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态学时,有一个概念我印象很深,叫做遗传漂变。大概的意思就是在遗传过程中会随机出现一些突变,子代等位基因的频率跟亲代会不一样,但持有突变的个体在初期是很少的,假如恰好被某些不可抗力团灭了,这种突变产生的多样性就消失了。我对这个概念印象深是因为很多人简单把进化论与自然选择等同,认为物竞天择剩下的就是有理的,但遗传漂变却提示很多剩下的特性其实就是个运气。进化论是少有的可以作为很多学科基础的理论,例如生态学、遗传学、生理学乃至心理学,很多时候现象解释不通了就会来一句,这是千百万年进化后的结果,具备最优适应性。
作为科研人员,给不出解释是很狼狈的,甚至逐渐成为了不被允许的,很多人动辄说我们养了这么多科学家,结果最简单的现象都解释不了。然而解释或者理论其实不是科学的核心,科学家很喜欢提出新理论然后去验证,但不代表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对的。现代化社会将科学职业化与专家化是违背科学精神的,很多现象既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理论而仅仅就是随机事件,然而这个随机却是公众很难理解的。
拿遗传漂变举例,我们在A岛曾有一种没天敌的虫子,种群规模上不存在灭绝的理由,然而事实就是其中有一种对同族攻击性很强的突变株灭绝了,因为这种昆虫从出现突变到消失一共就繁衍了三代,正准备侵略同类时A岛被流星集中,赶巧击中了这一窝虫子,虫子们当场汽化去世而这个突变也确实没再出现。后来调查人员上岛调查就根本没看到这个突变株却在不远的B岛上发现了大量突变株,而A岛与B岛差异就是A岛上人不洗脚。然后研究人员认为自己发现了不洗脚跟昆虫种群差异的关系,构建了不洗脚对昆虫的自然选择理论体系,著作等身。但真实情况确实就是一颗没有被记录的陨石开的玩笑,但很遗憾谁也没记录这个事件。
如果这个例子不明显,我们还可以从人类行为上去看这种现象。例如,蕃茄酱要不要放冰箱?豆腐脑甜咸哪个好吃?你用 Vim 还是 Emacs?这些东西可以看作文化或亚文化中的遗传漂变。这些争论有没有正确答案?或许有,但事实层面上就是个概率对立,持不同观点的人或许可以一起吃酒,但只要碰到这个论题就得大打出手。这里面有科学问题,但争论的人争的却不是科学问题,他们只是借鸡下蛋。对此,最好的应对就是不盲目归因,很多问题到今天没有答案就是还没搞清楚且对生存不构成威胁,既然对生存不构成威胁,也就没有必要进行非黑即白的选择与站队。很多人看似捍卫真理,其实是在捍卫自尊与社会经济地位。学者可以接纳不同观点而职业化专家才会打压不同观点,学者一直在事实中学着而专家依赖术语体系谋生,打压是为了在分工体系里保持权威,毕竟互相也看不懂。
很多人质疑为什么最近100年出不了科学大师,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大师情结与现代化。有大师情结的人认为需要存在知识道德登峰造极的楷模,但其实科学研究就不存在峰,科学家都是现象面前的学生,一直被教做人,你让霍金去研究病毒他也懵圈。而现代化更是阻止了大师的出现,分工体系与术语体系构建出的利益共同体的生存法制里需要的是经费输出输入的循环,是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环,资本哪有道德可言?资本喜欢投1块拿到100块的回报,哪怕投的是炼金术。对于现代社会系统,科学大师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是一种不存在似乎也不必要的想象物种。科研人员能维持学者的存疑都算轻奢,更常见的是精英专家式的价值判断与错误归因,只是不知道有些问题是不是已经严重到让系统崩溃,因为现代化里全局观都是抽象的逻辑的泛泛而谈,而细节疏漏才是系统崩的起点。
说回遗传漂变,其实这是中性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中性演化更合适。这是对进化论很有益的补充,中性演化体现了遗传现象中的高容错度而并非强调外界生存压力或适应性问题。而且中性进化其实强调的是分子或基因组层面的变化而不是表型层面的变化,毕竟表型层面基本就跟生存斗争很贴近了,且从基因到表型之间能被生存环境调控的地方有很多。不过,虽然该理论得到认可比较多,但不意味着这就是真相,想想前面那个流星的例子就知道了,逻辑是个利器,但也诅咒了使用者,让其盲目自信。
与漂变接近的现象叫做路径依赖,很多选择例如键盘排列啥的其实都是在起点上的选择导致的,这个选择的理由可能当时很充分,但后来就没道理了。你们有没有关注过小键盘区的数字排布,第一行是123还是最后一行是123?手机拨号键盘上为啥反着?只要你去观察生活,会发现各种不讲道理。这很正常,我体会变老的过程就是理性主义被经验主义按地上暴打的过程,人类只有在1-20年这个尺度上的决策行为比较理性,短期里面全是冲动而更长期看就是随机行走,然后过个20年又是一代人入坑。你可以尝试去拿自己的世界观去解释,然后会发现各种没法解释但过得好好的案例,这种嘲讽不是让你放弃理性,而是学会对事实谦卑。
我觉得这种不唯一性挺好的,如果你分析我写过的文本,会发现我在助词使用上的一些“指纹”,我没有刻意形成但其就是存在。这种“不刻意”的规律在科研中给了我们新视角,也是所谓数据挖掘所想获取的东西,然而一旦你公之于众,附带上价值判断,这类“不刻意”的规律就会被玩坏,所谓圈子里流行的都是这种“不刻意”的刻意,另外整个搜索引擎优化产业就是“不刻意”跟“刻意”的一次次对战。然而,最麻烦的是没有公之于众而一直使用的规律,类似0day的漏洞,润物无声。
这个时代最焦虑的是新闻媒体,他们的跟风几乎可以重现一些时代感。大概2010年后,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小学校车不规范的现象,有没有那么巧所有的事都2010年后发生?其实一点都不巧,就是中国人口在2010年的10年前也就是新世纪左右达到了一个低谷,而之前的人口高峰期新建了大量的小学,当人口不够时基层小学进行了合并,原来需要就近上学变成了集中上学,这才有了校车的需求,初期的不规范自然会出现大量事故。到了两三年前,幼儿园虐童又成了时代焦虑,而恰好其实是我所在的人口高峰的下一代进入幼儿园的阶段,事故的集中爆发背后是资源的时代不均分布导致的概率性高发。生活在时代中的人是很难跳出来去看这些事的而仅仅就是迎面茫然面对,正如不理解随机性,人们也不理解时代中的中性进化,很多事确实是平白无故的,但也有很多是前期事件累积后的必然,而这个1-20年的尺度其实现在是可以理性判断与预防的,起码最近20年我们的数据几乎是完全开放的。
时代的润物无声其实是最需要关注的,我们回顾更长期的历史一套套的但却总是对过去的1-20年缺少回顾,这里面写满了盲目与愚蠢而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时代对自己的影响而单纯认为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发生的。历史会重演因为时代感就是个随机行走,但个体可以不随机,哪怕这也是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