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3 字

学术自由

人到中年大都对之前有点遗憾,对未来又有很多期许,亟需一些指标来定位自己在地球online上剧情模式的进度条。青少年时期大多数人进度条都差不多,基本就是学-考的交替进行,这里面关键时间节点无过于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考公/考证、成家、下一代出生。此时人与人的差距都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例如分数、学校档次、证书等级啥的,当这些需要获取的资格拿到后,蓦然回首,大家基本都站到了不同的赛道上了。

此时自然就会焦虑,因为到这一步已经没啥参照物了,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习惯了被社会评价的社会人总还是能找到些共同话题继续卷的,例如下一代教育、自己及上一代的医疗养老还有房子。等这些差不多都有了解决方案后,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都指向了经济独立,潜身于各种fire或投资论坛上精打细算,目的都指向一种理想的生活,其名为自由。

然而,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能在通往自由的路上,他们的一个个小目标达成后立即会被替换为另一个标的,直到自己意识到能力实在够不着了也依然不会放弃。不过财富自由大概只能算地球online的一个流行副本,还有很多不同的副本可以去体验,不过很多人坚持认为这是主线剧情而不断努力,从一次次里程碑里体会这一生的意义。

学术副本也差不多,这里要排除那些把学术当成财富自由小目标的人。现代分工体系里的确需要做学术的人,但不代表做学术的人都喜欢做学术。很多人走学术路线是因为别的做不了,空有高学历,想通过学术身份来证明自己在努力生活;还有些人则是认为做学术有利可图,能在学术身份下获取适合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或就业优势;当然也有人做学术是迎合社会家庭对其的期望,一辈子早就被安排明明白白的。因此跑去下学术副本的人如果本身不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大多数时候都需要一些学术偶像的传奇经历来打打鸡血。

不过能上新闻的学术经历基本都是异常值,其经验即没有统计学意义,也没有太多可借鉴意义。这就像很多明星出的减肥书,除了明星自己有效外读者要是效仿大概率是仿了个寂寞。我小时候读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些故事跟科学家的成就的关系大概跟天气与股票的关系差不多,故事里的逻辑总是会被现实中的复杂性打碎。人们在个人成就的归因上总倾向于去找那些独家秘方,但事实上就是在过拟合噪音。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里我总结下实现学术自由的步骤,学术自由应该是一种自我认可的状态,可以在资源允许状态下自由探索知识的边界,这里不涉及其在政治上的含义。

  1. 教科书自由

    这是学术自由的第一阶段,也就是你所在的领域任何一本教材你拿来看都没有知识盲区。这是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做研究的基本要求,而另一层要求则是学习能力,也就是给你一本不是你所在领域的教科书,你也能很快读明白,大体了解这个领域是咋回事,知识框架如何。达到教科书自由的人,就业上基本没有太大限制,可以默认拿到博士学位具备教科书自由。

  2. 文献自由

    这是学术自由的第二阶段,教科书自由是对过去知识的掌控,文献则是对当前学科知识的掌控。达到文献自由一方面对新出的文章套路大概熟悉,清楚作者的创新点在哪里;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快从当前非本专业文献中找到可以用在自己研究中的工具与思路。要达到文献自由,需要有足够的论文阅读量打底,而且要持续读新文献。一般而言,独立课题组组长要具备文献自由。

  3. 基金自由

    到了文献自由,基本就进入职业化学术研究领域了。而职业化意味着你要能让国家或企业出钱来做当前还不存在成果的课题,基金申请就是这样一个面向未来的流程。所谓基金自由,就是申请的基金几乎都能拿到,课题组可以持续运转,不会出现经费断档。能实现基金自由,很多时候是需要运气才能办到的,得踩到热点学科热点方向上才行。有了基金自由,你可以探索本领域能覆盖到的任一方向,一般只有少数独立课题组能实现,大多数课题组都是在维持文献自由的水平上找自己不可替代性来维持经费,谈不上探索。

  4. 期刊自由

    很多课题组能实现基金自由,但成果发表上通常并不自由,可以在本专业内期刊灌水,但综合性期刊完全上不去。事实上,很多发表在综合性期刊上的工作也是因为现象本身重要而不是学术价值高而得到发表的,学术价值评价在前沿领域是很主观的,CNS一年的论文里最后被专业教科书收录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所谓期刊自由,核心在于成果不受期刊限制,不论放到什么期刊上都是重量级的成果,能开拓一个新领域。能达到期刊自由的成果对每个学科每年都是在个位数到两位数之间徘徊的,而能达到期刊自由的人,随便拿出一个都得是某方向开山祖师爷这个水平的。

  5. 课题自由

    课题自由目前有记载的并不多,大都在地理大发现到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期。那个年代很多学者可以单纯依赖兴趣就开创一个学科,然后又可以在兴趣消退后去开拓另一个学科。这种学术自由人只能是时代产物,当前语境下就算很多诺贝尔奖实验室都不一定能做到课题自由,可以任意切研究方向。但反过来说,当前声称自己课题自由的更多则是民科或现代宗教创始人居多,他们总有一套大一统理论来解释世间万物,也算某种课题自由,但并不是学术副本而是形而上学副本。

绝大多数当前的职业科学家都在第二档与第三档之间,但依然可以算某种程度的自由,前三档从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档上给出了自由,后面两档都属于异常值,不是你努力能实现的,运气与机遇更重要。

就算是前三档,其实也是有很高门槛的,下面我给出一些指标,这里面的指标有的是可以刷的,有的是被动的:

1000次引用+100次实验+10篇一作通信(包含不少于三个不同于导师的独立研究方向)

2000份文献研读+200次大小报告(包含课题组报告)+20次专业审稿

3000天研究+300同行人脉+30封据稿信

上述指标如果没达到就独立做研究,很可能学术训练不到位,需要持续借助外力;如果达到了,基本可以吃科研这碗饭了。需要注意的是做学术很重要的训练是习惯失败与不认可,没有这种心态很可能搞出学术不端来,走学术路线一定要比正常人更能接受挫折,否则大概率活不下去。从进实验室开始算如果10年能达到这个指标就是优秀,15年达到算良好,20年还没达到估计早就转行了。而且这个标准你要真达到了基本也移民自由了,起码已经到美国eb1杰出人才的标准了。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奔着异常值去,但异常值需要统计上异常的经历,很多不是个人能把控的。

不过自由与否本就是一个自我主观认定过程,学术副本绝大多数人根本就刷不到最终boss达到学术自由。但如果自己可以认可自己,那这些标准都是虚的,只是当前的问题在于太多的人着急用群体标准去评价别人,但却从来不问自己究竟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