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6 字

个体资本论

我一直很好奇商品定价是怎么来的。之前的想法是商品定价要从生产与消费两端去看,生产端定价主要考虑成本,消费端考虑需求。有些商品是买方市场,生产过剩,定价会更偏向生产端的成本定价,突出一个走量;有些商品是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侧重消费端定价甚至竞价,此时消费者会对自己需求估值然后给出一个能接受的最高价。

不过,对社会个体而言,一个人其实又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或者说是个体资本家。我买馒头当然是为了活着,但从社会角度我即是馒头厂消费者又是自己要饭单位的生产者。馒头其实是我作为个体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而我生产的产品就是劳动价值。《资本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在于所有社会矛盾本质是阶级斗争,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个体要么是不掌握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打工人,要么是掌握生产资料攫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家。不过,个体的社会角色并不是固定的,突出阶级斗争并不能解决个体内部矛盾,只是通过身份认同将个体矛盾转嫁为外部矛盾。也就是说,社会矛盾的本质应该是个体矛盾的外在转嫁,相同或相似的个体矛盾会形成阶级对立。

一个有正常社会生活的人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矛盾?应该是个体价值观跟他人价值观对立时。例如,两口子吵架,只要三观对得上,大概率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但要是一方认为自己吃亏而另一方也认为自己吃亏,长期下去一定散伙,这里的吃亏就是个体价值观对立的实际表现,而情绪与行为都是价值观输出的途径而不是原因。在工作上不如意,例如感觉工资或晋升不满意,其实也是个体价值观与工作单位价值观对立的体现,而资本社会下金钱是最简单直白的价值观量化指标,因此经济上的不合算会成为社会矛盾对立最常见的体现,所谓阶级斗争、恐怖主义等政治上的社会矛盾在资本社会里应该都能从金钱这个度量衡上找到答案。

同理,人们会形成组织来处理这种社会层面矛盾。常见的组织包括国家与宗教,而所谓解决矛盾的手段本质上就是统一价值观,通过法律作为底限,伦理作为上限来规范生活模式,期望从根源上消除价值观矛盾。但消除价值观矛盾之后要做什么?组织会给出一个理想模型,或者是世俗的富足生活,或者是死后或转生的天堂。不过社会组织的日常运行其实就是在解决当前的问题与维护组织的内部稳定,许诺的未来永远在未来,但没有许诺就无法粘合不同个体的价值观。

上面的观点还是在个体内部价值观矛盾转为外部矛盾后的阐述,但每个个体每天应付最多的其实还是个体内心的纠结。内部的价值观冲突可以找一个外在矛盾替代的,打个比方,明明是自己小时候没好好读书形成的知识盲区,但对外总是会说当时家里硬件不好没条件,全然不提同样硬件下别人如何主动获取知识。说白了很多人对很多事看不惯,本质上其实是对自己看不惯,自己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匹配是很多个体内部矛盾的源泉。明明想做个早睡早起的人,睡前却打开手机说就刷一会;明明想考试得高分,但就是不愿意做练习题;明明想结交一个朋友,但就是发不出那个邀请链接……

大多数人遇到外部矛盾都在想自己不做任何改变,让对方主动改变就行,我没错。遇到自己内部矛盾也是想我自己不用做任何改变,最多发泄下或接着憋,然后问题就消失了。如果一个问题真实存在,那么解决问题一定会触发价值观改变,大到抗击外来侵略,小到买菜砍价,指望啥都不做问题就消失可能性非常低。社会组织结构的存在确实可以解决一些基本原则问题,例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类,但每个人日常应对的鸡毛蒜皮社会组织管不了也管不来,更尴尬的是,社会层面的鸡毛蒜皮有时候对个人价值观冲击很大,只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个体价值观矛盾的实际影响应该非常大,你冲动消费买的东西满足的可能只是消费那一瞬间的快感,而这个东西得到了可能对你也没意义了。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通过各种实验与统计分析,搞出了所谓行为经济学或非理性的学术概念来描述这些现象,但对个体而言,知道现象并不解决问题,该冲动还是冲动,这既是个体的自由,也是社会包容度的体现。但利用现象来赚钱或搞概念营销就有点趁人之危的意思了,此时,每个个体就需要个体资本家这个自我身份认同了。

所谓个体资本家,就是说作为一个个体,你至少要清楚自己当前价值观是什么,搞清楚自己的生产资料与剩余价值在哪里,然后通过自由抉择来处理内部与外部的矛盾。还是用买馒头来说明,你买馒头的终极目标是活下去,但当前目标就是为拿到工资而准备的生产资料,工资与馒头价格之差就是你当前压榨自己得到的利润或存款或剩余价值。只有构建了个体意义上的价值衡量体系,面对无参考的定价场景才能脱离彷徨,给出一个符合自己当前价值观的决策。不要认为很简单,很多旁人看起来光鲜的人实际到死都没有真正理解过自己的需求,他们顺从社会趋势不断请教各种所谓专家与过来人,通过融入组织价值观来消解自己内部矛盾,然后也成为了体制的一部分。但社会组织设立的初衷其实是给一个大多数人能自由生活的规范底限而不是抹杀掉个体差异性,只是很多时候这也是身不由己。

我非常看不懂很多人到网上去问别人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很多问题别人在他们的三观里是永远不会遇到的,然后这些人没法解决具体的问题,只能想办法把你拖到他的自洽三观里。不过,别人的自洽不代表到你这里也能自洽,只是些成功学鸡汤罢了,当然很多人要是没这口鸡汤可能就真活不下去了。靠信念来维持的内部平衡会伴随信念的崩塌而崩塌,但要是你的价值观平衡本就构建在各种价值观日常对冲平衡的状态,也就无所谓崩不崩了。一个个体资本家想实现自己的经济增长也要不断学新东西补充生产资料做扩大化生产,或者培养下一代做风险投资,你自己给自己开工资就会直面所有的风险与不确定性,此时对于外部价值观输入可能就不那么敏感了。

个体资本家其实是个体自由人的前体。作为社会人,经济独立才有价值观独立,不过不是说你得倒财富自由才算经济独立,只要能养得起自己这个企业不破产就算经济独立了。你可以是个打工人,但业余时间能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自由的。但个体资本家跟社会里资本家存在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最后都钻到钱眼里出不来,所有个体价值观都成了增长价值观,对自己进行剩余价值的无情盘剥,自我996与唯利是图,输出了一大堆不断跳动的增长数字。

现实社会发展到后期,资本家将无法找到新的价值洼地实现最大化剩余价值,此时资本会失去增长动力而退出历史舞台,就算不到后期,资本主义也会有周期性经济危机。个体资本家也早晚会面对增长停滞或经济危机的状况,功利的资本家会继续在下一代上搞资本流动,小皮鞭继续甩起来,用增长的数字来寻找生存的意义。自由的资本家则会放弃对价值增长的追求,然后放弃掉资本家的身份认同,如果自我身份认同不能解决自我的矛盾反而制造了内部矛盾,那就是个人的自我体制化了,需要发动对自己的阶级革命。没必要问革命完了需要什么新的指导思想,如果你已经可以平和处理自己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了,也就不需要指导思想来指导了,你自由了。

身处自由却向往枷锁的人才最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