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 字

辅酶Q10与刀

同一天研究了两样商品,一个是号称来自美国的辅酶Q10,另一个是号称来自日本的主厨刀。前者是我妈发过来问抖音上买的保健品是否靠谱,后者是油管广告的疯狂推送,结果发现都是商业上算成功但本质是忽悠,这里我把思路放到这里。

首先是保健品。第一步到美亚上找品牌,没找到。因为外包装上有美国的地址,我搜了下这个地址,结果发现是民用住宅,现在还在往外租。然后又查了下该地址上公司的名字,发现这是一系列公司里的一个,都是两三年前注册,注册人人名都是中国人。其实查到这里我就基本有数了,因为之前我帮另一个亲戚查过类似的保健品,那个是走线下宣讲的,挂了个中科院博士的名号,赶巧了咱也认识不少有这个名号的,但据我所知科苑的书呆子一般不会用这个名号走江湖,最后查下来就是个美国皮包公司,定向骗钱的团队。这里的关键是千万不要搜中文,这伙人会去做一个英文界面,甚至会买一些新闻报道让稍有疑心的人在搜的时候看到相关讨论,我尝试过各种搜索引擎,都有类似问题,但国内那几个更严重。具体到这个保健品,也是同样的套路,如果搜中文同样能搜到宣传稿,甚至有事实核查稿,写上一开始不放心,后来查到确实是美国品牌,有品质保障云云。这个辅酶Q10在抖音上有几十万销量,且不论是不是卖电话卡刷出来的,但很明显很多人是信的,而且确实也是保税区发货,需要身份证报关。不过我顺手调查了下辅酶Q10的生产工艺与产地,这些现在用deep research都很快,报告显示当前辅酶Q10原产地80%都是中国,美国保健品大概率也是中国进的贴牌货,那套路就很明显了:先在美国注册公司,然后在国内生产或代工,公海上转一圈运到保税区,然后巨资在抖音上投流走量,同时在网上发几篇中文报道,然后就可以吃到国内品牌与美国品牌的差价。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各种猜忌心态都已经被预判了,甚至那些搜过的人信的更深。另外,考虑到辅酶Q10除了保健品用途外还有个化妆品用途,估计也是个诈骗重灾区,化妆品行业在过去一二十年用各种话术让女性把化妆品重定义成护肤品,从一个非必需商品变成了必需品,那也是没少下功夫的。考虑到本博客那本就不多的女性读者,后面的我也不喷了,感兴趣自己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认知水平付费,我在钓具上也没少被忽悠。

再来看这把刀。油管上这个主厨刀则是主要忽悠美国人的。这个刀外形很奇特,刀身上有个孔,有独立域名的英文网站,英文宣传资料说是日本匠人设计,下面也搞了个日本匠人图片,然后说要清仓,原价100刀3折只卖30刀。你要说美国人花30刀买把厨刀确实不贵,甚至在亚马逊上同款卖40刀还能冲到品类第一,但我一看这个官网就产生了严重的国内模版网站即视感。直接右键查看源代码,搜索 made in,结果没找到。转头到亚马逊商品问答搜,结果发现确实是国内产的。那下一步就简单了,直接开淘宝以图搜图,然后发现国内卖的同款的名字叫做指环剔骨刀,是给屠夫用的,售价30人民币,里面用的图甚至都跟美国网站上一样,很明显就是一套模具。查完了非常感慨,一把国产屠夫专用刀,到美国就成了日本匠人设计的专用主厨刀,身价在打折后还能翻七倍,充分说明了文案的力量,或者叫赋能。从这种投流模式上看,主要投的是油管广告跟亚马逊,而且是集中时间投流出爆款,商品评价都是最近一两个月的,应该是把B站按摩仪那种套路输出了,还真就是对美国人优化设计的商业模式。从销量上看,美国卖的比国内可好太多了,要故事有故事,要设计有设计。

这两个案例并不特殊,只是这两个案例都是这周二晚上同时出现的,我也是当晚就查出了结果。类似的大小商品我今年查过的没有一百也有几十,不论是针对国人设计的套路,还是针对美国人的套路,每次查完都很恍惚,因为这里面涉及的毛利都很离谱。这些商业模式你要说是诈骗吧,其实更多是真话不全说,假话暗着说,利用了消费者对一些事物的光环与想象,赚的都是消费者的认知稅。说这些不是说我会免疫,很多时候我查本身就是因为已经被忽悠了,只是说查的更深了一步,现在有了AI搜集资料查起来更方便了,商家对消费者的预判是要警惕的,不然功力不够查完了会更容易上套。

有空刷剧看电影,不妨去研究下这些天天蹦出来的广告,自己探索现实世界里的套路比听故事可刺激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