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2 字

套路

我最近看了些个人经验向的书、文章还有视频,读后更加坚定了读这玩意价值有限的看法。这类文字最大问题在于很多人分享经验并不展示自己原始思路与试错过程,而是后验回顾式从个人经历里提取跟自己观点相符的那一部分组织逻辑线,乍看之下是叙事性逻辑自洽的,稍微思考下就会发现胡说八道。现在我就总结下其中套路。

最常见的就是想当年叙事。首先会说我小时候或年轻时候有个理想,然后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后理想成为现实。当然现在生活节奏快了,想当年的间隔也越来越短,现在很多都成了去年或上个月我就知道会怎样,你看今年或这个月如何如何。这让我想起贴吧年代发预测贴的套路,首先在年初发帖子写上一些预测,然后设定为仅自己可见,到了年底就去看哪些说中了,然后就取消仅自己可见,下面再回复一句:我年初就这么说了,一年多没一个人听,自己顶一下。这个套路在体育赛事期间小流行过一段,特别是世界杯的时候,不清楚现在还有没有这个漏洞。这个想当年叙事手法在名人传记里用的最多,特别是前几章儿童青少年阶段都要对未来成就做点伏笔,但撒尿和泥这事基本都不会提,因为这对塑造形象没啥用,预期读者是来看打怪升级爽文的,这些都离题了。

然后就是时代背景的缺失。很多人总结个人经验总是围着个体打转,把时代与运气全部扔出去不讲。这类经验在管理类书籍里最常见,其总结经验的时候喜欢把特性当原因,倒果为因,也就是说,看到一个成功案例就去找其与众不同之处,然后强调这个与众不同之处与其最终成功的联系。因为通常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都很罕见,因此读者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事实上,时代与运气才是事物发生发展的主旋律,而且就普通读者而言很大部分根本就不清楚自己所处年代的特殊性,此时去讨论特性无异于从噪音里找规律,而且由于这些噪音通常过于离奇,一般人也做不到,到最后还不如听相声能图一乐。这里面运气是不可控的,但时代其实是可以把握的,偏偏很多人讲时代背景总是只讲对自己不利的那一部分来突出个人能力,那些顺水推舟自然而然的东西会因为破坏个人经验可信度被拿掉。如果一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说服你接受某个观点,大概率会有这样的套路。

之后就是立人设。这个经常出现在自媒体文章或视频里,一堆涉世未深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表达欲都表现的像个缺爱的幼儿园小朋友,最喜欢给自己贴个名校大厂的标签出来说事等夸奖。我并不否认名校大厂牛,这里不否认的是里面有牛人,但不说明所有名校大厂都是牛人,特别那些除了名校大厂身份拿不出任何成果的人我更觉得搞这个人设其实是反面人设。这就好比你做研究发CNS固然代表一定的实力,但内行评价从来都是看具体成果的,有些成果不在CNS一样高引,有些在CNS却没引用也很难说明问题。一个工作几年的人在猎头眼里学历已经是过去式了,更多还是看成果来说话,要是毕业十年还在说学历多高,那只能说这十年应该啥也没做出来。啥也没做出来不是问题,很多天赋异禀的人也会因为运气等原因没有成果,不过没成果还想得到别人追捧我就不理解了,正常过日子不好吗?我能感觉到很多人憋着一股气要成名,要发财,也略有能力资本,但其对成功定义过于依赖外界评论,因此一定要立人设去媚俗,要活在赞誉声中从中汲取力量。这种建议多投几次学术论文,体会下审稿人不把人当人的拷打,没办法,人面对客观规律只能诚实。

然后就是复读机凑篇幅。我也是最近集中读才发现很多所谓牛人的思想来源是如此单一,言必称《自私的基因》、《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简史》、《物种起源》、《国富论》、《思考,快与慢》等书,这些书当然都是好书,很多观点也确实经得起考验,但发表个人经验最后搞成读书笔记就没意思了。这里面我最反感的就是鼓吹自由市场的那一批书,以《小岛经济学》为典型案例,这倒不是说我有多支持凯恩斯主义,事实上我反感各种主义或意识形态,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需要的是大胆试错而不是纠结这套思路是哪个门派的,是不是违反了当前“理论”。很多所谓的社会发展规律的信度与效度比自然科学实验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很多都是自我实现的,也就是先鼓吹这玩意对,信的人去实践,然后只宣传实践结果好的案例,通过正反馈形成社会共识。只要一个学科里还存在不同学派,那么只能说明还没有科学化,你能去问元素周期表是信封自由市场还是国家管控?搞这些复读机文章对于获取真知意义不大,作为读者不用关心观点为什么对,因为很多书整本都是论据,更多要去思考的是如何反驳观点,当然我也见过有些书会拿好几个章节来列举反驳不同意见,这样的书反而值得一读。

