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很多苦于中学作文的学生一样,我没少编名人名言。两个重灾区,国内统一甩锅给周作人,国外一般就是塞姆·克莱门斯,或者说更常见的那个名字:马克·吐温。
如果我还没有老年痴呆,我读完的第一本外国文学作品是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实话说读的时候我一直没反应过来说的是国际象棋而不是楚河汉界。当然,我肯定在更早的时候读过儒勒·凡尔纳的全套科幻小说跟《福尔摩斯探案集》,但即便如此,当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听到《象棋的故事》这个书名还是很不高兴,说我应该去读《平凡的世界》,毕竟中文表达还是中国作家更擅长。我部分听进去了,去图书馆借了金庸的武侠小说。显然很多中学生也有类似的思路,我是一本长篇都没借到,只找到了《白马啸西风》跟《鸳鸯刀》,看完之后剧情没记住,就知道太岳四侠是草包。此时还流行读名著,但我对名著的概念基本等同四大名著,此处我还得把《红楼梦》踢出去换上《封神演义》,因为《红楼梦》这本书是有魔力的,我每次读不超过前十回必然睡过去,再想读已经记不起人名了。中文名尚且如此,音译的外国名就更晕了,但我第一本读完的长篇小说确实是《百年孤独》,那里面的名字不但是音译还很像,但却出奇的可以读下去。小图书馆排书是那种小抽屉里一堆书卡,你得找到一个书号告诉图书馆员,然后馆员去藏书室取出来,我判断书好坏的方法很简单,拉开抽屉,看哪一个卡片边缘比较黑,就说明看的人多。跟《百年孤独》一个抽屉的还有本书看的人应该不少,那就是《百万英镑》,而作者就是后来被我反复编造名人名言的马克·吐温。
其实我对《百万英镑》的印象并不深,但另一短篇《竞选州长》是印象很深的,非常喜欢里面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后来我又找来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也是很有趣的读物。之后又从杂志上了解到马克·吐温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演说家,有很多名人名言,这不巧了吗,正愁自己作文里编的名人名言找不着主,反正也没人去核查马克·吐温的演讲稿,索性就你了。而且不知为啥,我觉得马克·吐温跟爱因斯坦长得很像,隐约间觉得他可能也是个搞科研的。但高考之后,我便与这位先生没了交集。直到上周末,我在搜我这边图书馆附带的博物馆门票时看到了马克·吐温故居,虽然没有优惠(买一送一,我一个人没意义),霎时间有种老友重逢的感觉,然后就直接买了门票去了。
我是在去博物馆前才去查了下马克·吐温,这才知道这是个笔名,而这个故居倒也不是马克·吐温最后生活过的地方,但却是其生活时间比较长的房子,其最著名的小说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故居这种博物馆其实不好逛,这个博物馆采取的是讲解制,不接散客,每天会有几趟讲解是化妆讲解,具体说就是讲解员其实也是演员,会扮演成克莱门森的一个家庭成员来介绍这个三层小楼。我参加的讲解是由马克·吐温的黑人管家来介绍的,这个管家历史里记载很少,只有一张照片跟一份手抄电报的记录,但从马克·吐温的各种资料里还是可以还原出一位曾经做过奴隶,跟马克·吐温女儿关系很好,喜欢赌博且兼职厨子拿第一高薪的形象。我们这个讲解员或者说演员也很用心,很多地方都做了很深的功课,就这么一个三层小楼,他讲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还讲了很多自己对马克·吐温的理解然后很认真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个鬼屋,晚上有时也有讲解活动,似乎有人看到过马克·吐温女儿的白色身影,而他是绝不会在晚上讲解的。
玩完角色扮演,博物馆主区还有几个展,里面展示了马克·吐温各种奇奇怪怪的经历,他申请过自粘剪报本的专利,也曾在报纸上出205美金找一把英产雨伞,并且说伞值5美元,200美元是用来运送小偷遗骨的,他的穿衣风格也很特色,总是白色西装。反正从这些展品里可以看出马克·吐温是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看了照片就追求富家千金的暴发户,一个给总统出过回忆录的作家,以及一个喜欢旅游度假的人。他自己的经历与那个年代是密切绑定的,像极了他一本书的名字:《镀金时代》。
最后肯定就是逛博物馆商店,你总能从博物馆商店里见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我搞了一个写着马克·吐温真名人名言的橡胶书,可以攥着解压,上面写着:
Cheer up, the worst is yet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