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3 字

预言

未来究竟会变成什么样是个可以用来胡扯的问题,我想尝试着胡扯一下,等若干年后看是不是会应验。

共享经济的繁荣与去职业化

Uber实际是车辆资源的共享,这事实上激活了普通人的司机属性;airbnb实际上是房屋资源的共享,这事实上激活了普通人的房东属性;分答实际上是个人知识的共享,这事实上激活了普通人的老师属性……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高度细致的分工可以保证社会的良性高效运转。然而,这也让每个人的职业工具化了,有病找大夫,出行叫出租……越来越多的职业出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并提高了生活品质。然而,也有很多职业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例如厨师、司机、房东及子女教育者等,当每个个体将这个属性只展示给熟人社会时,对更大的社会会产生局部信息不对等。举例而言,我红烧肉做得好,但自己不会酿酒;另一个人自己酿酒做的不错,但厨艺很差。如果我们信息共享,那么双方都可以过上红酒配红肉的生活了。但我们两个的正常职业都不是厨子或酿酒师,只是自己的爱好,如果没有信息流通,那么我们都过着自认为不错的生活,但如果知道了彼此的存在并互为人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滋润。如果信息流通足够,那么我们就可能更回归于生活而不仅仅是自己谋生的职业,这个需求是有很大的可创造空间的,这意味着存在商业价值,贪婪的资本总会满足我们的。

那么是不是所有职业都面临这个问题?不会,这类共享经济最可以冲击的行业其实很有限,大部分都是服务业,原本他们就是可以在家庭内部或熟人间完成的,现在走向职业化后再回归个体。背后更深层的动因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财富积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并实现共享。试想二十年前Uber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因为大家都没车,现在每个人可动用的资源与信息多了,也就具备共享的基础了。另一些行业,例如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就不具备发展共享经济的可能。换句话讲,伴随个体的职业符号独立或生活化与伴随而生的共享需求,共享经济会成为一个风口。相互作用之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资源/信息的源和汇。

机器与劳动力之争

当前很多行业没有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很大程度是因为该行业的劳动力还比较便宜。伴随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劳动力成本会不断增加,这意味着自动化的现代社会很快就会出现。很多职业,特别是重复性工作或者机械式工作,都会逐渐实现自动化与自助化。以银行为例,越来越多的ATM或掌上银行或网上银行会出现,多数业务都可以自己解决。这实际上是转嫁了银行业务责任,同时也是教育大众,等几十年后,银行网点将没必要雇佣职员,即便现在看起来银行职员还是很清闲且收入很高的。

这背后的动因是资本的逐利性,这保证了他们会不断开发新技术来降低未来的成本,其实这是羊吃人的21世纪版,高新技术吃人。按说这个技术最后应该会普惠大众,但我感觉恰恰相反,新技术最大的受益者是资本家,他们只需要准备好钱在合适的时候投下去就可以了,躺着就把钱赚了。社会上竞争不过机器的劳动力多数文化水平也不高,而这类人的内耗与可操纵性也是很大的,所以对于他们的不满通过内部分裂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就可以平复。我并不是在出谋划策,这些道理作为资本家也很清楚,他们干得出来,当然会有一定的包装。

其实这个社会包容度还是很高的,但不会让每个有野心的人都实现自己的梦想,换句话说,我让A实现了就会影响B,那么这时候没有双赢,就是生存斗争。如果技术的最终受益者不是大多数,那么这项技术本身就可能是邪恶的,或许开发者都想不到。不过倒是可以开发个人助理,当个人助理的决策水平高于个体时,事实上就制衡了很多个体的失误,例如选专业。

老人与小孩

一老一小是最容易让社会的主力军们战斗力锐减的,也就是说关于他们的开支总是不理性的。不理性也是资本很容易嗅探到并入侵的。所以我预言未来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针对性服务产品。很多人购买他们不一定是因为需要,很多时候是为了买个心安理得,这与给医生塞红包的道理一致。

非理性消费应该会是未来社会里投机倒把分子的最爱,因为这类消费的利润率高的离谱,有时候跟抢差不多。我们当前的生活中这类消费已经开始靶向攻击了,例如电视购物,养生讲座,早教体验班等。他们最需要的是口碑营销与信息断层,前者靠广告忽悠来形成潮流,后者主要依赖理性人与目标人群的信息获取渠道差异。如果某品牌钢笔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提高,那怕明知是谣言,家长也会去买,这就是潮流挟持下的非理性消费。伴随信息渠道在不同年龄段的割裂,我们将有希望看到非理性消费在信息相对闭塞团体中的不断流行。

