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个邮件,是美国社安局庆祝自己90周年的,然后我就想起了那个传说中美国社保崩盘年份——2033,这么一算,要是没有改革,看起来90周年很可能就是社安局最后一次庆祝自己的整数年了。这里我们复盘一下,毕竟中国养老金预期耗尽的年份大概在2035年,虽说四舍五入还差了10年但总归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刚经历完大萧条,65岁以上老人有一半生活在贫困线下面,巧了,带英在1908年的社会调查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其实说白了这口锅在工业革命脑袋上,农业社会最贪婪的地主也不过就是搞一下土地兼并,然后被皇权敲打下,普通人开个荒搞个自耕农不至于生活在贫困线下面。但工业革命后,劳动力进城了,物质上高度依赖分工后高效的产业提供商品,人们的情感束缚却逐渐脱离家族伦理变成家庭伦理,更独立的同时也更脆弱,需要社会层面提供制度保障了。
其实,工业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遍经历了一次社会关系变革,国家认同。美国移民的黄金期就是这个时代结束的,之前你跳上船跑到美国在爱丽丝岛上搞个卫生筛查基本就算你美国人了,但经历几十年的移民,美国社会里自然就出现了对移民的反对。1924年,美国出台一个影响至今的移民法案,它根据1890年美国人口调查对移民来源国实行了配额制,每年每个国家移民配额为1890年在美国的该国出生人口的2%,这就基本排除掉了南欧跟东欧国家,这些国家在1890年移民不多。同时,该法案规定“没有资格获得公民身份的外国人不得移民美国”,这个规定指向了1790年归化法案,在规划法案里定义只有“自由的白人”才能成为美国公民。至于华人,1882年就有专门排华法案禁止华人移民了,但1924年法案将其永久化了。而护照也是一战后为了防间谍才成为一项国际制度,之前更多描述会类似:我去新大陆闯天地,而国家认同出现后就变成移民了。
更神奇的地方在于,这项法案是有“科学”依据的,也就是所谓的优生学,把社会问题归咎于不良遗传基因并对人种进行了划分:北欧人种是顶层,阿尔卑斯中欧人种是次等,南欧东欧是劣等,非白人则属于不可同化人种。要没有这个理论支持,他们也不会挑出1890年作为配额参考年。当然,这个理论启发了一个小胡子,他读了麦迪逊·格兰特的《伟大种族的消逝》后将其称为圣经,而1924移民法案也激发了他动用国家机器来建立种族国家的政策,更不用说当时美国遍地开花的为“基因不适者”搞得强制绝育法也给纳粹设立类似法案提供了数据,显得“科学”与“现代”。
时至今日欧美政坛,依然有大替换理论为反移民提供指导方针。现在他们不说基因不好这种很容易被技术证伪的话了,转而说白人要被灭绝了,核心论据是生育率数据,他们对比了下绿墨三的生育率,认为这些“文化不兼容”的群体生育率太高了,白人生育率又太低,开放移民前提下白人就会逐渐被取代。现象确实没错,但原因可以说胡说八道,因为东亚的超低生育率已经表明生育率跟人种没啥关系,单纯就是个经济发展后必然出现的现象,而且大概率不可逆,甚至印度现在生育率都低与世代更替水平了。不过这个高生育率现象确实值得多说两句,过去100年出现高生育率的国家与地区的人均GDP基本都在几百美元到一两千美元水平,一旦超过,生育率马上掉头就跌。如果硬要找个解释,倒不如用R/K选择理论:当收入特别低时,自己养不活自然生育率不高,但当收入达到可以养活自已后,最优的生存策略就是繁衍大量后代,用数量来提供概率保证,不过当收入再高到几千美元后,人们的策略会转到看重质量上。推动这一策略转变的原因还是在工业化与现代化上,过去一百年,全世界大部分人口都经历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而工业社会不需要更多人数而是高水平技工,重视教育与现代生活的多样化分散了人们在生育这件事上的精力,除了宗教还在鼓励外,世俗社会里低生育率已经是不错的现状了,而且越发达生育意愿越低,要是机器人发展再快点,0生育率也不是不能期待。
