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炸锅经济学
空气炸锅是我22年在黑五期间用不到40刀从百思买里搬回家的。这个价格看起来便宜,其实我内心是嫌贵的,毕竟这个东西核心部件就是年龄大一点的可能见过外置电热丝加热的家用热水壶底座配上一个笔记本散热器的风扇,用个铁皮一包加上滑动变阻器与计时器控温就可以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工二代,我很小就接触过电烙铁、焊锡、继电器、电路板这些玩意,自己也焊过板子,反倒是动辄上百刀的空气炸锅让我感觉莫名其妙,不清楚价格咋定的,多了的功能我也不需要啊。
用了两年多,前两天空气炸锅突然就不工作了,这点我非常不理解,毕竟这玩意电路简单到几乎没法坏,网上一搜发现很多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计时器工作风扇不转然后扔了去买更贵的品牌货去了。实话说空气炸锅现在也就是四五十刀就能直接从超市搬回家的商品,但既然坏了不如拆了看看哪里坏的。网上很容易就搜到了类似款的拆机视频,有意思的是里面也是提到计时器工作风扇不转的症状,而问题出在炸锅下方的一个微动开关上。这个开关使用一个物理按键来控制电路,当取出炸锅空腔时,物理按键弹起,电路断开,放入空腔,底座一个凸起会压下物理按键,电路接通,基本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单刀开关。视频里提到这玩意很容易坏,验证方法就是你把微动开关输入输出短接风扇就可以工作。这活我熟啊,拿来螺丝刀三五下就拆了底座,短接后一通电,果然风扇转了。然后视频又说,可以从香港买这个部件,也就1刀,运费不到5刀,一共6刀就可以修好了,而且香港的这个部件比原装的更耐用。那我肯定当场下单了,只是此时价格变成1.99刀了,看起来关税加的还算保守。
不过既然发货地是香港,八成应该是国内产的,于是我到阿里巴巴上找了下同款,其实这个部件也可以用在微波炉上。以图搜图现在很方便,价格最低不到0.1美元,批发价更便宜,也就是说,就算批发价是成本价,那么卖到美国的经销商也有十几倍利润。然后我又搜了下美国当地现货供应的同款,虽然产地大概也是国内,价格就能飙到十几刀,最贵的能要到二十多刀。但别忘了买这个锅一共才花了不到40刀,修一个不那么关键的零配件竟然要用一半的价格,确实不如买个新的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类技术含量并不高的零配件利润竟然有上百倍,145%的关税在这个利润率面前显得比川普执政还可笑。当然,这玩意利润高但销售量确实也不会太大,但会留下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美国人为啥可以接受经销商的剥削?中国人为啥会卖这么便宜?
最表层的答案自然就是信息差。一个美国人不懂中文,空气炸锅坏了又会认为这玩意需要专业人士才能修,考虑到美国极高的人工费,修不如买,直接换新的就可以了。中国的生产商那边基本也不考虑维修的量,毕竟微动开关这东西属于工业制成品的原材料,走量赚个固定10%利润就可以了,而且产能过剩背景下你卖贵了还不一定能卖出去,而出海对厂商探索成本比较高,还是交给其他经销商来赚这个差价吧。这个信息壁垒虽然已经被互联网打破了,但你无法打破每个人的认知局限性,哪怕知道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或可以卖的更贵,但因为每个人日常还要操心更多的事,反正本来也不贵或出货也不多,就花钱图省事了。
再往下一层,就是双方的定价策略是不一样的。当市场成熟到一定程度,市面上商品的价格其实反映的是目标人群消费能力的上限而并非成本加固定利润率。我常用的一个经验公式就是计算所在国人月均GDP,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年化定价都会在这个数的个位数百分比附近。例如,我国人均GDP1.2万美元,那么月均1000美元,那么我国工业类商品年化定价一般会在10美元到100美元这个区间里,例如手机三年一换,每次换个2100元的中档手机,那么年化定价大概就是700元不到100美元这个价位,家用电器一般都能用五年到十年,年化定价也在几十美元这个档次。有意思的是这个公式在发达国家同样成立,在美国很多工业制成品不论美国产还是海外产,到这边定价也会变成跟人均GDP对标,绝大多数商品都会在这个范围内定价以在最大化受众与利润。而奢侈品的定义就是价格超过人月均GDP的10%,或者简单点就是超过月薪10%的东西对个人而言就已经是奢侈品了,这类产品就不是定位给大多数人的,但在其目标客户那边,定价同样不会太离谱,毕竟过高的售价会减少潜在的客户,而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的收入水平其实恰好在收入临界点上,买了有幸福感这样才会给使用者最大的购买动力。但另一边,定价也很难低于在国人月均GDP1%,如果过低购买者会认为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因此依赖国际贸易的商人就可以稳赚不同国家最低定价商品价格间的利润。另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数据线,在美国买数据线几美元到十几美元都算是一般人认为可接受的价格,但国内数据线一般就是几块钱到十几块就可以包邮了,而数据线的批发成本只有几毛钱。
