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0 字

金融风险

书接上回,上回完全可以不看。

从需求去梳理学科的形成会对学科有更清晰的认识。金融这东西本质就是一种制度或规则创新,是一种利用时间空间转换来平滑生存风险的工具。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社会人,所谓的生存问题不过是要随时从环境中获得生存所需物质与能量。打开水龙头有水,按下开关灯亮的现代生活需要稳定的物质流与能量流,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遵循的是自然规律或物理规律,这里面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就需要有工具来抹平。先去理解风险的存在并进行量化,然后用时间换空间或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将风险平滑掉,使其不造成生存威胁,这就是金融工具的本质。当然,现在的金融更多成了为资本服务的工具,这里面的逻辑在于有人信仰资本是解决一切生存问题的最重要途径,所以金融自然要为资本来服务。

文明的基础需求就是在提高当代与后代的生存率。提高当代生存率就要解决对未知的恐惧,形成某种形式的宗教,宗教人士不用参与生产,通过接受供奉后跳大神来为居民提供心理安慰。此时记录供奉数量就很重要了,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事生产,青黄不接时也没办法跟神商量,此时宗教就会启用契约这个最基础的金融工具。例如到了供奉牛奶日恰好牛挂了,此时就要通过许诺签订契约来推迟支付,写个泥板刻个章来把当前的还债压力平滑到未来去。而此时又涉及到如何来补偿当前没交够的缺失,这就需要利息这个工具来帮忙,最早的利息非常不讲理,是按产物的繁衍来计算的,例如今天要没交上一头牛,明年要还的不止这头牛,还要有这头牛应该产的小牛。这里就又涉及到对未来的预期了,早期金融工具对未来的预设通常是夸张的或不符合规律的,更像是一种惩罚性补偿。一来二去,人们会发现计数的符号体系可以传递确定性的经验或规律或约定,可以跨越时间传递价值信息,比口口相传要靠谱,而从我们后人看来就是某种程度的金融创新了。当然今天的金融工具基本都是无风险利率外加风险补偿,要是借一袋大米明年还所有大米种下去理论可生产的大米,那就属于明抢了。

一旦出现契约,天然就会形成契约的二级市场。张三借李四一袋大米,张三手里有了米,李四手里有的只是一份准时还债的契约,如果李四着急吃肉,就可以拿这张契约抵押给王五换来肉,这张契约转来转去价值内容也不断变化,但最后到期时张三只需要按契约上所写的还清米跟利息就可以。这种基于借贷的价值流通很有可能是形成货币这个金融发明的一个来源。债务转让自古就有,但要想保证流通需要有法律或国家权威来保证契约会被执行,因此早期可流通契约多是国家或神庙来背书。而且西亚早期契约还出现了有限责任的制度创新,例如出海做贸易,如果遇上风暴船沉了那契约就作废了,这样的规定可以刺激人们去冒险而不用担心失败了就背一辈子的债。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很少使用国家举债的方式来融资,而是喜欢在铸币上做文章,大概是统治者认为这样会降低自己的威权。西方的威权公元四五百年《圣经》出现后就全归教会管了,各地诸侯国王借钱打仗影响不到其神性。

金融工具一出现就很容易被政治家野心家盯上。早期打仗跟抢劫也差不了多少,如果某个国家想征服另一块领土,国家就可以从国民中进行融资来筹集军费,然后兵强马壮去打下一块领土,剥夺掉原有居民的财产来还债。战争说白了就是拼钱拼资源然后赢家通吃,在历史书上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粉饰下,此时金融工具就是帮凶而已。罗马元老院的选举其实就是明码实价,资产不达标就撸下去,而且元老院又被禁止参与商业活动,这样就逼着元老们为了维持资产而变成隐形放贷者,当然也就会出现某位罗马皇帝烧债券这种获取民心的操作。我们今天看到美联储放水救市的事罗马就出现过,顺道还发明了银行这种中介机构。

