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0 字

词义弱化、慕强文化与缝合怪

词义弱化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以前我们称呼餐厅服务员只需要喊服务员,后来就得喊美女帅哥,再往后就得是仙女鲜肉了(好像哪里不对)。很多形容词会伴随滥用而贬值,这里最麻烦的是语言这东西天然就是存在社交属性的,你觉得某个表述挺好但因为词义弱化别人听着觉得你在骂人,而且比较级最高级用完了还得拼数量。打比方聊天时对方讲个笑话,你要是就回个“哈哈”那就成了不礼貌,你得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表示出好笑的感觉。在论坛时代,+1开始是表示附议的,结果过不了几楼就成了+10086了。当数量已经不足以表达感情时,基本就来到造词的世界了,例如电子游戏发展初期可以说种类玩法多不胜数没法概括,后来资本在人性的调教下基本都变成了抽卡氪金肝的类型,这里面“氪金”如果还算不上造词,那么“肝”一定是旧词新义的典范了。

词义弱化本应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但在信息时代这个过程在频繁的交流中会不断加速,例如现在很多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孩子交流用的是表情包,这玩意我就根本看不懂,比世界语这类语言学家搞出来的玩意流行的快得多。如果足够流行就可以算词义弱化后被新词甚至新符号取代,如果流行度不够,就成了懂得都懂的暗语黑话。如果你不是一个游戏迷,现在到nga注册一个账号随意找个论坛去看看帖子,我几乎可以肯定你啥都看不懂,除非先看了置顶帖中的新手扫盲,你甚至会怀疑为啥汉字你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他们在聊啥。词义弱化本质上是表达需求无法被现有语言满足,最后基于老词搞出新的语言也就不奇怪了。

这当然不是汉语特色,美国有慕强文化,教育中主张培养自信独立人格,所以夸孩子成了所有人的共识。这时候good就只能算一般般了,起步价就得是perfect或great,这样搞出来的人就是懂王这种赢得起输不起的性格,而美国人黑懂王最狠的不是骂他种族主义或民粹,这类话在他支持者眼里算是夸奖,真让他上头的就是骂他loser,这在美国不论精英贫民中都是侮辱性极强的表述。我曾给泽西市公立学校评过一个科创奖,一共是一个人学校参与评一二三等奖,当时我打完分对其中一个学校还有点遗憾,因为他们很有希望拿一等奖,结果最后一公布公布出了十一个奖,而且还不是参与奖这类安慰性质的,给了些莫名其妙的最佳团队、最佳报告、最佳组织、最佳探索这类的名头,问题是作为评委我的打分表上根本就没有这些但十一座奖杯可已经准备好了,感情评委过去就是凑数的,反正就是要夸。

人人都有奖那么奖的意义就不大了,不过后来我才搞明白这个活动的初衷也有点黑色幽默,公立学校的孩子申请大学经常因为简历不漂亮而拿不到录取,所以公立学校间就搞出了这种看似内部竞争实际提高学生简历水平的活动。不过这算是被私立学校给逼出来的,因为最早就是他们先搞出来用来在录取中获得额外关注的,而私校学生的父母造词能力虽然不清楚但造奖能力还是有的。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种公立学校搞出的加分项实际上也就是给公立学校里消息灵通人士设置的,参与就有奖也不是人人都有意识参与,孩子搞不清楚这里面猫腻但家长但凡不傻都知道啥意思。

这种慕强文化可能是造成词义弱化的一种原因,国内学术界评比也营造了一种类似的弱化现象,最开始是发论文,然后就成了发英文论文,然后就成了发sci论文,然后就成了cns论文,我都搞不清楚现在国内招人指标这么高是因为论文都不值钱了还是实际需求确实增长了。不过这里可以确定的是会造成急功近利的学科发展更快,类似纳米材料这类实验体系不复杂出文章快的研究方向更容易找到好职位,而需要长时间累积的研究方向就成了高风险投资,不过也确实有些研究方向一直做些不疼不痒的排列组合而不敢去碰很难的课题,还不如能刷文章的方向。

真正受益于慕强文化的肯定不是参与这个军备竞赛的人,而是卖军火的。你家孩子会弹钢琴我家就得会马术,孩子家长还有马都累,但钢琴跟马术的辅导产业却赚了钱。巩固这种文化的不仅仅被洗脑的家长,还有产业利益集团。福布斯搞得那个 30 Under 30 项目选出的可不是30个人,而是600个,这种利用虚荣赚钱赚名声的项目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有人搞过,叫做地方名人录,交万把块钱就能进,然后找地方领导开个发布会就算交差,可以算无中生有一本万利的买卖,更不用提那些吉尼斯记录啥的坑爹玩意了。当前学术出版集团也发现这种论文弱化的情况开始疯狂开新期刊敛钱,很多开放获取期刊你只要早期投过稿就成了副主编了,副主编队伍比审稿人都庞大。究其原因还是个周瑜打黄盖的事,如果某个指标可以靠钱刷出来就一定会有人把这个指标本身的价值给刷到口碑丧尽秽土转生。

当信息交流足够快的时候,缝合怪就会出现。拿游戏来说,现在绝大多数游戏的玩法都是集众多之前成功要素于一体的,任何正面的游戏特色都会很快融入到后来者的基本元素之中。这点在科研里倒是最为常见,任何技术突破都会出圈到别的应用领域之中,谁不想集众家之长呢?这个时代的对精英的想象就是典型的缝合怪,不过想象跟现实是有差距的,不否认存在确实优秀的人,但将其神化对人对己都算不上好事。所谓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成功的人固然有其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每个人需要有自己的成功定义,可以就是烧一道好菜、设计一款桌游、创作一首歌曲或仅仅就是睡个好觉。如果都把目标定义成缝合怪不累死你才怪,而且就算你到了山顶又如何?你依旧烧不出一道拿手菜。

现在一种奇怪的论调认为就是要先慕强或者更直白说达到财务自由,然后再去追求生活,感情财务自由前的人不配有生活,而且所谓的财务自由也是个因人而异的标准。不过另一种解释是说人在不同阶段必须有个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做其他事的意义,这倒是一种生存方式。但这就好比分析污染物中的目的性分析与非目的分析,目的性分析可以带来确定性的答案但会忽略掉所有其他信息,非目的分析则是直接在不确定性的海洋里探索可能性,难度非常高但发现的乐趣却是独享的。现代社会并不限定每个人的生存目标,这个活曾经说宗教或先贤来指定的,现在基本被资本接管了,而抱着一个目标死磕容易变成“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这样的军备竞赛最后丧失掉本来的意义。

如果你不喜欢当前的游戏规则,为什么不探索一个新规则?这话是说给我自己的,希望未来的我看到这句能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