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字

最近打扫厨房,看到自己买了很多基本不用的原材料,例如面粉。因为上了年纪,我最近已经把每天的主食砍到一顿,考虑到经常买预制菜,这些玩意基本不用了。但我的生活原则一贯是不浪费,既然买了就得祭了我的五脏庙,在看了几段视频后,我觉得我行了。

我手头有中筋面粉、泡打粉、酵母、盐、糖、酸奶、水、称,这就够了,这些玩意足够对付各类面食了。所有面食都要经过制作面团与加热面团两个过程,可以用面团成型当作分水岭。先看制作面团,最简单面团就是面粉加水揉匀,从面的角度看,面粉含有蛋白质,高筋含蛋白质高,低筋含蛋白低,可以把面粉想象成淀粉与蛋白的混合物,因此通过淘洗高筋面粉做的面团就可以得到面筋,可以用来粘知了,洗出来的基本就是淀粉。中筋面粉一般干啥都行,但要追求筋道最好选高筋,追求酥脆那就选低筋,如果你只有中筋面粉,打个鸡蛋进去可以提高蛋白含量,但没法模拟筋道,不去加酵母泡打粉的面团烤出来也挺酥脆。从水角度讲究一个含水量,100g面粉加入50-55克水,那就是个硬面团,可以用来烙饼或做面,55-65克水左右的面团比较通用,做馒头面包都可以,70克往上的面团过于软很难操作,可以考虑酵母自然发酵,可以用来做发糕。面水选好了要决定是做发面面团还是死面面团,前者成品有疏松多孔结构,可用酵母,慢但口感好点,也可用泡打粉热解碳酸氢钠,死面就是不希望成品松软可口,例如饺子皮、面条啥的。对于发面,面团里面筋主要是用来支撑面团结构的,揉面过程其实就是让面中蛋白遇水变黏,配合发酵或泡打粉形成空洞结构。当然也不能一直揉,要配合醒面,一般就是面水混合后先凑合揉个团,然后放着让水先自然跟面结合,不然直接上手揉大概率粘一手面,醒面后再揉更有利于成品面食吃起来筋道。如果仅依赖酵母长时间发酵,可以起到类似揉面的作用。揉面团时有时会加一点盐,盐可以析出蛋白质,收紧面筋,但同时也会抑制酵母。揉面时加糖则纯为了养酵母,不过现在工业化的酵母品种都挺皮实耐用的,不加糖也无所谓,就是慢一点。另外,如果不是做面条,可以考虑先部分烫面糊化部分淀粉,然后冷水揉面,这让面团容易揉匀,但会损失延展性,类似拉面这种就老老实实用冷水揉。另外也有人喜欢用自己家里天然酵母,这需要自己养,作为假装忙碌的地球人,我一般装不知道。

得到一个面团后,剩下的就很简单了。面团可以烤、煮、蒸,烤的话200摄氏度15分钟烤100克面粉的面团就够了,煮的话里面没有生面芯就可以,蒸一般上汽后15分钟也差不多了。如果用空气炸锅,那最好中间翻面,否则你会看到一面大气孔另一面比较致密的面团。做出的玩意你叫啥都行,我一般统一称为烤面,煮面跟蒸面,不会继续细分,相比名称我跟在乎口感,追求哪种口感就按照对应原理改良。这里面比例啥的不用记,因为你实际操作后会自动向最佳比例收敛,例如面团成型过程你发现面粘手就是水多了,加面,干面多了就是水不够,发面团不易拉伸就是时机不够再等等,死面团一拉就断就是面筋没生成好,要调盐或者换高筋面粉。你的舌头就是尺,可以用成品口感来定,所谓的配方属于走捷径,简单套用配方也许一次成功有点小成就,但只要你不知道为啥成功,那其实离入门还很遥远。总得搞出几个硬面疙瘩或一拖稀面才能知道边界在哪里,没有试错的成功其实是路走窄了,会形成路径依赖,拒绝探索而保守。

这个原理不分中餐西餐等人为流派,也不存在所谓哪个更正宗或更标准,毕竟好吃本就是带有主观判断的,纠结概念本身就是舍本逐末,能吃饱且好吃的食物就都是美食。给地球人的食物只要保证毒性不大的基础标准就可以了,而进化过程其实已经驯化了我们的消化系统,对于有毒的食物会给出口感差的生理信号,而所有对食物的加工处理都是减毒或脱毒的过程,最简单直接就是清洗食材,进阶一点就是加热让不易消化的蛋白变性或杀菌,高阶一点就得讲究点营养搭配,做到这几点的东西就可以被称作食物了。

同样的道理在衣食住行上都一样的,衣服基础作用就是保暖,住房基础作用就是隔离自然界恶劣天气,出行基础作用就是位移,达到基础作用后怎么选都不会错,但前提是你知道这么选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套用别人的经验。太多人之所以迟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很重要一个行为偏好就是逃避选择的责任与思考的过程,将其让渡给父母、权威或大多数同龄人,随大流也确实是能活得不差的一个生存策略,但从个人几十年的地球服游玩时间而言,属实有点浪费了。逃避责任的人也经常会因此活在别人的评价与分类里,成为一些理念与偶像的奴隶,先考虑立场才能做判断与行动,隔离自己对事实的直接感知,把自己困在自己编织的朋友圈人设里,这也正是人类发展到现代还存在各种意义上的宗教的原因。对知识精英、超自然的神明或身边的大多数让渡决策权是分工社会必然出现的现象,但作为个体逐渐自我驯化为分工社会的齿轮也很可悲。

如果你无法制造某个物品,那这个物品对你而言就等同于魔盒,你甚至需要在使用前吟诵咒语,例如:

我都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