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5 字

香港游记

1

上周去了一趟香港参加高中好友老杨的婚礼,来回折腾了两万多公里,一方面是有言在先,在老牛的婚礼上我们互相约定参与对方婚礼;另一方面则是自从去年来了纽约我几乎没出过曼哈顿,也该活动下筋骨了。我虽然手里有港澳通行证,但签注却只能回国做,所以就去纽约领事馆申请了个10美金的香港通行许可,前后一周拿到。不过这个去不了澳门就是了,在领事馆也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标准的爱答不理一脸责备但也能给你把事办了的服务态度。

2

肯尼迪机场到了凌晨也很忙碌,国航的空乘在免税店关门前匆匆进去购物,怕是微信上刚接到了亲友的代购请求吧。像这种十几个小时的航班,一定事先准备个眼罩来睡觉,我的还是当年做韩亚航空送的那个,这玩意比褪黑素啥的管用的多。不过我始终搞不清楚这种跨时区航班的用餐时间,凌晨刚起飞给的是晚餐,过了六七个小时又成了午餐,我都怀疑时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是这乱七八糟的航空餐。现在飞机上允许飞行模式了,到了我都不知道旁边做的人是男是女,反正要么看手机,要么看电影。这次终于看了完整的《白日梦想家》,真皮钱包,真的皮。

3

在北京中转倒不是因为转机便宜,事实上我买的似乎比直飞还要贵,主要是美联航那个时间让我不爽,到了就是晚上,浪费我一白天时间。国泰的直飞那就是真的贵了,航空公司机票一般是按不同仓位分别定价,数量固定,某个仓位卖完了那个价格就会消失,顶替的是更高价位的仓位,所以提前买总是对的。而我买机票的原则就是公平价格,只要低于一段时间的平均价格那就直接无脑买,例如纽约往返北京或上海这个价格就是700到800刀的样子,加上香港那一段不超过900刀就下手。如果超过了也好办,那就直接里程兑换,因为里程大概需要五万五到七万的样子,折算成钱大概也是700到800刀,适合兑换假期票,那个时候很少有打折机票。

我之前有一段研究这些里程积分的黑历史,然而最终发现如果不是时间过剩实在没必要瞎折腾,花多了其实累积里程比例提高也能回血。里程兑换最值的是两舱,不过两舱再舒服也就是火车卧铺水平,体验一次就够了,十几个小时也不算啥,毕竟我也是做过28小时硬卧。同时我的心理价位会伴随到达时间而变化,如果到了是早上,那我就加上一晚当地住宿的价格去买票,如果是晚上,那就减去一晚当地住宿的价格去挑选航班,有时候地理位置所产生的交通费用也不能忽视,这个原则下我发现很多航空公司直飞航班的时间选择与定价真的是不咋地,这种拍脑袋的商业模式值得做空。

4

用通行许可进入香港在入关时比港澳通行证会麻烦一些,边检官得去核实半天,然而好处就是停留时间可以延长到14天。不过香港的住宿费也是相当呵呵的,我觉得国内300-500元,国外100美金以下的住宿也是可以无脑现金定的,超过了自然就是积分兑换可能划算些,最主要是积分兑换的一般可以退。当然,这说的是两个人住,一个人300就是上限了,随便找个 Airbnb 或青旅凑合下就行,都一个人了就不用讲究太多了,不过女生最好别瞎折腾,安全第一。我这次去香港某人也去了,所以我全是拿积分换的,几乎清零了我的酒店积分。不过最后一天她去赶另一场婚礼了,我就直接订了个重庆大厦去朝圣去了。

