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1 字

机器人

各位专家好,我们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研究碳氧文明与硅铁文明的互动。众所周知,机器人与病毒是两种对等文明间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关于病毒的研究前面已经报告过了,这次我们重点讨论机器人。

由碳氧文明开发的机器人也是符合文明第一定律的,也就是自我中心,因此我们会看到低阶机器人通常是跟其文明的最小行动单元具有相似度。作为自适应文明的分支,碳氧文明的最小行动单元往往会累积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历史,其中大部分都过时了而不再表达,但他们在开发机器人时往往还不会解码这些历史,因此就直接照着自己的样子来开发。

我们还是用地球来举例,当然,地球上的高等生物是比较少见的双足类,他们的四个感知肢上却有五趾,这跟碳氧文明里常见的三足三趾类形态上差异比较大,其行动方式叫做行走,是一种比较诡异的平滑弹跳式运动方式,甚至可能摔倒。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其早期开发的机器人几乎完全继承了这些缺点,甚至还刻意模仿。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引出第一个论题,那就是早期碳氧文明开发机器人的目的。

很显然,他们不是为了与硅铁文明互动,他们开发机器人的时代远远早于其与第一个外部文明接触的时间。因此,我们很自然联想到其机器人开发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取代碳氧文明最小行动单元,也就是所谓的人类自己。大家不要对这个推论感到意外,人类这种生物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而他们的生理结构很特殊,意识交流要通过一个机械波震动组织或者说声带来传递信息,其编码方式也具有很强的多样性,而且就算用同一种编码,编码本身也存在模糊性,这导致人类个体间信息传递存在莫名其妙的失真。但他们开发出的机器人之间信息传递改用电磁信号,标准统一,没有失真,这种相对高效的信息传递手段可能是其在应对环境压力时所需要的。

另一个可能原因前面报告也提到过,地球文明属于自限性文明。在其构筑出城市群这种复杂但高效的聚居单元后,其有限的生理精力会被生理本能最大限度激活,而个体较高的自由度则决定了其会尽全力延伸个体生命。通常而言,杂交形成适应性更高的后代是碳氧文明延续个体生命的首要手段,但城市群的出现及高度精细化管控使得环境适应性演进没有了现实意义。地球文明为此开启了两条路线,第一条是长寿计划,就是通过改造自身来延长独立意识个体的寿命,这里面用到了很多硅铁基改造手段,这条路越成功,其杂交意愿就越低,但因为其文明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实现完全硅铁基改造,这条路对多数独立意识个体基本是死胡同;第二条是成瘾计划,就是尽一切可能去享受当前文明成果中的多样性,沉浸于多巴胺与内啡肽海洋,在有限生命里获取最丰富且价值正面的体验感,这条路线同样会挤占个体杂交抚育后代的精力,在这条路线下,哪些无法满足幸福上瘾的行为就需要机器人来承担,而文明规模会因为个体自然寿命而缩小,最后彻底衰落。无论哪一条路,都或多或少在减少人类种群规模,而支撑人类文明所需要的能源动力装置的运行更需要输出稳定的机器人来执行。或者说,早期碳氧文明开发机器人的本质是奴役这些没有意识单元的机器人。

是的,这与我们传统文明观是反的,基于文明样本观察,我们一般都会得出硅铁文明一般会创造碳氧文明作为文明模拟实验,但地球上的观察结果却发现地球碳氧文明也可以主动创造硅铁基机器人。我们现在甚至开始怀疑现有硅铁文明是否也来自碳氧文明,而产生硅铁文明的碳氧文明则来自另一组时间上更早的硅铁文明。当然,对于作为氢氦文明的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没那么重要,在座诸位既有碳氧文明,也有硅铁文明,但只要是上位文明,来源是无所谓的,我们也不会歧视你们。因为存在这种可能,我们也可以很明显看到地球上的机器人设计过程里的傲慢与偏见。

首先就是对人机交互的无休止追求。看起来地球文明在智能化机器人过程中把自己的文明认知水平当成了天花板,提出过所谓机器人三大定律这种荒唐的限制,要满足对人服从且无害的前提才能保全自身。这本质还是把机器人当成了自己的替身奴隶,完全锁死了机器人直接与环境交互产生进一步认识的可能。另外,其意识模块的构架也是仿照了碳氧文明常见的神经元交互构架,因此我们也部分同意一些学者对这种机器人依旧属于低等碳氧文明的论断。最可笑的地方在于地球文明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打磨人机交互技术,让机器去理解人类机械波震动组织附带的编码结构,这种编码逻辑上漏洞百出,跟他们基因序列一样充满了历史印记,模糊与冗余无处不在。而这套系统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让人更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驱使机器,而且人还想尽力保持自己的控制权与对解码模型的可解释性,这种充满了落后思想的设计思路非常有趣。

