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聊点应景的。
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正式施行,2015年,该政策废除,这36年间一共出生了大概2亿多的独生子女,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现在在讨论的更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辈退休产生的老龄化问题,然而最年长的独生子女已经46岁了,十年后这代人就开始进入养老通道预备役,二十年后开始进入全员退休状态,三十年后进入等死状态,五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妇。那么这代人如何养老呢?
首先,要区别养老与退休。现在的生产力水平,退休属于伪概念,一半多职业存在其实就是体制为了把工资发出去,让人们对经济系统与劳动致富保持信仰。货币是人类文明很伟大的发明,但货币所依赖的经济系统要求资源有稀缺性,这个要求在技术进步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服务业还有空间,但农业制造业不考虑分配不均整体产能过剩了。因此,发达国家一方面会把制造业转移出去,另一方面自身更多发展对人服务业,美国就业大类里唯一超过10%的行业就是教育与医疗产业,基本是个内循环产业,而这两行业里医疗也是美国过去三十年家庭开支大类里增长最快的,可看作自己制造的内卷(另一个是住房),而虽然美国高等教育学费增长也很夸张,但因为政府补贴开支没涨太多,当然我说的是教育部还在正常运行的时候。很多所谓职场人认为自己不可或缺,但除了少数真正意义上研发创意部门,大多数职场只是冗余的齿轮嵌合体,是人与人而不是人与产业目标间的关系维系了职位,通过体制、流程、会议、汇报来展示所谓的能力,这些都不会改变产业本身的效率。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这些机制类的工作其实是可以完全被取代的。
当然,工作可以被取代,但职位不会,工资也不会,这套劳动致富的叙事还会有几十年的惯性,只是那些发工资的职位对人的技术性要求会越来越低,人们也只能用内卷出的相对公平的毕业学校档次去筛人。其实个体不可替代性已经被工业标准化改造过的教育产业大大弱化了,很多人的稀缺性是由岗位本身稀缺性决定的,跟人能力关系其实不大,与其搞无意义内卷,不如多设置岗位来发工资,当然这也是所有大企业病或官僚主义的来源。现在我们都痛恨企业病与官僚主义的低效,但很难想到起后面养的家庭,而且砍了这些岗位节省的钱也没有参与二次分配而是更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去了。我当然也是反感官僚主义与低效的体制,但能给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也就是全民基本收入了,不然内核丛林法则的经济系统一旦开始高效运转,大多数都会成为冗余。我父母都是工人,小时候我经常因为他们三班倒要自己在家睡觉,到了美国钓鱼认识的钓鱼佬也说自己之前在工厂干活时也是三班倒也是作息混乱,三班倒本质就是不让机器停下,一直有人监督生产,潜台词是需要人来应对意外,然后大多数工厂都有意外应对的标准流程,这个事其实完全可以自动化。不过制造业保留这个反人性的倒班制其实就是为了制造门槛,让那些只接受朝九晚五的白领别来做这份学历要求低但“苦”的工作,类似的小算盘在很多行业里都存在,都可以被识别为冗余,但要是真砍了,体制就会更担心街上无业游民的创意了。
养老不必等退休,甚至很多人一进入工作就已经开始养老了,一周工作不到十个小时的人我在美国见的多了,国内公务员/国企体系养的闲职我也见识过,这些人其实是提前享受了产能过剩后的自由发展,与之对应的996就很难评了。我建议独生子女们都去算算自己的时薪而不要去信赖那些年轻时候多赚后面躺平的空谈,不要线性外推,历史发展从来都是非线性的。时薪是真正反映你所在行业的生产力效率的,一周40小时400块跟一周100小时1000块看起来后者到手的多,但只是在行业内等效率内卷,行业本身没有发展,大概率要产能过剩了。我已经数不清最近二三十年制造业服务业为了促进消费创造的各种概念了,例如手机,当年有人说3.5英寸屏幕是最佳手机尺寸,说这话的人叫做乔布斯,现在6.1都成了小屏手机了,他自己就搞出了触屏手机、视网膜屏等一系列概念。很多需求其实就是这些所谓商业精英强加给消费者的信仰,然后不断提高参数来进一步创造需求与伪创新,攀爬那些概念背后的鄙视链。我不是说技术进步不好,但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想一下自己真正的需求,不要活在攀比的参数里。
