。 ↩︎

  2. 疏就是对注的进一步解读,如果出现疏,就说明后人连前人为经写的注都看不明白了,必须上套娃。 ↩︎

  3. 在空间尺度上,我们一般叫翻译,其实翻译也有时间属性42↩︎

  4. 千万不要忘了所谓前人与后人,可以是一个人,更可以是你自己,你敢读你十年前写下的文字吗?能读懂吗?还有共鸣吗? ↩︎

  5. 不用找了,这篇文章主体55就这一句话。 ↩︎

  6. 所谓经,狭义就是先秦儒家经典,广义则可泛指任何理论 ↩︎

  7. 其实就算在经出现的年代,也会存在对经的解读,这一般被称之为传 ↩︎

  8. 所谓文化人,其实就是识字的人,人类的历史哪怕从有文字记载的时代9开始算,大多数时代10里的文盲率都是很高的。 ↩︎

  9. 文字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记录的也主要是宗教、商业跟行政事务11 ↩︎

  10. 这个阶段在东方持续到科举制度13被废除,而在西方也持续到19公共教育系统14建立后。 ↩︎

  11. 从普及性角度,都不能说算文字,可看作统治或精英间的暗语12信号系统。 ↩︎

  12. 也就是说,此时文字是有排他性的,懂的人并不希望不懂的人能很容易看明白。 ↩︎

  13. 科举制度其实变相把当时代读书人读书的范围15锁定了,这使得造纸术的发明并没有促进所有知识16的传播。 ↩︎

  14. 作为对比,东方的公立教育其实也长期不如私立教育37发达,而孔子就是私立教育代言人。 ↩︎

  15. 科举制度到后期其实就是四书五经及其衍生作品,包括传712这些。 ↩︎

  16. 这里所有知识更多指不需要解读的经验,例如科学17、医学18、技术文档19↩︎

  17. 中国古代科学部分是被朴素世界观限定的,这点在医学18领域也有体现。 ↩︎

  18. 中医的理论体系就是阴阳五行论20↩︎

  19. 前现代社会技术文档的传承不喜欢用文字,而是家族或行会居多,信息保密很重要。 ↩︎

  20. 这个理论喜欢凑五,例如五脏要对应五行,甚至为了对应四季给虚构出了“长夏”这么一个季节21↩︎

  21. 这个季节目前存在不同解读,但很明显没有考虑不同气候条件22,例如有的地方只有干季与雨季。 ↩︎

  22. 农业社会的朴素世界观通常是区域性的23、静态的24、轮回的25↩︎

  23. 区域性一般是被自然条件限定的,有时候一座山就能隔出两种语言甚至世界观。 ↩︎

  24. 静态对应的是增长,现代社会与农业社会最大区别就在于其世界观26一般是看重增长的。 ↩︎

  25. 轮回是一种朴素的精神平衡理论,不论前世还是来世,都是平衡今生36的不完美与无力感。 ↩︎

  26. 现代社会是期望用近乎无限增长的能源27驱动对物理世界的不间断改造,使之标准化28、量化29且可控30↩︎

  27. 其实并不能无限增长,但不妨碍我们围着恒星搞戴森球31↩︎

  28. 与之对应的是多样性,现代社会虽然文化上希望多样性,但骨子里想消除掉一切不可比较的概念,让经济32变成核心。 ↩︎

  29. 量化其实是标准化的延伸,一件事如果可以标准化33,就可以构建量化体系。 ↩︎

  30. 控制是量化的延伸,有了量化比较就可以产生决策34与掌控感35↩︎

  31. 这有可能是我们找不到外星文明的原因,他们本意是最大效率收集能源,但实质上掩盖了所有发出的信号。 ↩︎

  32. 农业社会或封建时代或前现代社会的核心则是政治,或者说意识形态,现在所谓的意识形态对立本质上封建余孽思想的留存,现代人只谈钱。 ↩︎

  33. 拙劣的标准化只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然后就被海量标准描述符淹没成了高维诅咒。 ↩︎