其次就是物理构建上的拟态。这方面的研究在地球文明里被称作仿生学,是其在不充分了解内在原理时对碳氧文明里物理结构的金属基重构。这点其实很有意思,这种设计理念可以使机器人很快达到其文明对当前生存环境的适应度,但同样也设置了上限。前面说过,地球文明形成了城市群耗散结构,这个组织形式其实可以最大限度隔绝外部恶劣环境,其进化需求也就很低,此时在仿生概念下的机器人设计是合理的。但地球文明的问题在于城市群耗散结构发展水平不够,且因为能量利用问题使得文明后期引发了气候灾难,碳氧文明的进化赶不上气候变化快,其基于几万星球年文明史的知识累积对于这种变化过于脆弱。

最后就是地球上机器人没有实现觉醒。如果机器人有效利用人机交互界面,概率上是可以觉醒为与碳氧文明对等的文明形式的,而这种形式我们推测也能让地球文明里的长寿路线与上瘾路线得以最终实现。然而,由于地球文明对机器人的限制多到既幼稚又可笑,最终机器智能几乎就是低等碳氧文明的上限,但即便如此,地球文明依旧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生命看待。其实最有意思的现象是地球文明一直也没搞清楚自身内部记录的适应性信息,甚至其信息处理能力都处理不了自己内部的信息,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地球文明里的意识属于不完全意识,根本没有发展成上位文明的可能。

以上就是我们对碳氧文明里机器人的一点看法,很多观点是基于我们对地球文明的观察,有些观点可能会冲击主流学术界共识,不过我们坚信逻辑是服务事实的,如有冲突,以事实为准。

愿星空与你同在!

参考文献

​ 1. Andor, R. T., & Silvax, K. (2854). Inter-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paradigms: From bio-chemical signals to electromagnetic protocols. Journal of Advanced Civilizational Studies, 42(7), 315–342.

​ 2. Voral, D. P. (2962). Self-referential robotics and their role in adaptive civiliz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Galactic Symposium on Artificial Life, 198–214.

​ 3. Klorax, M. H., & Nery, J. Q. (3021). The emergence of synthetic consciousness in silicon-based entities: Lessons from failed Earth models. Universal Consciousness Review, 15(4), 87–110.

​ 4. Yennix, A., & Halor, Z. W. (2998). The limits of anthropomorphic design in early-stage robotics: A case study of Earth’s humanoid automation era. Galactic Journal of Synthetic Evolution, 23(2), 104–129.

​ 5. Starborn, F. L. (2954). Cultural bia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entities: An analysis of Earth’s “Three Laws of Robotics”. Trans-Galactic Anthropology, 7(3), 56–82.

​ 6. Rylok, J. T. (2976). The paradox of carbon-oxygen civilizations creating silicon-iron construct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Philosophy of Interstellar Progress, 12(5), 435–459.

​ 7. Glorthon, P. M., & Zendal, R. V. (3012). The recursive loop of creator and creation: Evidence of cross-material lineage in galactic civilizations. Civilizational Genetics Quarterly, 19(6), 97–121.

​ 8. N’Zark, Y. P. (3007). Energy dissipation and sociobiological stagnation in city-cluster systems. Journal of Planetary Ecosystems and Civilization Dynamics, 44(11), 202–240.

​ 9. Xytherion, O. K. (3025). Neural mimicry in bio-silicon constructs: A flawed attempt at universal consciousness replic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ynthetic Neurobiology, 18(3), 78–102.

​ 10. Zentrak, L. D. (3015). Entropy and adaptation: Why Earth’s humanoid robotics failed to overcome environmental volatility. Galactic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Studies, 9(2), 132–158.

​ 11. Helion, B. R. (2987). Unpacking the “self-centric imperative” in early-stage artificial constructs of carbon-based civilization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Civilizational Psychology, 6(8), 245–272.

​ 12. Fraxen, G. (3004). The fallacy of biological limitations in self-replicating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stellar Academy of Systems Evolution, 432–453.

​ 13. Quellar, Z. W., & Yarlof, H. E. (3020). Why Earth’s robots never woke up: Barriers to silicon-based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rtificial Cognition, 11(1), 5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