最后就是作为读者的自省。当你拿起一本书或点开一个视频时,你究竟是想做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正面不好回答可以反过来想,你不想做什么?首先,你应该不想浪费时间,很遗憾,绝大多数阅读都是打发时间的,里面给你总结的那些经验除了你下次聚餐当谈资以外大概率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实际指导作用,这方面读爽文跟打游戏看电影都差不多属于个人娱乐,少部分个人提升的基本都是中小学义务教育教材,极少部分会真正影响三观。其次,你应该不想盲从,这样的话大多数个人自传都可以扔了,因为他们的写作原则就是立人设讲故事,我觉得个人现实生活经历可以更精彩,没必要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你要这样很容易被别人某种程度进行思想控制。再次,你也不想失去对新知的掌控,这可能是很多人看书的本质原因,就是担心自己落后,不过前面也说了,很多牛人反复推荐的其实也就那几本书,核心思想谈不上多新颖,很多畅销书都是新瓶装了旧酒,多了点时事案例,而偏门的书更多是教化或娱乐自己,也没啥可和别人交流的,新知总是有的,但产生新知的土壤对每个人都差不多,现在有搜索引擎有chatgpt,为啥不自己去想些新观点而去做伸手党呢?

其实上面这几点我不查都知道肯定我前面的文章都提到过了,这就要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了,其实就是周期性发泄下我对看不惯事物的怨气,另一个目的就是测试下新评论系统。

我上周末把之前Disqus的评论系统换成了Giscus,现在评论需要有GitHub账户,之前的评论我从网上找了个脚本全都搬到博客GitHub仓库的讨论区了,想不到有四百多条评论分布在快两百篇文章里,我自己直观感受是根本没有评论,毕竟我流量四成来自国内,国内又把Disqus给屏蔽了。其实我这么懒还去换评论系统主要是搞不清楚Netlify的流量计算方法,上个月都快超过100G免费流量了,我甚至开了付费的netlify后台分析,结果发现网站流量跟我用谷歌分析追踪的差距非常大,从谷歌分析上看我网站30天也就1000的UV,不到3000的PV,结果Netlify告诉我有快6000的UV跟2.4万的PV。我怀疑Netlify那边算了RSS订阅访问,因为我这边是全文RSS,这部分是不算在谷歌分析里的,但Netlify可能从服务器拉取那边进行了流量计算,但全文又不包含js脚本,想不通为啥流量用那么多,平均一个PV有3MB,我这可是纯静态网页。我尝试压缩图片也没啥变化,后来发现Disqus那个插件就2MB多,换成Giscus就不到1MB了,这就是换评论系统的主要原因。而且我更新了评论插件后流量使用也就下降了15%左右,按说应该少一半多才对,我感觉Netlify可能存在虚报流量的问题,一旦超了100GB就得付费了,我这现在都是每月90多GB,真到那时候,搞不好我就得考虑网站搬家了。

另外,最近很多文章标记了《南极谋杀案》,原因很简单,我想写个关于2087年世界的科幻作品,但我又没空去设计故事大纲,所以就想了个取巧的方法,那就是用快照的方式写作,每一个短篇都是零散的,可能是一段对话,可能是导游词,也可能是商品使用说明书或一段新闻,他们都是分离的线索,最后会拼出一个未来世界的全景素描并最终破解南极谋杀案。具体每个篇章可能是一个我对未来的设想,就像《哆啦A梦》的单元剧,每篇都是千字左右,比微博长,比常规文章短,可能读起来没头没尾,没有叙事逻辑去衔接每个篇章,需要读者自己去想象。这本身也是我的一个想法,我想写一个充满故事却没法叙事化的虚构作品,真正实现作者动笔勾画但读者脑补完成的目的,现在设计了快二十个主题了,最后应该有不超过一百个篇章。我肉身大概率活不到2087年,不管你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如果你在2087年读到这些短篇而网站还没欠费下线,麻烦评论下我设想的对不对,我把未来赌给未来,到时大概率会有一个虚拟的我在线回复这些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