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Pencil: My Family Tree as Told to Leonard E. Read”最早发表在1958年的《自由人》杂志上。严格来说《自由人》并不算是学术期刊,这份杂志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而这篇文章更是出自该杂志创始人之一的Leonard Read——一个老右派。文章通俗鼓动性强,将西方经典的自由市场理论及信奉者的想法演绎的淋漓尽致。甚至会有专门的视频来介绍,相比之下,国内非学术圈的人接触这些基础性的论文就少而教科书也更喜欢讲成型的理论而不是论文。其实很多新兴学科的起点可能就是一篇论文,沿着论文看学科发展其实跟看历史演义的精彩程度差不许多。
文章亮点
1 通过铅笔这一第一人称视角来写作的。视角转换在文学创作里或许常见,但论文中用第一人称是要看语境的,而通篇第一人称就属于另类了。作者通过铅笔这个视角介绍了自己各部分的来源,并在开端就来了这么一句:
Simple? Yet, not a single person on the face of this earth knows how to make me.
其实通篇的议题就这句话。
2 看不见的手。我属于曾经打算读完《国富论》而未遂的主,但相信这篇论文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解释要比教科书直观的多。市场就在身边,哪怕通过铅笔你都可以回溯出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而这个系统:
Actually, millions of human beings have had a hand in my creation, no one of whom even knows more than a very few of the others.
看着眼熟吗,所谓的专业化实际导致了相互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越多,地位越平等,自主的行为会产生社会运作的规律,所以也就没政府自上而下控制管理的事了,所以在自由主义者的眼中:
Leave all creative energies uninhibited.
并且
Let society’s legal apparatus remove all obstacles the best it can.
沿着这条思路,不难找出他们逻辑上自洽的经济运作规律,很对理工科的思路。
3 但是,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想的再基本一点:
铅笔是一个有实际作用的工具,本质上是资源与能源的结合态,生产行为实际上是资源与能源以满足需求为目的的转化过程。用再生纸作为例子,事实上资源还是原来的资源,但生产过程重组后让纸可以再次使用。由此来看,其实工业化的本质就是把资源原料化,原料产品化,产品市场化。从整体看,就是把地壳中一些元素富集冶炼为原料,然后又加工成复合化产品,实际上就是自然资源在人类需求下的重构,东西还是那些东西。那么又如何看待污染物呢?
以雾霾为例,这货不是凭空产生,其本质人为来源一般就是燃烧过程的副作用,所以你会看到里面有重金属,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而统计学上肯定能找到其与些疾病的发病率的提高,事实上已经有流行病学的报道了。而如何看待污染治理呢?抛开源控制的方法,不过是将污染物浓缩富集无害化,这个过程会消耗更多能量,结果就是对能量输入的需求,如果技术不过关,处理的能耗换算成燃煤说不定产生的污染更重,仅仅是物质循环而不提能效也不会看清整个污染问题。而这里能想到的出路就是新技术跟新能源了。雾霾里的污染物最终都是源自现有能源如煤炭石油矿石等,只要有加工精炼过程就会有他们的产生,所以核能是个好东西啊,固废的可回收化设计也应该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应该说,这篇论文对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从小到大,发散思考。从身边的事物去推导要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很直观,另一方面循序渐进,条理会很清晰,不会迷惑。至于经济学上的重要性作为外行就不多说了,参见I, Pencil 条目即可。
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文章结构了:讲讲论文的亮点与关键点,然后从环境科学角度胡思乱想一番,最后给出论文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