5

我在香港机场换汇了100美金去买八达通卡,那边汇率自然很差,其实最后我是在自动售货机上刷支付宝买的八达通。而香港街头到处都是换汇的地方,汇率比机场好很多。对于我5天的行程其实就换过这一次汇,但这主要是我蹭了很多饭,如果不约同学估计还得换100美金。港币很有意思,竟然是商业银行发行的,而且也有塑料钞。我是很喜欢塑料钞的,因为我刚到加拿大洗衣服就忘了掏口袋,然后洗了也就洗了,换成纸的就毁了。香港街头小店很多都是只收港币的,而且几分几毛的跟1000的也不收,不过港币其实在澳门似乎也是通用的。香港的消费水平是远高于内地的,甚至高于纽约,港岛西营盘街边小店一顿饭两个人随便吃吃就一两百,下馆子基本就是一两百一个人的样子,不过想想北京也差不多就是这个价了。酒店100美金的大概只有10平,150美金才有20平的正常空间,至于重庆大厦的独卫单间我怀疑是否超过了5平。

然而,据同学说5平的房间月租也得四五千港币,而且很多港人三十好几没成家的兄弟俩在家里还要睡上下铺。香港的房价是比北京还要高的,街边广告里一个车位就要300万,港岛上50平的房子要价750万港币,大概100万美金。这个价格简直就是搞笑了,在纽约都可以买到中央公园边上70多平的公寓了。而且更让我吃惊的是香港的房屋也不是永久产权,感情国内70年大产权学的是香港模式啊。香港当地的人均年收入四五万美金,个税起征点比美国加拿大都要高不少,社保也只有5%的强基金,据老杨说政府有时候收入高了还派点红利。我当时脑子就转不过来了,低税收高工资搞自由贸易,香港政府应该负债累累才对啊,怎么可能还有盈余?不过联想到房价就豁然开朗了,香港政府搞得也是土地财政为主,盈余最终还是变成了年轻人最终定居的负担,这一招内地也是学的很溜。

现代房地产是贫富差距的放大器,固定资产会不断吸纳增量资金而资本再投入的利得风险总是大于固定资产的增值,后果就是社会闲置资金会自发推高固定资产,做企业不如搞地产会最终引发崩盘的。香港政府的解决方法是大力发展公租屋,这跟国内房住不炒是异曲同工,纽约也有类似政策,很多街区其实是可以很便宜的住下去的。然而这样做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贫富差距加大了,穷人收入少住公屋虽然可行,但穷人的上升通道基本不存在了,因为富人的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多余的财富会通过金融网络变成穷人的消费信贷,长期持续后穷人负债是很难清偿的。作为城市更喜欢吸引高学历年轻人去从事服务业等高附加价值产业来提高城市活力,或者就是吸引富人来置业,同时生活成本也会提升来构建隔离墙防止难民涌入,失落的原住民与年长的打工者将最终无可奈何地被抛弃或者走上街头。

这个模式已经在很多地方出现过了,但城市管理水平如果足够高是可以维持下去的,例如政策优惠、产业引导、税收调节、房地产调控等。对年轻人减负、房地产调控及对收入进行合理再分配是香港政策上的优势,然而香港的不可复制性可能还在于深水港的贸易优势与繁荣的金融业,这些为香港政府与居民长期带来正收益而很多没落的城市却因为产业结构限制而只能举债并最终破产。我感觉在香港可以看到国内很多城市未来的缩影,为什么不是纽约?因为香港还是相对单一民族的,纽约的多元化造成了街区种族隔离,这个情况在国内不会发生。我隐约感觉新加坡、东京也会是类似模式,而且国内一线准一线城市的管理者也大概率会跑到这些地方取经提高管理水平。

6

香港也不是没有多元化,重庆大厦就是其多元化的代表,我是特意安排住了一天重庆大厦来朝圣的。然而真实的情况是重庆大厦的多元化更多是亚洲多元化,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更多的南亚与东南亚商户,到了晚上就追着你推销,然而我完全听不懂他们说得是什么。重庆大厦里人民币对港币的双向汇率是最好的,可以白天来这里换汇。这个大厦的地理位置可以说非常好,吃饭交通都非常方便,楼上几乎都是公寓改的旅馆。据我观察住的人很多是年轻女性,一般推个大行李箱结伴来住,打扮的也很光鲜,像极了那种朋友圈里的代购,拍照赚钱两不误。我住的地方可以说不吉利到家了,13层D4,中西合璧,楼层里还供着土地,不过里面其实很干净,独立的卫生间虽然可能也就1.5平,但还真是啥都有,淋浴也就仅仅够站着转个身,不过冲了个澡后我觉得其实也够用了。要不是住了这个5平的房间,我都想不到竟然可以住得这么小而且还算舒适,不过仅仅就是一个人临时住还好,长期我觉得会压抑。