这里的玄机在于在中国很多工业制成品生产工艺已经非常成熟,同行间虽然存在竞争但到一定程度就会达成价格联盟。这里的价格联盟不是几个厂商大佬坐一起讨论出来的,而是要综合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广告等因素由市场调节达成的当地公允价格,这个价格下大家都还有的赚,否则肯定有人就因为恶性竞争转行了。此时定价策略就变成了成本加固定利润率了,由于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消费大国,产能过剩大背景下这个定价肯定是低于发达国家的,而消费主导的发达国家里商人是卡着消费者接受的上限来定价的,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在这一层就不能怪信息差了,很明显出问题的地方在于人们被自己收入水平限制了价格想象空间,因此就算依然存在品牌间的竞争,其可获得工业品的价格也跟工业品制造成本没多大关系了,更多反映了其收入可接受的消费水平。在商家的定价策略下,大多数消费者事实上被困在了经济系统的稀缺性假设上,消费者会用收入的稀缺性来判断商品的价格合理性,而不是真的去了解下商品本身行业的生产率已经夸张到了什么程度,这当然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大多数人会被自己的工资硬控一生,总是买那些让别人觉得你应该有的商品而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我的另一个经验公式就是大多数人无法想象超过自己当前收入一倍人的消费方式,原因就在于大多数人工作三四十年退休算,如果你平均每年工资涨幅能保证3%,你退休前的工资大概就是刚入职时的一倍,如果不是在风口上你跟本就不会接触到更高收入的那部分人,而保证每年3%的涨幅有多难相信工作过的都有体会。
现在我们再往下一层走,就可以考虑下经济系统里数字究竟代表了什么。一个电子元件,原材料成本可能也就1美分,加上人工水电设备折旧,卖10美分市场可以接受,但同样商品跑到另一个国家卖2美元市场还可以接受,那么最该质疑的其实就是价格本身。这个标志价格的数字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在这一层需要思考的,价格是用来交流价值的,但很明显体现的却是不同定价策略。普通人眼里价格是成本加利润而商人眼里是目标人群的收入百分比,而因为现代商品种类实在太多,一个对家用电器定价如数家珍的老油条去化妆品店买化妆品也可能被忽悠成二傻子,此时价格本身其实就是经济行为博弈里的筹码,如果这个筹码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里无差别流通,那么肯定有人是在赚差价的。例如在中美贸易里,大多人就盯着里面的顺差逆差玩数字游戏其实从一开始就找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甚至都没找到问题,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在于国际贸易的最大受益人是谁?是普通美国人吗?并没有,他们的日常商品确实比几十年前便宜了,但定价依然会卡到我前面那个经验公式里。是普通中国人吗?这个有一定道理,但只要你有超过十年的购物经验,也会发现工业制成品的定价也卡到了经验公式里,你的收入增长了,但价格也增长了。这里最大的受益人其实是贸易环节上的经销商,他们熟悉价格里面的数字等价性,从定价策略里赚走了最大的利润,而很多人现在还以为他们赚的是固定利润率。当然,确实有些行业赚的就是固定利润率,但他们不会告诉你利润率有多少,毕竟这也就是个数字。利润无国界而资本永不眠。
当前的经济系统喜欢谈稀缺性、市场竞争、生产率、消费需求,但在很多行业稀缺性本身就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其中最被刻意制造的就是工资稀缺性。只要你的工资永远赶不上你的需求,那么稀缺性定价就一定会继续起作用。然而,对于系统性产能过剩我们甚至都没有经济系统可以来进行定价,例如阳光算是地球能源除了核能外的唯一来源,但我们不会去交易阳光,毕竟出门就能晒太阳。现在其实很多工业品已经不存在稀缺性了,但依然被价格系统与收入强制制造了稀缺性。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的一个笑话:
一个胃疼的病人来看医生,医生建议他回去洗凉水澡后再来,病人问这样可以治疗胃痛吗?医生说这样大概率会得肺炎,而他擅长治疗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