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5 字

托义务教育的福,我也算接受过几年音乐美术教育,但接受过只代表存在上课的行为而不代表学到或学会了内容。这些审美主导的课程让我痛苦万分,我搞不清为啥一幅画好,这段旋律比那一段动听,甚至完全看不明白大型晚会里的歌舞表演有啥意义,很难跟人共情,最多依赖有限情商表演下共情。这个状态是靠数学物理课来对冲的,例如对称、黄金比例、和弦,这些东西给了我一个量化的指标,只要符合这些原理就是美的,不必纠结自己能不能理解。到现在我去过一百多个博物馆,你给我个艺术作品,我大概能猜一下这是那个时代或流派的,但要问我喜欢哪一个,我可能还是会认为艺术加工是很个人的东西,我并不能欣赏多少,最多又是回到构图比例啥的去解释一下。这并不是说我没有喜欢的作品,只是我更多认为这属于直觉上的欣赏,给不出解释。不过换一个思路,通过美感来赋予合理性似乎也是一种认知偏误,这里面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应该就是押韵了。

在语义学上存在“押韵即合理”的现象,也叫做Eaton-Rosen phenomenon,描述的是如果一句话通过押韵的方式进行表述,给人感觉就会更合理。与之类似的科学哲学里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原理,认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解释问题时如果存在多种理论,要去选那个假设少的。但这其实是个决策原理,提出者也是逻辑学家,并不许诺简单的解释就一定对,涉及决策的原理一般都是在信息不充分时给出选择方向,真正的科学原理往往不存在选择问题,但现实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决策原理例如统计学里的p值来发现或验证规律,为“科学性”背书,这其实有点舍本逐末。押韵产生的认知偏误也属于这一类,押韵的语言可以让大脑快速处理信息,思考过程一旦快了,会产生愉悦感与确认感,这个过程会自我加强,进而让说的人与听的人都感觉更为真实,这应该也是智人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所生成的维持自己心态平衡的策略。通俗点说,就是你总得信点啥来给自己的处境一个解释,押韵带来的正面反馈就是提供信念的来源。

其实早就有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研究了饶舌歌手的脑电波,发现其在即兴押韵时会进入心流状态。而也有人报告了一名神经科学家在经历中风或癫痫发作后,出现了不可抑制的押韵冲动,而服用抗癫痫药物后,这种冲动会被压抑。事实上很多癫痫患者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强迫症,押韵只是其中一种,正常人脑子里负责押韵的部分其实是被抑制的,但病态时就会出现强迫押韵。如果强行用进化来解释,那就是早期哺乳动物大都是饶舌歌手,通过带韵律的声音来传递信息,但人类有了语言文字后就逐渐压抑了这种本能,解放发音自由度来提高信息深度,毕竟押韵的发音相比所有发音还是少一些。

但押韵在历史传承上可能起了很重要作用,文字出现前的知识是口耳相传,要是不押韵就不容易记忆,保真度就会大幅降低。即使出现了文字,押韵也是文字创作需要考量的,儒家重视《诗经》、罗马可吟唱的《十二铜表法》、中医学徒的汤头歌都带有押韵成分,中国小孩启蒙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啥的都是朗朗上口,我甚至怀疑语文英语教育里所谓的语感就是一种更高级的押韵。就个人成长而言,学龄前儿童更适应儿歌、童谣等方式,押韵通过顺畅感提供了正反馈的语言环境,提供了镇静作用,而逻辑这些则在后期语言学习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现在也存在利用诗歌或嘻哈来辅助进入心流的治疗手段。当然现代辩论、广告与宣传当然也不会放过押韵。辛普森案里辩护律师就用了 If it doesn’t fit, you must acquit,这种押韵但毫无道理的论断来引导陪审团跳过证据链,单纯关注手套来给出结论。广告词如果不押韵或搞点谐音梗基本就没有投放价值而很多阴谋论也喜欢用押韵的缩写来辅助传播。个人角度其实只要意识到押韵本身可能带来偏见就可以了,很多毫无理由的判断根源上可能就是心理上顺畅感带来的。

当然,这篇文章通篇可能也只是我为自己审美困境找的一个借口与解释,美的东西本就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