7

香港如果作为旅游目的地更多是购物,因为能玩的也就是迪士尼,能看的也就是晚上八点开始10分钟的维港夜景表演,而这个在上海或广州都能看到类似的。但其实仅讨论购物的话这边日常消费品并不便宜,真正便宜的可能只有奢侈品了,因为免税,所以跟国内比价格优势非常明显。然而我对奢侈品无感,特别是所谓品牌溢价与专卖店里店员看人下菜的推销是我最反感的。我觉得买东西就该是简单朴素,想好了就买,你搞个导购放哪里去混淆视听算几个意思。

不过香港的商业购物文化可以说无孔不入了,港岛中环比较繁华,尖沙咀与九龙塘又一城比较贵,旺角铜锣湾比较适合购物,因为本来就没有关税,所以到处都算是免税店,这里可以看到各类大牌的专柜重复出现。不过我觉得如果仅仅是转机买东西,机场里面也够了,或者机场附近的东荟城有不少折扣店。这里商场的设计具有强隔离性,最明显的就是时代广场,从地铁出来就是个十几层的购物中心,底层你连门都找不到,这种隔离可以让顾客快速进入繁华的超现实场景之中,买买买在常规环境下还有理性控制,在一个大家都在买的舒适环境中就是另一回事了。香港政府不对贸易收税,后果就是买卖双方都很积极,但随便看一圈就能发现大量商人的把戏,低买高卖很容易在免税包装下依旧大赚,价格歧视在旅游经济下很有特色的。其实最简单的测量方法就是导购数量,你就直接计算导购数量然后根据香港人均收入推算出大概的人力成本就知道单纯的经销利润应该是很可观的,商人的过手费应该是香港人收入的重要组成,政府不与民争利是很重要的。

8

我在旅馆里也看了些当地电视台的节目,不去看当地报纸是因为我大概瞟了一下发现虽然都是中国字,但粤语写出来我还真读不懂。香港的书店我就在机场逛了下,里面很多英文原版书,价格比原版贵多了,中文的也有台湾那边出版的,很多人来香港买书是为了看政治类书籍,我大概翻了下感觉扯淡居多,没有数据仅靠少量个人采访与文科式推理捕风捉影猜想堆砌出来的占大多数,为了黑而黑没啥意思。其实纽约唐人街的中文书店里打折最狠的也就是这类政治类书籍,我觉得就是浪费纸张与树木,政治信息不值得实体保存,网上发布下就算了,这些文字也就是供那些换了身份或打算换身份的人找认同或优越感的,轻实证而妄言价值观与口号,永远活在自己认同世界里的人是长不大的。这个世界早就不是经典里描述的样子了也没有义务符合经典描述,技术伦理与保障经济发展是比虚无缥缈的口号或政客八卦更亟需解决的政治问题。

9

香港是流行兼职文化的,按电视节目里的说法,一个典型的香港人会同时做几份工才会有对未来的安全感。老杨也跟我说他也是有些兼职的,这种文化欧美可能并不常见,我觉得亚裔的不安全感是非常突出的,可能是世俗文明中宗教生活的比例比较低吧,也可能单纯就是文化风气。不过按香港的生活成本,如果有兼职,确实是会缓解很大生活压力的,因为计时工资也是很可观的。