保险与贫富

其实资本逐利都是会考虑风险的,一心只做无风险套利的人本质上很恶心。对个人而言工作是增加收入的不二途径,但消费的增加却是全方位的。这里面国人最喜欢的消费方式就是理财,而且大都盯着那些个位数收益率算来算去,生怕自己手里的钱贬值。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一种守财奴心态,你赚了钱不花留着干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这时候很多人会说万一得病或遇到意外咋办?很简单,买个保险大家均摊下风险不就完了。

其实这可能是国家未来最鼓励的理财方式,对于一个现代家庭,保险可以起到很好的均摊个体风险的作用。不过我国的现状就是很多人都有买保险就是上当受骗的感觉,对此我只能说无保险裸奔才是让你因病或因意外致穷的最关键因素。现有的保险代理人制度确实很黑心,但你可以在网上买直销的,对比下就知道代理人究竟抽了多少成。不要总是打自己一时的算盘,做好规划后执行就OK了。保险可以说是最社会主义的东西,当然这也是理财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要总想着赚,其实消费才是真正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当然你得有可自由支配的钱。

那么如何区分贫富?单看收入是不行的,要看月可支配资产与风险控制策略。如果A月入过万,房租4000,吃饭1000,固定支出例如养车水电费等1000,那么他可支配4000;同样B,月收入8000,房租1000,吃饭1000,杂费1000,那么他可支配5000;这样看B其实经济更自由些。但如果A每月拿出500对可能发生的意外进行了风险控制而B裸奔,那么有一天A跟B同时出了意外,A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用药而B则恐怕只能发起众筹。说白了,贫富有时候不在钱数字的多少,而在于你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了解程度。同样的钱在土豪跟资本家手里的利用效率就是不一样,主要差距在于业余玩不过职业,差的就是信息。填平这个信息鸿沟是很好的商业思路,我相信国内会有人来运作的,到最后散户为主的资本市场会变成机构为主,那时作为整体一部分的个体分担的风险就会很小了。

注意力争夺战与量化悲剧

每个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原来你还可能发呆,现在则是被各个媒体信息源狂轰滥炸。你的个人时间里充满了商业的味道,从等待视频的广告到夹带私货的文章,所有商人都在争夺你的注意力。媒体绝大多数是可以提升你自己的,但效率不一样,很多时候你是在陪着别人喜怒哀乐,然后映射一点点给自己。这是很可悲的,就像提线木偶。不过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是一种休闲,也就无所谓了,好赖还可以上班时跟别人讨论一下节目,虽然你们内心可能都不喜欢。

我一贯主张每个人要有自己的信息收集体系,主动获取不同角度的信息,然而这对多数人而言就变成了自我放纵与休闲的事情,那样你只会看你想看的。所有的注意力经济模式都在取悦读者,他们会探索你的阅读习惯并推荐给你类似的内容来提高粘性。然而,对个体而言,取悦自己其实是很虚的,多半你只是在打发无聊的时间然后还给了个很现代的名义。你自己的感受很重要,但没必要取悦,因为商品化社会本来就是取悦消费者的,你又何苦给这个商业行为套上个自我认同的外衣?一个东西究竟好不好得自己说了算,不要被大众意见胁迫,据我观察,多数人其实对很多事物的评判都很肤浅,但都迫不及待的去评价。

现代社会的很多商业模式给了个体太多的虚拟自主权,例如告诉你一天摄入多少卡路里,要锻炼多少分钟等。这让人觉得我控制好一些数字就可以“好”了,其实这个感觉是构建在统计数字上或者根本就是虚构的。很多“好”与“不好”对个体根本就是无法评价的,这就是个量化的悲剧,或者说披着理性外衣的瞎猜。然而,我依旧认为多数人还是会沉浸在这个体系之中,因为如果一个信息与资本牟利的意图相冲突,那么它不太可能存活很长时间,除非从法律角度来限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不认为市场在未来会是万能的或者好的,因为其本质并不会想让所有市场参与者都知道底细,那样会减少套利空间。

就先说这几个吧,最近这类文章有点多,下一步会偏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