虽然养老不必等退休,但岗位有退休,退休后退休金肯定是低于工资的。不过我们按60岁退休,退休后可以活20年来算,其实账目很好理清楚,人工智能调研后告诉我如果现在你已经有50-150万人民币,那么可以在二线城市轻松活到死。当然这个数是现在有这个钱且能保证这笔钱每年利息跟上通胀,这个倒也不难,美债有tips这种利率不高但会根据通胀调整的产品,国内应该也有对应理财。当然,这是一个独居人的花销,包括了房租,如果你有房子,可以扣掉二十年房租。这里第一个会被质疑的就是凭什么认为大多数人只能活到80岁,技术进步不能活更久吗?能,但贵,长寿跟健康生活也是两个概念,也许你能活到120岁,但后面三四十年根本下不了床或者需要很贵的外骨骼机器人辅助,另外就是大概三分之一的人过了85岁就会老年痴呆,这个玩意目前无解,有解也不会便宜到2.1亿人都用上,当然欢迎未来人过来打脸。另一个质疑可能就是为啥不考虑退休金?可以考虑,但不出意外退休金会先被我们的父母这一代消耗个差不多,最后我们这一代退休的时候金额可能不小,但购买力应该高不到哪去,如果你有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优先考虑。还有质疑就是感觉这个钱看不了大病,这点我建议去关注下地级市的各种补充性医疗保险,一年几百块,覆盖医保外一定的开支,自己也可以配置重疾险。不过我很早就知道,如果一个病医保外开支超过30万人民币,那么从保险行业视角就已经属于可以放弃的了。人命无价,但医疗资源都是明码实价的,独生子女这一代没必要给后人留债务,当然也没必要留遗产,我估计后面不超过五代,不论是最好还是最坏估计,人类都没有劳动与累积财富的必要了。前面这话是对自己说的,不是对长辈的,他们医保资源会更充分些。
那么后代呢?为什么没提子女养老?独生子女这一代毫无疑问需要给父母养老,但自己老的时候不要指望子女养老。这倒不是说让你品格高尚,而是说子女养老不现实。独生子女这一代基本完整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被废除的过程,但之所以被废除其实就是因为生育率太低了,都不要说2.1,1.2都到不了,这个比例下你指望一个子女养两个老人精力上本来就是不可行的。那你说多生几个咋样?我记得十几年前地方台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家庭矛盾调解的社会实践,兄弟两人为了争遗产都不在老人面前避讳,直接开打,什么?你不准备留遗产?去查一下过去二十年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吧。亲情固然是很重要的,但不要指望亲情来养老,经不起考验的东西就别去考验,养孩子的付出与幸福感回报都是即时的,独生子女这一代跟子女共同生活的平均缘分不会超过三十年的,人生有梦,各自精彩。
那么伴侣呢?自己去查独生子女离婚率,多了我也没啥可说的,很可能很多人跟子女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伴侣多。现代婚姻本来就是经济互助组织,是为了实现1+1>2的,但不是说婚前1+1,婚后0.3+1.8,虽然整体更有竞争力,但却牺牲其中一个人的幸福。作为一个没结婚的人,我认为除非两个人在一起每个人幸福感都超过婚前,否则就可看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合法剥削,可以牺牲可以磨合可以奉献,但都必须自愿,否则婚姻本身就是失败的,更谈不上互相扶持养老了。每个人计算自己幸福感的公式都不一样,但两人是要互相兼容的,不能说你觉得我幸福就行了。独生子女这一代(包括我)都比较自私,放到全世界看也差不多,很多人都不愿意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幸福感,如何取舍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且只能自修,外人的意见都有自己的偏见。
不过显然同龄人养老社区会是一个不错选择,这种更多属于互助型生活,最好是那些很多年互相知根知底的朋友,退休了住在一起,每天互相串门,反正也不用上班。这种模式不太依赖更多年轻人,真需要体力劳动可能会有养老机器人来完成,甚至如果自己可以接受的话让人工智能扮演成一个同龄人天天陪伴聊天也不是不行。这条路最大困难就是你得有朋友,这对有些人不是问题,但对另一些人就比较尴尬了。个人经验是,如果你的朋友是你学生时代认识的多半靠谱,工作后没有利益关系认识的其次,然后是聊得来的陌生人,最后是同行,都是冤家。其实技术养老也不是不行,但最好不要独居,独居也可以,不要养猫,不然意外过世后猫是真的会吃尸体的。
聊这些不是说独生子女这一代会晚景凄凉,相反,晚景凄凉只是我们这一代人集体选择的必然结果。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全球经济繁荣昌盛最精彩的一段,也有机会去享受比前代人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后面会出现的那些情况也都可能被技术改变,甚至我们还需要跟未来到访的外星人干架。无论如何,当我们这一代人退出历史时,每个人都应享受这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