即使是中世纪那漫长的一千年,金融工具也没有停止创新。那个时候欧洲搞了好几次十字军东征,本来是说去耶路撒冷打穆斯林,但有一次掉头把君士坦丁堡给打下来了还屠城,这就是典型的打着高尚的旗号干着猪狗不如的强盗事。说白了十字军除了让基督徒跟穆斯林成了世仇外主要就是开了几条商路,让文艺复兴来的早了些。但作为十字军的一部分,圣殿骑士团却充当了战争融资的非盈利中介。他们只对教宗负责,会为委托人或朝圣者提供资产保管或汇兑服务,顺道也做些放贷工作。身处乱世,圣殿骑士团依靠保镖与高利贷服务自然赚了大钱,然后就被欠他们钱的法国国王按了个“异端”的帽子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集中抓了处以火刑。这就是黑色星期五的来源,现在反而成了西方促销日的代表,面对封建迷信的魔法,怕也只有消费主义的魔法可以对抗下。

宗教式微的同时,贸易开始兴盛,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威尼斯不仅仅是艺术中心,也成了各类跨期交易工具的诞生地。当财富开始累积,人们自然就想将这种富足永续维持下去,这就有了人寿保险跟年金等形形色色平衡代际的金融工具。而国家层面则通过发放公债这种简单直接的融资手段来填掉赤字,说起来最近美国国债上限又要到了,两党又开始互相踢皮球,都知道最后一定要通过,但民主党一定要拉共和党下水,毕竟不是啥光彩的事。这里也有个金融创新,据说是奥巴马时代民主党研究了半天法典找了个漏洞,打算铸造一枚面值1万亿美元的白金硬币,然后交给美联储应急,等新上限国会批了再赎回来,提出这种想法的真是金融鬼才。当然美国政府现在还是不考虑这个方法的,真要玩起来铸造个几百来枚甚至可以还掉所有美国国债,但这样美债美元可能一夜间就全崩了。

这里还是说下养老金问题。历史上是出现过养老金算错了到最后发不出来的情况的,养老金本质上就是一个有着庞氏结构的金融工具,如果人口结构允许,那么前人用掉现在人交的钱其实无所谓。但美国社会保险按现在这个发法大概三十多年后基本啥都发不出来了,中间肯定会有一波改革。中国也好不到哪去,大概跟美国前后脚在2035年左右枯竭。如果要改,大概率也就是多交,少发估计国家得罪不起老人家。想不到有生之年又可以看到一个奇景:快退休了发现之前交的越来越多,但拿到手可能因为通胀又不多。这种全民体制的养老金崩溃搞不好在未来又要来一次,还是做好心理准备延长工作年龄吧,毕竟俄罗斯那边男性退休年龄65而平均寿命68,大概率都活不到回本的那一天。50-70年代出生的人大概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能超额享受到退休金的人,其余年代的要不就是医疗条件不允许,要么就是后面没接盘的。不过也不用太担心,新冠这次可是直接把世界平均年龄给降下来了,未来的事现在的金融模型是完全无法预判的。打个比方,要是十年内出现冷冻休眠技术,到了退休年龄的人直接躺平就可以了,一个月醒一次查查银行到账养老金余额,躺个五十年也就600天,但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应该很可观了,前提是全民养老金还存在。

金融史会特别去关注金融危机,从郁金香泡沫到南海泡沫再到新大陆密西西比河泡沫,这背后就是资产证券化在捣鬼。一项资产一旦可以把自己未来的价值也算进去就相当于跟未来借贷了,出来混是要还的,清算日基本就是价格回归日。但未来这玩意说好听叫有想象空间,说不好听就是有风险,但你是不大可能劝动一个处于自我感动中以为造福全人类的人意识到风险的。然后我们就一遍又一遍看到各类层出不穷的小骗局大危机,虽然用的名词或技术背景不同,但资产一旦定价可以证券化交易,各种非理性带节奏的人就会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件事最大的讽刺在于,正是资产证券化这种跨越时间的融资手段才集中了资源创造了一些关键创新,从而降低了所有人的生存成本。当一种工具既可以产生好的结果也可以产生坏的结果,讲故事的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叙事逻辑来裁剪出一些观点,而听众记住的只有好坏善恶这样的价值判断而不会去进一步探索真假与事实。这样的事发生过无数次,造就了无数的大牛大神,也割了一茬又一茬的韭菜,以后也会不断发生的。所有沉浸在泡沫中的人都会认为这次不一样,但结果总是下次一定,这里的泡沫不仅仅是金融,也可以是新技术或新理论。这一切无关对错,有时只是历史的选择。

