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 字

台风过境

上周末刚通知说实验室100%运作,结果周一刚坐到办公室就收到邮件说明天热带风暴要过境,今天一大早实验室主任就发邮件说能别来就别来了。严格说热带风暴跟台风还不是一回事,各地标准是不一样的,但都能算到热带气旋的范畴。当然有热带气旋就有温带气旋跟寒带气旋,气旋的形成其实就是温度不均导致气体流动,更本质的原因则是地球的自转和引力,其形成初期存在自我加强的正反馈,但这玩意一旦从海洋进入陆地就会迅速减弱。

纽约虽然靠海,但纬度高,一般来说热带风暴根本就到不了这里。然而,2012年飓风桑迪过境的时候就影响了纽约,又是停电又是把地铁给灌了,也是宣布了紧急状态的,加上那年又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算是911后纽约市遭受的最大灾难。当然,我没把今年算进去,刚收到邮件说有些地铁站关掉了,不知道是不是又进水了。

我上一次见识台风是上高中的时候,像山东这个纬度其实台风不太容易过境,所以那次印象比较深。去年“利奇马”也过境了山东,不过我不在家,似乎小学时候还有一次台风搞的下午跟黑天差不多。我经历的是台风“风神”,那天去保健站打乙肝疫苗,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抬头看了下天,目之所及大半个天空的阴云都是在向着一个方向旋转。那感觉太震撼了,因为能明显感觉你头上的天空只是台风影响的一部分,其本体会更加庞大。天气预报里看示意图就一个地图上的荷包蛋,但发现这个荷包蛋仅仅一个局部就覆盖天空就太壮观了。

台风这东西是自然现象,很多时候也是灾害,虽然台风形成后的路径不难预测,但我们到今天也说不准哪里会生成台风。然而,台风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降水,台风降水是淡水重要来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占水资源2.5%,其中七成是冰川与积雪,另外三成是地下水,地表水只占千分之三。顺带一提,地下水分为潜水与深层地下水,前者可以通过地表水与降雨补充,而后者名义上虽然也是可以循环的,但循环周期超过一千年。很多农业机井事实上开采的就是深层地下水,在人类尺度上算是不可再生资源。很多城市过度开采水质较好的地下水导致地面下陷,之后不得已就转而使用地表水。我老家淄博在我小学时就把地下水开采光了,之后喝的都是水库水跟黄河水。

水资源其实总量也不多,人类能用上的一共也就20万立方千米也就是200万亿吨水,我们当前每天用掉的淡水差不多1000亿顿,当然水可循环使用。中国城市日人均生活用水量约100升,如果全世界都达到这个水平,每天我们需要供应7亿顿水,看似绰绰有余但其实用水大户是工业农业而不是生活用水。台风一次就可以带来近百亿吨量级的淡水降水量,很多沿海地区当前发展需要的淡水都是降水补充的,台风能占到两三成贡献。所以虽然对生活而言台风没啥正面形象,但工业化社会需要其作为补充来源。

国内的气候整体过去可以用北旱南涝来描述,所以才要搞南水北调这种违反自然高差的工程,然而气候变化正在改变这种格局。最近十年,气候数据正在给出北涝南旱的反格局,例如2012年北京突发大暴雨,那时候我住在中关村青年公寓,当时一出门就懵了,下雨跟不要钱一样,你是能在雨中看到一波又一波的雨幕冲刷的。现在翻看2012年的报道,当时专家预测2020年就是北方降雨的高峰,算是一个小周期。

气候变化会冲击城市,特别是规划拍脑袋的城市,山东十七地市我去过大多数(主要是没钱去全国),各地规划特别是政府驻地附近建筑风格非常类似,真遇到气候地质灾害都是AOE。这些年海绵城市概念比较火,说白了就是城市尺度上要重新规划下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特别是要把降水对市政给排水官网的冲击弱化与资源化,构建一个城市淡水资源的缓冲带,可以是湿地、蓄水池与绿化带。不过概念好说工程难做,谁出钱?大概率是政府,但政府没钱。谁受益?未来的人。所以最后肯定要走PPP路线,也就是引入社会与民间大资本,类似这些年修城市污水厂与垃圾焚烧电站的套路,但这个受益太难衡量,毕竟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啥时候会出现风暴,也不好直接向征收海绵城市税。其实城市政府也可以发地方债券或用巨灾保险等方式筹资,设计金融产品还是可以吸引些赌徒送钱的。但地方债已经被很多地方政府玩坏了,民众是否买单就不好说了。

