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4 字

nature or nurture?

自然科学里关于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究竟是怎么来的有着各式各样的讨论,但总而言之就是两个考虑:天生的或者后天培养的。

从生命科学角度,虽然很多研究人员没意识到,但其主要观点是偏向天生的。例如中心法则:你的性状是蛋白表达的,蛋白是RNA翻译的,RNA是DNA转录的,DNA你爹妈给的。当然这是个简化版,因为整个过程还有各种信号小分子、蛋白或肽段、小RNA及非转录DNA等的反向或单向调控,但总体说就是你天生有一套生物信息的保留复制与反馈机制,你的行为多来源于此。至于说后天的刺激,更像是对固有调控系统的激活,这个系统通过DNA或表观遗传的方式传递信息。

然而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后天培养又成了研究重点。例如很多人会发现一个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而对于某项技能反复的演练则有助于个体成为某领域的专家。换句话说这个语境下来自成长环境也就是家庭或教育环境也就是学校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性格而言,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则发现其实遗传的影响能够占到50%的比重。

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中,先天基因跟后天培养都没啥用,其作用的往往是某种污染物或营养元素,例如富硒的环境下生长的人会表现出更长的寿命。而某些污染物则可显著提高人群中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例如pm2.5与肺癌。动物实验则可以告诉我们有些具有性激素效应的农药的使用可以导致周边池塘青蛙的单性化。

但在各类畅销书里,先天后天环境都没用,他们告诉读者只有自己的意志是重要的,你要学会断舍离,要反思自己的行为,要自己去悟。这类作品的读者还挺多,甚至包含了上面几类人自己。说白了就是更关注自己的意志与磨练。

现在梳理一下要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可能来自于天生的、后天外界(包括社会与家庭等)刻意培养、后天外界被动影响(包括食品与污染物等)以及后天自我主动修养。那么从统计学角度,我们现在就可以构建一个多元回归模型了,考虑到个体差异,最好是线性混合模型。不过目前我还没怎么看到类似研究,即便去设计这样一个研究难度也是不小,不过我可以给这样一个公式,很多新闻对应到公式里去看就不会那么偏颇了。

个人行为=基因蛋白RNA小RNA代谢组表达谱+家庭状况+社会形态+环境质量+个人修养+运气

这里面个人修养也许会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但假定这里特指个性独立的那一部分。

好了,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帝都的幼儿园入学问题。如果你初为父母,那么在享受喜悦的同时一定也会犯愁,子女的教育怎么办?父母多半希望孩子能够过的好,但首先父母自己也不能差。我听说最近幼儿园入学已经开始流行查三代外带入学考试了,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实际上收集家庭信息无非就是想知道该重点培养谁,而入学考试就更有意思了,学前教育为什么还要设置教育门槛?但仔细想想,学前教育的学前教育其实就是家庭教育,换言之幼儿园根本就不是在选择好的孩子或更适合的教育方式,而是在选择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

也许很多人会说:无所谓啊,我的孩子从胎教开始就是贝多芬音乐的(这里是黑,那玩意然并卵),三岁就让他生活在多种语言环境下,五岁就带他周游列国,七岁上报,八岁游学,九岁上电视,十岁进我的实验室做研究,十四岁就少年班上大学。不为别的,因为我是父母,就要给孩子最好的,让他有一个我理想中的人生。至于说从幼儿园开始的重点培养,你要不服你也可以去争取啊,说完甩出学区房的房本一打外带八位数的银行流水与布加迪钥匙。而你却笑笑,轻轻放下了胜利杯。

做父母的都不敢拿自己的孩子冒险,但回到公式里看,是不是过分关注了家庭情况而忽视了其他呢?我参加过不少婚礼,很多父母讲话时都会透露出为孩子铺路的意思,但这里面最大的变数可能就是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

小孩子其实是模仿、从众大于自主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很早表现出对上面观点的认可,你的孩子也可能很早就表现出对这类观点的认可甚至固化到自己的世界观。去年路过香港买了份大公报,上面在表述一个医生对旧城区居民的义诊时毫无掩饰的使用了中产阶级与贫民的字样。同样的香港好一点的小学入学打分标准里也需要父母也毕业于这个小学这个指标。当这个社会越来越无关紧要的使用对人的区别化用词时,歧视与后续的冷漠已经事实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公交车效应,一辆公交车的座位是有限的,当你没有上车时你会关心车上剩余的座位数,而上了车后则会不想让更多人上车,因为这会影响你在车上的体验。就我个人的成长轨迹而言,从小到大其实起跑线差异并不大,因为那年代大家都不富裕,左派思想里的公平化表现相对明显;但现在的孩子成长轨迹差异就大了,且父母多半偏右,追求个体的自由化,也更认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现在你去问一个孩子他的成就来自于哪里,多半他会说自己的刻苦努力,但事实上确是另一个跟他同样刻苦努力的孩子没有他背后的资源。社会放大了公式中家庭与社会的作用而个体却常常意识不到,这挺有意思的。

与国内相反,西方国家的高校中却是多半偏左的,但要加个形容词,白左,是一种有着些许优越感的左派。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换代,进而从亚非拉美去获取充足的资源与利益并转嫁外部性损失,那么其实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也出不来那么多的同情心与正义感。根源上,即得利益者都偏向于传递既得利益而未得利益者总是要争取一个上升空间。这会是一个社会尺度上的自发过程。个人之于社会其实很渺小,但也没必要在乎,毕竟你的行为其实取决于上面的公式,里面的后面两项有充足的自由度,我们不是去做回归分析,而是构建自己的方程,所以个体而言参数自己说了算,否则就会随波逐流,不知所踪。

不过当前社会的心态倒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欢迎加入微商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