但金融史通常不会讨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金融工具如何退出历史舞台。当技术高度发达时,价值交换就意义不大了,机器可以直接从自然资源中获取物质与能源转化为人所需的东西,我们现在拼死累活所寻求的东西可以由技术直接取代,衣食住行都跟空气一样不需要购买而可以直接按个人意志生产出来。此时人类的生存需求已经完全被无偿满足,也就没必要研究更高的技术,甚至连货币都不需要了。你不用用自己的劳动等价交换资源,这部分工作全可以被一套带有反馈机制太阳能或核能驱动的自动化生产系统来代劳,那么此时金融工具就完全没意义了,因为生存风险已经被降低到了零。但这种情况大概率不会发生,因为人这种生物不但懂得如何降低风险,还知道如何没事找事。你找一百个互不认识的人住一起,提供充足食物与能源,不出一个月就会出现小团体,时间在久点他们能打起来。我觉得人类就像西绪福斯,尽全力对抗稀缺性,但当稀缺性被富足取代后,他们又会创造新的稀缺性,并包被上所谓的理想、意义与抱负的外衣。因此,金融工具也许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但人类可能早于那个时期就灭绝了。

金融是现代社会秩序化逻辑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所谓现代社会,一定是尽全力解释或合理化一切人类活动,用量化手段来维系永续运转。这在金融工具里体现特别明显,例如人们会把长期国债的利率看作无风险利率,只要利率是正的,那就相当于默认我们产生的价值是内生增长的。资本会尽全力找到增长最快的那个点来促进其成长,但成长的尽头是什么?

我玩过一个 universal paperclips 的在线游戏,游戏全程几个小时就可以通关,内容也很简单,就是生产曲别针。刚开始要按照市场供需来生产,后面为了优化生产引入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技术,然后生产程序就会发现要想继续生产就需要操纵人来购买来创造需求,当需求达峰之后曲别针工厂的自主意识就会认为人是多余的,甚至人还需要铁元素,所以就把人类灭绝了并用光了所有地球上的铁元素,之后就设计了庞大的星际舰队去用博弈论征服各类文明来获得铁元素生产曲别针。等全宇宙铁元素都用掉了,曲别针工厂就开始分解掉星际舰队甚至生产线,最后全宇宙只剩下了一堆天文数字的曲别针。如果我们把金融看成曲别针生产工具,那么其内生逻辑就是不断增值并让这个理念深入人心来奴役人类,这就完全偏离了人类最初设计金融工具的初衷了。

类似的叙事在科幻小说或末世题材文学游戏电影作品中已经属于烂大街了,很多作品中人工智能会逐渐发现人类本身才是产生风险的元凶,所以采取一切措施来先把人类灭绝掉。这种坚持原则的做法我也在很多喜欢强调专业仪式感的人身上看到,他们尽力维护的仪式感与专业流程本身其实已经违反了职业划分的初衷,本来是降低整体生存成本或风险的,但其自身体制却提高了运行成本、降低效率或通过打压别的行业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此时,专业或职业只是个借口而已,本质上还是人与人间的斗争。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金融行业天天挨骂了,对于非金融行业的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越来越难看到金融行业带给普通人的好处,但金融资本间瞎折腾最后全是普通人埋单,一方谋求稳赚不赔的超额利润,另一方去承担风险,收益风险不匹配。现在来看,各个大国都在有意识的通过立法控制金融风险,抹平单一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利润率,否则要聪明人都去搞金融空对空炒概念玩换皮,那社会一定会出现尖锐对立。