  34. 决策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是信息不全时的行为,信息要是全了也不用决策,选择唯一。 ↩︎

  35. 这可能是人类最虚妄的感觉,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掌控感根本就不是生存必需品。 ↩︎

  36. 有意思的是统治者例如古埃及法老也想通过修建金字塔来延续自己今世的权利,而不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

  37. 私塾的受众其实要比想象的更广,虽然古代考取功名的人数不多,但识字率38其实没有想象那么低。 ↩︎

  38. 这里要区别识字与文盲,识字不多也是识字,但同时也是文盲39,很多职业要求识字但不多,满足糊口要求即可,至于说通识教育,太奢侈了。 ↩︎

  39. 这点毛泽东在《寻乌调查》这份县级社会调查报告40就做过调研,里面很多内容几乎为其后期所有政治主张41埋了伏笔。 ↩︎

  40. 这份报告里很多地方很不专业,但却具备很高重复性,可以照着里面数据复现一座民国时期的城镇风貌,现在的大学生假期要是能对自己家乡出这样一份报告,会少很多无病呻吟与无端幻想。 ↩︎

  41. 最重要一条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42. 近代史上就出现过很多中译英译中43的作品,很多是在华的外国人留下的记录。 ↩︎

  43. 当代我们也需要些中译中,一部分指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另一部分则是直接对现代汉语的解读44 ↩︎

  44. 现代汉语的解读本质上跟注12一样,因此也是夹带私货的好场景,反正知道你读不懂原文,索性就按自己的想法45来写。 ↩︎

  45. 读历史书这个行为其实是同时跟书里历史46、写书人所处时代47还有自己当前时代48的交叉对话。 ↩︎

  46. 历史本身就是个过滤器,日常生活的琐碎被当成了噪音,没有被记录的资格。 ↩︎

  47. 写书人有两种,一种是故意夹带私货,例如司马迁的《史记》49,另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夹带了私货,忽略了自己记录本身的偏好[^311122]。 ↩︎

  48. 很多人读书容易被作者带跑,忘记了现实与虚拟的差异53,此时要是能考虑到当前的时代54,感受会更丰富。 ↩︎

  49. 司马迁很像是现代人,很早就表露了“天下熙熙”这种经济利益优先的主张。 ↩︎

  50. 智能手机这个时代一定会是后面各类文艺作品创作素材最多的时代,留下了太多可挖掘的数据51,很多现象当事人可能是意识不到已经发生的。 ↩︎

  51. 很多人手机里留下了TB级别的照片,但却只享受按快门的快感,这些照片被人52查看的次数可能永远是零。 ↩︎

  52. 也就是说,也可以被非人智能体查看,那可就是个有点忧伤的故事了。 ↩︎

  53. 这当然也是写作者水平的体现,但有经验的读者应该可以识别出这种把戏。 ↩︎

  54. 读同时代人的作品倒是不太用顾虑时代差异,但文化差异还是很容易体会到的。 ↩︎

  55. 我写这篇句子,其实是想用注疏体这个模式形式化一下所谓的散文56,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内容也被形式所承接。 ↩︎

  56. 这里的散文不但是说形散神不散,而是每一句,每一个词57都可以进一步解读58↩︎

  57. 这个文体是我认为最自由的创作形式,作者可以把一句话扩成各种文体,同时也可以提醒读者里面的层次嵌套59,读者可以自由决定跟不跟这缕思绪。 ↩︎

  58. 本篇最大嵌套是十三层3132333435,但这也只是这篇文章在2024年的形态61↩︎

  59. 这里不仅可以嵌套层次,也可以从高层次引用低层次4418,逻辑上是循环递归,但阅读体验应该相对独特60↩︎

  60. 这应该是互联网特供文体,纸质版很难玩这个把戏。 ↩︎

  61. 也就是时间尺度上,这篇文章可能也会进化,也会自由发展,当然,作者不一定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