说回这次过境纽约的热带风暴 isaias ,遭灾是跑不了了,不过自打过了2012年,纽约 MTA 就开始卖巨灾债券(CAT)了,年化收益3-4%,算是用金融手段抵御自然风险。这个收益率相比银行存款利率是高很多了,没有灾难时,发行方只需要付利息就可以了,因为本金也会去投资运作,所以是一笔很好的现金流。真出现灾难时,发行方就可以动用筹集到资金本金(一般存在一个保险公司特殊账户里)救灾,如果灾难特别大把本金都吃掉了,此时债券的后续利息支付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消失,也就是投资者亏;另一种是发行方购买对应巨灾保险,将后续利息支付转嫁给保险公司。前者必须要给投资者一个很高的利息,后者则是要给保险公司付出一定保费而保险公司其实很乐意接受现金流。巨灾债卷的评级都不高,高受益必然对应高风险,但这个风险是自然灾害而不是经济风险,2008年是金融危机但几乎影响不到这类债券受益,所以 CAT 也是一种多样化投资的对冲工具。

不过,我们还是要定量看下这个生意,2019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了1500亿美元的损失,全球保险为此赔了520亿美元,主要都赔在了台风跟洪水上。得益于预防性防灾措施,过去30年虽然自然灾害总数一直上升,但调整通胀后每年总损失基本稳定,不过这赔付比例却在上升。也就是说,作为投资来说巨灾保险行业风险还是挺高的,惦记你本金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地球。相应最近几年的 CAT 利率也是一路走高,目前年利率都超过 5% ,够胆你就可以跟天时地利博一下。但我觉得出于对市民负责态度,大城市政府最好都要掌握这类抵御风险的金融工具。

城市本质上是人类最后的避难所,钢筋水泥结构为人类制造了恒温环境隔离自然的冷暖交替,但生物学意义上我们却是恒温动物,也就是说我们额外又构建一层恒温装置来生存。我一直怀疑新冠之所以在美国没完没了很可能是从居住环境看,新冠病毒其实一直都处在20度左右的高传播活性状态,欧洲复工后反弹不大可能是欧洲其实居住环境更保守,空调普及率低,不像美国这边居住能耗这么大。新冠传播在高温下应该是不灵的,但人居环境里就没有高温,很有可能这是美国这么一枝独秀的原因。03年以来全球人居环境能耗其实一直走高,这个相对恒温的居住环境可能为周期性温度敏感疾病的传播充当了安全区,名副其实城市病。

外面风声已过,目前已经有大树倒塌砸死人的报道了,一次热带风暴每天释放总能量是千万吨核弹级别的,历史上出现过希望用撒碘化银等方式减弱热带风暴的实验,搞了一段时间效果似乎不错,但后来发现减弱的那部分可能是测量上的不确定性导致就没继续下去。不过在游戏里控制天气可是科技树的顶端,一个国家要是能控制天气,农业资源军事问题就都解决了。

不过没必要对科技公司抱有那么大的希望,刚收到邮件,谷歌打算赔给每个谷歌加用户最多12刀来让用户放弃进一步起诉的权利。我算是谷歌加很早的用户,早到能跟许茹芸互加好友的地步,但这个服务真的是扶不上墙,不过现在看我在上面泄漏的信息也就是值12刀,这种日常用的软件或服务一旦形成生态链,用户隐私其实就没了。国内微信应该是最大的巨无霸了,而 QQ 其实曾经被人脱裤过,我曾经在公网上查到过自己 QQ 号的群关系,竟然是真的,后来在其他途径看到有人卖更新的数据。我感觉自己的数据画像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那边已经比我自己都更了解我了,这也是逃不掉的时代烙印。

2020年注定会成为素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