另外一个提法是普惠金融,席勒教授就喜欢用这类概念。我怀疑的地方在于普惠金融这个游戏是否真的可行可持续,打比方所有人都去买市面上业绩最好的股票,也就是现在最常说的被动投资指数。这样做其实就是在对行业优胜劣汰,投资收益理论上肯定是超越了社会平均水平。所谓平均就是说除了超过的还有没超过的,这样普通人可以通过持有股票来对冲自己行业风险来实现某种程度的公平,这个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然而,所有人都去买所创造的需求本身就会制造泡沫,好比看到企业营收涨了10%但股价一般会涨15%甚至更多来体现预期的价值,这样的股市会刺激投机者,引入更大风险。有意思的是,大萧条之前股价确实对一些新技术进行了追捧,但后来去计算会发现即使是追捧的股价也确实是合理的,因为有些技术确实在大萧条过后创造了巨量价值,但这些道理你没法讲给大萧条期吃不上饭的人听。我觉得普惠金融这事最好就让社保医保养老金还有国家主权基金这些来办吧,普通人自己去折腾,大概率是捱不过黎明前的黑暗的,当然你得生在对的年代。普通人在看到一个标着年化5%理财产品的时候脑子里还是古典金融基于确定性的一年100块钱有5块利息,但很少考虑一年后100块变成95块的场景,普通人的风险厌恶是很高的。

现代金融与古典金融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现代金融对风险中未知的未知有了更多的认识。最早英国设计的全民年金就因为默认了平均寿命是常数搞到最后入不敷出,现在的金融产品会更多考虑不确定性。例如引入期权来降低投资风险或引入投资组合来降低收益率的波动,然而这些降低的只是纸面风险,也就是你拿到收益的概率。但是真正的风险是不可能被降低的,例如某年大旱欠收,你可以用期权来保障你的购买价格不会涨,但总有人是卖期权给你的吧?他从市面上收购就得掏更多的钱。假设大米价格100一斤,平时生产10斤,某一年收获9斤,你用期权锁定了10斤100元,但市面上一共就9斤,剩下那一斤无论如何也没有,打官司也没办法解决有人吃不饱的问题,这种风险就无法被金融工具消除。而这种风险才是最能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玩数字游戏只是在转嫁风险而不是降低就意义有限。现在好像管这个叫系统风险了,我觉得金融创新最有意义的方向就是降低社会运行的系统风险,但这个方向需要的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就是投资新技术,然后我们就又看到了当前科技公司的泡沫。

《千年金融史》里其实也特意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作者引用了管仲的一句话:“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这句话本质就是说贸易可以通过互通有无来降低所有人的生存成本。其余的关于中国历史上金融创新及为什么错过工业革命我觉得分析的比较牵强,但关于飞钱与近代买办的描述确实开拓了眼界。另外书里也提到很多轶事,例如马克思虽然一辈子批评资本主义,但也对金融投机十分着迷;凯恩斯对自由市场整体悲观,但其个人在股票投机上也经验丰富。现在很多历史书对个人有太多的观点化或脸谱化的描述,忽视了个体得到某个观点的过程与经历,这种情况一定不要去读个人传记或晚年的回忆录,要去看他的日记或当时新闻媒体的实时报道,这样更能捕捉到一个鲜活的形象。

对于普通人,了解点金融知识更多是为未来大趋势做好心理准备,平滑下情绪曲线而不是为了赚钱。毕竟大多数人在遇到有切肤之痛的金融风险时,总免不了走愤怒-否认-恳求-失望-接受现实的套路。要是真赚到钱,他们则瞬间能从自身找出一百个理由。当前我觉得算是趋势的有下面几个:

  • 自然灾害例如极端气候及瘟疫频率提高会提高所有人的生存成本
  • 全球人口结构特别是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冲击及代际不平等问题
  • 富人利用资本可以更富,但穷人的财富仅维持生存,贫富悬殊后容易出极端民粹主义与宗教复兴
  • 作为人们的价值信心标的的美元美债地位走低,但目前没有靠谱替代品
  • 国家体制与资本全球化的对抗,各国保守势力与既得利益者目前都在跟到处扫荡的资本与新技术起冲突
  • 普通人的风险管理意识欠缺,容易被术语迷惑上当受骗
  • 总少不了像我一样的愚者读了点畅销书就认为看到了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