在所有兼职中,保险可以说最通用了,说得再广义一点就是职业代理人兼职。首先,保险业入门成本很低,基本培训下就可以上岗;其次,香港保险业政策限制少,内地来港买保险的人一直很多,也能保很多内地保不了的业务,算是某种贸易顺差行业;再次,保险行业算是快速致富行业,抽成高,做一单有一单的收益,兼职也可以做到全职的收入。一个发达的现代城市必然催生庞大的职业代理人从业人员来处理很多陌生人间的当地交易或中介,买房租房、带孩子请保姆、投资置业等等,这些业务其实与其说职业不如说是链接陌生人信息与熟人信息并进行担保,谈不上需要多少专业知识,但一定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利的。互联网对本地信息不对称的解决能力很有限,这类职业会长期存在且收益稳定,有意思吧,陌生人社会里反倒是熟人关系的经营会成为产业。

具体到保险,香港的保险曾有一段辉煌期,内地人过关当时刷银联卡是可以直接买保险的。然而香港的保险计价是美元,这么折腾其实是很多人通过香港实现了消费换汇,变相进行了全球资产配置,额度虽然没有公开过但明显是让国家感受到外汇流失风险了,所以现在保险业付费已经走不了银联了。不过似乎香港保险的从业人员有点旁氏化,作为卖保险的首先要买自家保险,然后卖给别人抽成,这怎么看都是包装过的金字塔结构。如果再去搞些动员大会啥的,那就真离传销不远了,信息不对称对于这类商业模式自然就很重要了。

我个人是看好保险行业的,因为这是商业化的风险均摊,整体是正面的。然而,我觉得保险业最大的风险在于技术发展,能实现风险均摊的前提是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具体的风险,保险公司也仅仅就是调查问卷或免责条款框一下。然而如果精准医疗与量化传感发展到一定水平,个人医疗与行为风险变得很容易量化,那么保险公司肯定会搞差异定价来维持盈利的。当具体风险不透明时,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风险是分摊的,如果透明了,就不是分摊了而成了预先储蓄了。保险业如果不能正视这个趋势,已知风险的消费者如果感觉定价过高,只是让保险公司赚钱而风险没有均摊,那么买保险就不如自己存钱了;另一方面如果保险公司忽视个人风险也会被高风险的人玩坏,这个商业模式就玩不转了。也就是说,对于保险业,感知整体风险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个体风险越来越明了,那么这个概率游戏规则就需要创新了。

10

香港是有城市特色的,整个城市的色调就跟港片里一样是一种偏冷色的样子,类似富士胶片风格,天星码头的轮渡我做了两次,还是挺有意思的。餐馆是广式为主,冷气开得特别足,某人直接冻感冒了,把我应急医药包里的感冒药都吃完了。感冒、止泻药与调时差的褪黑素是我应急医药包里的必备,但似乎我没怎么用上而都是某人在用。这边分量很有意思,经常是三份一例,搞得四个人吃饭就很尴尬,另外口味上接近广州,也接近唐人街。作为英国殖民地,香港的车靠左行,而作为一个年进出人次高于常驻人口近10倍的旅游城市或枢纽城市,香港的街道上会给游客写明白向左或向右看的指示。香港电梯存在左行右立的规矩,不过这谈不上文明,因为这对电梯寿命有影响,最终影响整体安全。我觉得更合适的是左右间隔一层站立,有急事的人可以S型穿行,这样也有规矩且不影响电梯寿命与安全保障而不是单纯依赖想象来定义素质高低,当然你也不能强制所有人去学习电梯的机械构造。

香港公交系统里会有给长者老年人预留的位置,嗯,没错,香港的老龄化也很高了,全世界大城市的通病。西方国家一般采用税收维护的福利而香港我感觉更多还是个人储蓄养老的多,低税负下也没啥问题。如果高税负下养老基金出了问题,那社会是要出问题的,吸纳年轻移民交税与政府举债基本成了唯二解决方案,其实在未来世界人口整体收缩的大前提下都不太具备可持续性,别说100年,50年都困难,不过香港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大城市,也许日本会有些更好的模式。

11

香港的另一个特色就是风水,街角很多土地神的供奉,香火不断,中银大厦与汇丰的炮也是肉眼可见。一般来说,工业化城市的迷信很难流行,本质上是个人职业对命运的掌控度,如果拿死工资上班打卡,没啥需要迷信的地方。然而如果是从事贸易、金融还有服务业的后工业化大城市或城市群,不确定性就很高了,基本达到了农业靠天吃饭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命理就是强需求了,香港是风水、纽约是教堂、硅谷是冥想,内在功用都差不多。最发达的地方也最迷信,这是现代职业分工的一个后果,我觉得文化只是给包了不同的皮,内里还是个人寻求内心安静的强需求在驱动。

