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国前对三明治的印象就是两片面包夹火腿然后切成三角形,出国后在便利店见到的也确实是这样,基本都当快餐卖。不过,赛百味(subway)里的那种三明治用的不是切片面包,而是类似法棍的长条面包,subway里的sub指的就是submarines,也就是潜艇堡。做法大概就是长条面包横切,然后一层层铺上酱料、蔬菜、火腿还有奶酪。
我刚到美国时公寓没有任何厨具,吃了整整一周的subway,把他们 deal of the day 吃了一遍。那时我就坐在中央公园外侧的椅子上吃,套餐会送一包零食,我就碾碎了撒地上喂鸟。中央公园的鸽子麻雀也已经城市化了,你只要一扔玉米片就会乌泱泱飞过来抢吃的,你要去吓唬它们,这帮货会展开翅膀做个起飞动作,然后看你也不真的过来,就收起翅膀接着抢吃的,非常敷衍,作为食物链顶端物种的一员,我感到了某种侮辱。
后来我去费城玩,在 reading market 排队一个小时买了个 cheesesteak ,然后跑到老城区的一个公园长椅上准备开吃。那时正值黄昏,路灯亮了但天光未暗,我这边刚坐下就发现周围鸽子麻雀围了上来,更搞笑的是还有只松鼠也往这边凑。等我开吃第一口,一只鸽子直接就飞到了长椅靠背上,离我20厘米都不到。我就奇了怪了,这城市的动物是不是被惯坏了,咋都不避人?我那顿晚餐吃得心惊胆颤,生怕松鼠鸽子直接凑上来,不过费城这个小吃倒也是真是好吃。如果从第三方视角看,场景就是黄昏一个背包客在路灯下的长椅上大快朵颐,周围绕了一圈麻雀鸽子小松鼠。听上去还有点小浪漫,但作为那个背包客,我只思考两件事:一是这玩意挺好吃,二是周围这些货千万别冲过来抢,尤其不要在我脑袋上排遗。
不过,纽约有些熟食店的三明治用的面包是百吉饼。这里首先要说的是Deli这种熟食店,据说从德国的 Delicatessen 店演变过来的,本来是买一些异域加工食品或商品的。不过我在纽约见到的更多其实就是卖散装熟食的,倒也确实会摆些火腿奶酪啥的,但有些店也会同时提供餐饮服务。我有次跑到上西区慕名去吃一家犹太熟食店,点的就是百吉饼版的三文鱼三明治,不过因为是凉的感觉不咋样。但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家店特别有逼格,付款时不收信用卡而只收现金与支票。这年头只收现金的餐馆我见多了,收支票却已经非常少了,太过于老派,但那个收银的大爷一定要强调下支票也可以,被他装到了。
搬家之后,我在网上发现周围有一家小熟食店,里面的火腿三明治半个只要5刀,吃了一次后发现非常好吃。这家店做的三明治类似赛百味那种,但火腿与奶酪不是预先切好的,而是用那种类似切羊肉片的机器现切的,酱料也是自己配的,吃这玩意能吃出一种幸福感。但这种店特别有自己的脾气,首先就是上午11点才开门,然后下午5点打烊,而且周日还关门。按我的作息,如果是吃早午饭,11点有点晚了,但吃晚饭又完全不赶趟,所以我只能在周六下午去洗衣服时跑到小店里买。不过这家店属于家族小作坊,也是只收现金。
只收现金这种商业模式其实在美国不算罕见。中文互联网上经常说中餐馆会只收现金来逃税,不过这属于偏见。在中文互联网上讨论美国日常生活的大都是曾经或现在的留学生,按我的观察华人经常去的餐厅除了中餐馆或连锁快餐厅,就是些相对比较贵的能发朋友圈的大餐厅,很少接触其他族裔或低收入社区的小餐厅,就算接触也大概就是披萨店这类的。确实,中餐馆是属于最常见的10刀以下能吃饱的地方,他们也确实经常设定刷卡的最低消费或干脆就只收现金,不过其实你要去加勒比或印度自助称重计费的小馆子或者熟食店吃,会发现他们也是有最低消费的,而且很多也是只收现金。更不用说纽约街头的小餐车,lamb over rice 或热狗这类小吃基本都是只收现金的。
我知道这些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我穷,老去这类店,更多是因为纽约市存在很多少数族裔社区,我溜达到里面去更多想尝一下当地人究竟在吃什么。吃了一圈就会发现各类社区都有可以与中餐馆价格匹配的小店,而且实话说,各有风味,但确实很少看到华人来吃。我猜一方面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另一方面这些餐厅也不值当跑过去吃,有钱自然要去尝好的。
如果你去观察这些只收现金的店,会发现他们很多属于家族餐厅,经营非常保守。也就是说他们比较排斥电子支付这些东西,但同时他们能跟每一个进店的常客聊上几句天,虽然内容非常无聊,但他们会记得很多常客的偏好,例如不吃洋葱或只吃某种奶酪。这类店开在社区里也依赖社区,因此他们也很清楚如果盲目扩张几乎一定水土不服。与之对应的则是很多连锁店便利店,食物口味是标准化的,不难吃但也没法说多好吃,24小时营业同时会去迎合各种消费潮流。
很明显,连锁餐厅会方便更多的陌生人而只收现金的家族馆子却更多关注回头客。中餐馆则很有意思,首先中餐馆有点类似连锁餐厅,因为所有中餐馆都会有左宗棠鸡、芝麻鸡还有牛肉西兰花这类美式中餐,而且口感都差不多。不过中餐馆却不是特别在意社区,很多中餐馆进去有种当铺的感觉,用餐区跟点餐区是用柜台完全隔离的,所有菜的照片挂在柜台后面,感觉特别防盗。同时,很多中餐馆都是一代移民,到了第二代就已经完全离开餐饮业了,报道显示美国中餐馆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很多都是后代完成了阶级跃迁就自然关门了。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很多美式中餐的历史可能也就不超过200年就会消失了,对于华人,中餐馆只是移民初期不得不选的行业。
此外,另一个让很多留学生避免只收现金的店的原因则是他们很清楚现金没有返利。海外留学生里玩信用卡薅羊毛的比例非常高,如果一个地方可以刷卡,那么大概会有2%左右的返利。不过这只是留学生自己按兑换最高比例算的,实际上信用卡点数、飞行里程与酒店积分都属于连锁行业自己发行的货币,他们可以随时调整兑换比例,而且很多人攒点数的过程实际是忘记了算时间的价值。按当前的通胀率,如果你用一年累积了兑换某种东西的点数,跟你直接付现金购买看起来一个样,其实损失的是一年的使用价值。留在账户上的点数只会不断贬值,这就会让银行声称的2%的返利其实更低,更不用说信用卡本身就会促进非理性消费了。
只收现金倒也可以算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懒得融入现代金融行业编织的各种消费主义陷阱,可以自己做个实验,在一个月内只花现金且只去只收现金的地方消费,你大概也许能体会到很多不是基于陌生人关系设计的消费模式,他们会心领神会地给你的三明治里多放你爱吃的奶酪且绝不会放上你不爱吃的洋葱。
我上一次有这种体会,还是去五道口理发时某个Tony老师责问为啥上次没找7号的他而是让11号理发,另外又给推销了一大堆产品。
额,也许我还是更适应陌生人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