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是介于旅游与定居之间的生活状态。旅游十天半月已是极限,你无需改变日常习惯,只需忍耐几天或放浪形骸一把,家永远是终点;定居则柴米油盐,事事关心,是形成生活方式的状态。旅居通常几个月到几年,与旅游最大的不同在于要考虑柴米油盐,与定居最大不同在于最终会知道自己就是个过客。旅居是归于平淡的,没有旅游指南上情感充沛的渲染,在琐碎中重新发现生活的原点。
平凡如我的一代人生活的大致经历就是定居-旅居-定居。在家乡长大成人,到其他城市读书、工作,折腾够了找个地方定下来。成人前的定居与成人后的定居对有些人而言是没有间隔的,但对我而言则多了一段现在还在持续的旅居生涯,从家乡到省会、从省会到首都、从首都到海外农村、从海外农村到现在的大都市,想来我都旅居了十几年了。
也不知道是谁把 New Yorker 翻译成纽约客,最后这个客字相当传神,对于大城市的繁华,外来户都是客。北京也不例外,土著大都在南城,北城的人往上数三代,籍贯基本就是张全国地图。其实对大城市哪有土著,不过是先来的对后来的存在经济优势,后来的大都要从体力活开始干起,这造就了先来的天生的优越感,往南去到上海,对苏北人的歧视也可以说根深蒂固。不过一个城市越多元,包容性也就越大,年轻如深圳的地方谈不上土著,天南地北的人聚居于此,没有历史负担,规矩上自然会包容些。当然现在的城市移民还有一部分属于知识精英,他们不必从体力活干起,而更多融入土著的生活方式,这多少会造成衰落下的土著更强的失落感。不过,在旅居的地方定居从来不易,但还乡又谈何容易,很多人到最后定居时不是寻优,而是看哪个选择副作用小。
入乡随俗对旅居之人是一种考验,需要与存在的环境达成妥协。一个文化强势的区域氛围会在语言上、习惯上同化后来者。同理,独特的语言与习惯也会隔离后来者。所谓圈子文化,就是一种通过明显但并不致命的差异来区别敌我的文化,后来者要么融入成为圈子的一部分,要么就只能卷铺盖走人或活在低连接度的社交网络里。旅居的人大都要深谙此道,保持独立性的融入或开辟新方向的新规矩是不二法门。前者需要智慧,后者需要勇气与大环境的包容。新兴城市或移民城市也因此成了旅居之人青睐的地方,没有新世界,就创造一个新世界。只是当城市失去动力或遇到资源限制时,人与人的隔阂就会开始出现,围墙就会增高,而新的乌托邦总在远方。
旅居是可以很洒脱的,你的重要身家通常要控制在两个大号行李箱、一个小号登机箱与背包之中,不回家可能是无家可归,因为钥匙已经还给了上一个房东。但找到落脚点后,基地车又重新展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又一拥而至。不过旅居老手往往会成为环保主义者,买的东西会优先考虑不浪费,通常旅居第一周会买好所有最多一年份的耗材,因为一年对于旅居是一个稳定的周期。我计算过,一年四季份所有穿戴之物一穿一备不超过50件,一个半行李箱就可以装好,剩下半个行李箱装薄被子与枕头,登机箱与背包装上个人物品跟一两本书,然后理论上就可以去到任一个城市开始生活了。而装满一个旅居房间的家具厨具5000人民币也足够买套全新的,如果是二手的还可以考虑点品味,临走时卖掉送人都不浪费。
旅居不像旅游一样天天准备出发,或者看着旅游指南或攻略走,旅居可以比较随意,这种随意是非常奢侈的。想想看,别人挤出一年假期带上相机天天晓行夜宿来到你旅居的城市旅游,行程满满都是性价比,而你却懒洋洋宅在旅居小窝中,只因为外面比较冷。选择自由才是最大的奢侈品,旅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景点与炫耀是充分不必要条件,价值认同可以参考指南标准,也可以独自享受,开心就好。千万别觉得那些一生必去的景点是真的不可或缺,那里边6成是旅游经济口碑营销的宣传语,3成是个人炫耀,只有1成是你可能的真实体会。值不值得去问自己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需要问别人,那多半不值,你会成为复读机,不如盲目探索。
旅居中他乡的风土人情最影响心情的大概就是吃,天天按当地习俗不适应,天天家乡菜又总是不对味,但最神奇的就是杂糅一下,搞个新口味出来。事实上,移民城市同族裔人与其来源地的习俗可能变化不大,但吃的东西基本都会因地制宜出个新版本。旅居之人大概对此贡献不少,毕竟你可以管住自己的腿,但调教自己的胃从来都不容易。谷歌趋势上去搜美国区的老干妈,你会发现这两年指数越来越高,可能是留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融入新世界而倾向于在吃上回归吧?加州与纽约尤甚。说得再倒胃口些,我其实是我们,一个人其实是一个哺乳动物与微生物的共生体,很多乡土情怀不是哺乳动物的情感爆发,而是微生物用生命进行的示威。吃这件事是我与我们的一种对话,很少有人能真正战胜自己。
旅居中也会交朋友甚至一拍脑袋定居下来成立家庭,但多数的交情都会伴随下一次启程而成为逢年过节的几句寒暄。在更多的时候,旅居者的孤独是无法消除的,但也没必要消除,一次长途车,一次点餐都可以认识到新朋友,不用留名字与联系方式,互相都只是过客。跟陌生人你可以表现的更真实,也可以更不真实,度可以很随意,反倒是天天相处的定居后的家人邻居需要一个不轻易崩掉的人设。君子之交淡如水,旅居中的交情也类似,很淡,但解渴。不过解渴不如耐渴,旅居之人长期来看都是自养生物,潇洒的单影不知不觉隐没在其他过客的视野。也许同情值得期待,但没有人真正需要同情或值得同情,大家都在攀登自己的山。因为山就在那里,不自己翻过去就永远看不到山那边的景色,而感动别人与感动自己都不是爬山所需要的,山也不知道。别抢别人的道,自己开路更有意思,不过山顶可能什么都没有,那就是顶,北极没有北,东西没有界。互道一声傻X,把酒言欢,下一段即将开启。
旅居是个人的寻根历程,这个根不是故乡,而是一种让自己安身立命不再犹豫后悔的勇气。你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但找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当背包整理完成时,你不再关心别人的看法与评价,而是瞟一眼前方,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