12

我其实这次来香港是想考察下黑帮文化衰退的,不过很遗憾没有看到什么实证材料。不过毫无疑问上世纪后50年黑帮是全球流行的,然后进入新世纪突然就少了很多,这背后应该还是经济与技术驱动的。黑帮一般是从事地下灰色产业而这些产业曾经是利润非常高的,例如香港的盗版VCD行业曾一度是黑帮把持的。然而全球化与互联网对于黑帮搞了个釜底抽薪,线下组织也是需要运行经费的,而实体店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会得到政府的背书,走私也被全球打击,就连经营所用的房地产租金都高到离谱。另外一个很尴尬的事是这代年轻人不行了,教育负担高不说有点时间都被手游很占走了,我觉得很多黑帮到了新世纪肯定觉得宝宝心里有苦不好说,现在搞不好一个黑帮年运行经费还不够偶像搞一次握手会资金流量大。偶像去中心化、移动支付、互联网情色网站、高房价与手游压缩了毒品与非法交易的场景与利润,黑帮消退可能是互联网与房价发展最搞笑的后果了。

13

港式婚礼是很特别的,这边有专门的征婚律师,双方誓词后在律师见证下签字然后双方致辞就完成了婚礼,之后就是婚宴。老杨的发言非常棒,他在高中时是挺内向的,但香港的九年让他活泼健谈多了。杨夫人发言很稳,这一对还是非常般配的。我是很喜欢这种简简单单的流程,我研究生阶段借参加婚礼曾经到处跑,婚礼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流程我个人无法接受,中式西式的混搭让我觉得婚礼的社交属性取代了双方的感受,就像是一场秀。我觉得婚礼就应该简单庄重,国内搞个司仪煽情属于自找麻烦,我有时候都想替新郎或新娘上去把司仪踹下去,还不如让 Siri 来干。

14

回纽约自然是又延误了,我都住国航的延误旅馆两次了,目前维持着100%的长距离航班延误率我也是醉了,更搞笑的是每次延误理由都不一样。这次是起飞航班延误导致误了转机航班,其实我下飞机时转机航班还没走,那个飞机关了舱门也延误了半个多小时。不过因为这个原因我就在北京又过了个夜。这次我确实长记性了,2月份就在支付宝上买好了旅行意外险,然后保险赔了600。我觉得国航还算厚道给安排住宿,我是额外加了200换了个单间,否则会是随机安排旅客同住。国内保险都是定额赔偿,国外则是报销,但我加拿大的卡销了,美国的卡没有这一项,否则我就跟上次洛杉矶延误一样直接挑个机场希尔顿去住了。旅行保险的意义并不是薅羊毛,而是出现意外开支时你可以很从容的刷卡而不影响旅行心情,因为延误这事本身就影响心情。我见过大闹值机柜台发泄的旅客,但最后都是乖乖听从安排,所以应对意外的最佳方法就是对意外进行经济计划,特别我这种黑天鹅体质到哪都会出各种状况。回来的航班上看了冲锋车与无名之辈,都是很不错的喜剧电影。

15

这次去香港,见了过来开会的老板与之前实验室的同学、见了老杨夫妇与他们在香港的朋友、见了某人的香港同学,非常感谢他们的招待,从跟他们的交谈中可以看到很多网上查不到的信息,长了见识。其实这也是我第二次来香港了,上次是转机出来找老杨吃了个饭,如果下次再去香港,我可能不会有这么多时间瞎逛了。这次的遗憾是没有去香港的八所大学转一下,不过应该有机会再去的。香港或者说南方的气候我还是不适应,不过这边很多氛围是跟北方不一样的,我很乐于看到差异。当然,回来后工作邮箱已经累积三位数了,4月又要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