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0 字

科研助理

最近看到国内的新闻说今年科研助理岗吸引14万人就业,其中应届毕业生超12万。其实这是个对国内科研挺重要的消息,说明国家开始有意发展职业化科研了。

这里的科研助理职责为:

博士后、科研辅助研究、实验技术、技术经理人、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等科研助理工作

其实要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博士后等职业科研岗,另一部分是职业助理岗。前者在中科院体系已经搞了几年了,名曰高级科研助理,实际上采用的是3+3的考核制,类似预聘-长聘的变种,考核通过基本就副研究员了。后者则属于纯助理岗,之前很多报账、仪器维护啥的都依赖研究生,但研究生属于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好不容易培养个熟手,毕业就跑路了,这对课题组日常运行效率打击很大,现在拿事业编吸引专毕业生也算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措施。

其实科研机构与大学本来就有行政岗,但科研助理跟行政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例如行政岗的人去维护实验室安全属于外行指导内行了,科研助理更多是本科硕士的专业背景,很多就是课题组前成员,做科研助理所需的科研技能与行政能力同时具备。估计很多科研助理长期也有可能选择读硕博走学术路线,可以算个适应过度的岗位。

但博士级别的科研助理岗基本就是因为当前教职供需不平衡导致的。现在每年博士招生超过10万,毕业超过6万。新增教职数虽然也在增加,但大概在每年最多3万这个水平,课题组长这个水平一年大概只有2-3千,而且新增教职是开放给资深研究人员的,这些人大都有几年博后经历。因此为了缓解教职数与应届博士毕业生间的差距,势必要在博士与正式教职之间插入一个职业来缓解高学历人才就业压力。

上面的情况隐含假设是社会上普遍认为读博要做科研,博士毕业生在求职上自然会往教职上卷。教职供应不足自然会搞些新职位来留人,但另一个问题则是当前科研机构又缺人,特别是缺人完成项目,但体制上考虑长远人口年龄结构无法给更多教职,也就逼着科研单位创造新岗位。因为科研助理待遇虽然不比业界,但也足够体面,有些甚至优于编制内教职,所以眼下这个现象其实是科研新人与科研机构的一种对赌。科研机构提供平台与可依靠的课题组,科研新人提供创造力,对赌3-5年,赢了教职上岸独立课题组,输了转行。从科研机构而言,相当于拿一个临时性高待遇投个天使轮,赢了收获科研新星,输了及时止损换下一波,概率上不亏。

从个人视角,如果你是硕士本科,毕业了没有理想工作,对科研还有些想法,可以通过这个职位去了解下课题组如何运转,但可以预见不会有太多创造性的劳动。如果你是博士,抓住机会搏一把,但能否留下都是看成果而不是努力,任何课题都有风险,但如果你对科研无感且已经拿到业界工作,那么没必要在科研助理岗位浪费时间。

其实美国的科研助理岗挺成熟了。我之前纽约的那个实验室,除了暑期来几个关系户高中生刷简历,大部分科研助理都是本科或硕士,有些隶属课题组,有些隶属实验室,他们很多就是为了攒一下读硕士或博士的学费才做这个岗位的。同时,科研机构内部人员读学位有的报销部分学费,有的减免内部申请费用且因为做科研助理时熟悉了实验室课题组长,所以真开始做科研也是轻车熟路。从待遇上看,科研助理岗一般是不低于同学历平均工资的,几乎一定比博后或博士工资高,所以美国很多家里没矿的又不想贷款太多的通过科研助理来做职业过渡也挺好,起码你接触的人学历都不低也比较人性化。在他们看来,做科研助理并不是耽误时间,而是类似间隔年这种给自己职业规划做个缓冲。

而美国的职业科学家应该是国内学术界下一步会借鉴的岗位。我现在就是在学术界做职业科学家的,不隶属课题组但也不养课题组,基本是同时跟着不同项目做研究。例如我现在就推进三个项目,其实我属于超载了,因为一般科学家最多会同时推进两个项目,只是我这边我这个研究方向缺人被拿来凑数了。研究所有自己的经费支持,当然也会申请外部经费,但我一般不掺合,毕竟我主要推进项目,忽悠钱也不是我的分工。

职业科学家的考评基本就是看项目完成情况,也要写文章,但课题组长没法跑过来压榨,毕竟我跟他们不在一个系统里,属于合作关系,很多课题或方向博士博后的水平都不一定能搞定,课题组长能忽悠但不会执行,此时就需要职业科学家来帮助推进项目。从待遇上看,有博后经历的职业科学家在学术界至少也有六位数年薪,好于公立学校AP,跟私校AP待遇类似,因此一般单一课题组也雇不起职业科学家,但到了工业界待遇就更高一些,会再上浮30-50%。资深职业科学家在研究所也是神棍一级的存在,跳到高校里做教职并不困难。

职业科学家跟课题组长最大区别在于职业科学家对研究所的价值更高。课题组长要是做大了很容易被别的大学挖走,因为很多项目认人不认技能。但职业科学家属于认技能不认人,毕竟申请经费不用你来管,职业科学家可以更多关注研究而不是到处拉关系树立个人品牌。因此,研究所职业科学家的流动性相对低一点,内部合作与协作更多,累积技能与经验基本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其实课题组这种研究单位效率并不高,单一课题组存在技能缺口,找其他课题组合作又存在较高的交流成本,如果研究单位里全是地位平等的职业科学家围绕项目组织人力资源攻坚,那么这样的研究效率会更高一些。NASA还有美国一些国家实验室都大量采用职业科学家来做项目,要是依赖课题组很多就赖在自己舒适区里搞排列组合了。

我自己的感觉是职业科学家身份跟研究生与课题组长交流都很平等,这点从交流上比较舒服。我有些朋友做了课题组长后总是要端个师长的架子,有时候死不认错,有时候又喜欢威压他人或pua学生,摆出一副自己很聪明的样子,这些在我看来都很不舒服。大家都是要饭的,何必互相为难。

总之,国内开始推进科研助理是个好事,可以对高学历人才更好按自己的需求与职业规划进行分流。如果后面引入职业科学家岗位我也不会奇怪,那说明大学还有研究机构真得要凝聚自己核心科研竞争力了。其实,课题组这种小作坊体制的效率在现代社会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