当然,1924法案很多内容现在都被废止了,毕竟文明进步的方向不能是血缘论,但移民配额制依然存在,尤其是对非白人国家的移民限制依然很严格。美国人对移民的恐惧与排斥情绪在二战后有过短暂缓和,但冷战后又开始反弹,尤其是911事件后,反恐战争的名义下移民政策变得更为严格。移民在两端比较多,一端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可以降低本土美国人的生活成本,另一端在高技术移民,可以吸引创新性人才,但在保守主义者眼里只要是移民都是威胁,尤其是低端移民,他们认为这些人会抢走美国人的工作机会,甚至会带来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这究竟是事实还是带着偏见的逻辑推断,各位自己查吧。
扯远了,说回社保。1935年,美国人开始有了社保,一切都在好转。但时间来到1983年,经历70年代滞涨后的美国经济疲软,到82年年底,社保信托基金已经空了,此时美国人担心这个运行不到50年的社保可能要完蛋,这时候美国两党再次联合,把退休年龄从65推迟到了67,同时提高了工资税率。这个83年改革其实跟这两年国内社保改革的手段差不多,没钱就推迟退休年龄,但国内好像没提高税率。只能说也就是当时没有互联网来搞串联,美国这次危机就轻松度过了,但类比前两年法国马克龙,想推迟一年结果民众就上街了。然后,从1983年到2009年,美国社保出现了26年盈余,除了改革以外,婴儿潮没退休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时至2010年,美国社保第一次出现现金流赤字,也就是当年收入小于支出,需要依靠利息来补窟窿。说起来美国也是吃了技术红利的大头,利息收入竟然续命了10年,一直到2021年,信托基金余额才开始减少,然后大家就都算出了2033年这个彻底耗尽的时间点。不过耗尽不代表崩溃,只是变成了当年收入补当年支出的模式,据估计大概能支付77%,剩下的就只能搞改革了。眼下也不是没有方案,自由派方案是说取消掉社保收入上限,也就是现在年收入超过17万多后社保封顶,这样对于高收入者社保有上限,但保守派则认为你搞开源没用,得节流,要求砍当前的社保福利,当然不出意外美国的退休年龄可能也会进一步被延长。不论怎么看,当前社保可能都算是出于巅峰期,后面不管怎么改对当前交社保的人而言都是不如当前领社保的人了。
其实社保出现本身就是国家概念的延伸,原来靠家族或子女,现在国家承担相当一部分的经济责任。不过也正是因为国家承担了老年人赡养责任,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就进一步解体了,发达国家老年人独居比例普遍比较高,国内则会出现子女一线打拼,父母二三四五线城市居住的格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事实上正在不断弱化。经济越发达,个体独立性越强,原来骂封建大家长,现在就可以骂原生家庭,压迫也确实一直都在,只是希望骂的时候想一下你自己能做好到什么程度。但社保这个体系还是要维持的,所以兜兜转转又要回到是否接纳移民的问题上来。你放开了移民限制,那么就可以从其他国家地区吸收到交社保的人,但同时也会面临文化冲击,不放开移民限制,那么最好祈祷技术进步后大公司会为机器人交社保,不然社保账户几乎一定是亏本的。最差的情况,社保崩盘,自主养老,那么社会大概率重现美国大萧条后老年人一半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场景,一个现实就是越穷的人越不会管理自己的财富,没有强制社保,各类骗子或黄赌毒也会从他们手里拿走那些声称可以自主养老的钱。就连宗教都有历史悠久的十一税,其实也起到了部分社会救济的功能。
低生育、少子化、老龄化、社保见底、移民政策、贫富分化……这些美国社会当前面对的问题其实是所有现代国家都会面对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一定会出现的现象,这里面讨论意识形态毫无价值,技术上解决问题才是应对方法,我们的窗口期大概就是10年,不能因为过去三四十年的平稳就默认后面也是一样的。我现在能想到的方案有这些,之前都写过文章:
-
有效期现金 : 通过有效期倒逼价值流动来提高资本效率,弱化贫富差距。
-
投资式教育 : 所有教育免费,靠工作的人交1%收入来维持其从幼儿园到博士学校的运行。
-
全民基本收入:机器人收税,全民发钱,共享技术进步福利。
没错,这些方案看起来都挺激进的,但对比社保崩盘又太温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