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0 字

幸福工资

工资似乎总是越多越好的,然而工资的质量除了量还有质。看起来使用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是不存在质的差异的,但一般等价物需要时间进行交易,也就是说你的量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易才能有价值。那么什么是有价值,我觉得是个人幸福度,这又是个很难量化的指标。一个正常的上班族会有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还有八小时的个人时间,去掉吃饭洗漱做家务,一天剩个四五小时。加班最多一天也就12小时,再多正常生活都无法保证了。然而,相对幸福的生活应该主要是这四五小时的区别,例如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或纯粹娱乐,当前智能手机大都可以统计每天亮屏时间,如果你达到了四五个小时,那我就可以合理推断你应该单身且没啥特别的线下兴趣爱好。

不过,刷手机依旧可以认为是幸福的,总比没手机可刷看天花板强,毕竟一辈子也就六七十万小时,工作三十年也就最多三十万小时,去掉工作睡觉来看每个人最多六万小时休闲时光。如果你打算用业余时间搞一万小时的副业,最多搞六个,多了会影响生活质量。说到生活质量,其实单论闲暇时间,狩猎采集时代似乎更多,农业社会里人们被农作物驯化,到了工业化社会所谓的职业与分工更是进一步压榨了个人的发展时间。然而我们的生活质量却是在不断提高的,过去并不美好但未来却会被现在所左右,仅此而已。

看完了时间分配我们就可以开始构建幸福工资的模型了,理想状态下一天工作8小时,一个月工作21天,一年工作12个月。也就是说,一年要工作约250天,那么工资应该就是时薪、日工作时间乘250来得到。打个比方,我每天工作8小时,时薪20块,那么年薪要给我四万。如果我每天工作12小时,那就需要给我六万。时薪对某个人而言应该是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长但工资不变的话幸福度肯定下降,因为你失去的时间没有得到合理补偿,而且补偿应该是比工作时薪更高才对。

下面我们分开来讨论,工作时薪分为起薪与稳定收入,这里统一计算现值,起薪应该是以下面公式:

$工作起薪 = (普惠教育年限 + 高等教育年限*2 + 研究生教育年限*3) * 学科系数$

这里学科系数代表不同大类学科,工科与医科在1.5,理科在1,文科在0.8。也就是说,一个本科毕业理科生的工作起薪应该是20元,一个理学博士应该是约40元,这个工资单位是人民币,如果是美元似乎也没啥问题,不过美元就代表了美国上班族收入了。如果都是8小时工作,那么本科生起薪年薪4万,硕士6万,博士8万应该比较符合国情。就稳定收入而言,本科生硕士生最后都能到博士起薪水平,硕士能到10万,博士则应达到20万,上不封顶。起薪与稳定工资可能存在量化定价但之后增加或减少的工资几乎完全取决于个人表现与运气了,低学历高收入不是不可能,因为他们踏入社会吃的就是个人表现与运气的饭,高学历低收入也并不意外,打铁还需自身硬。保持幸福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能恰当地评估自己的实力并从事自己正常发挥能力就可胜任或即使有挑战也基本可控的工作,如果野心大于实力,对人对己都是折磨。我见过太多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接根本就不胜任的工作,初期看似成功,后期基本都是在害人害己,少数也能蜕变,但我觉得还是得不偿失。少年勤奋中年勤奋换个老年经济自由,但老年了很多风景就不能去看了,年轻的时间比年老的时间宝贵,能够平衡生活与工作而不是一个方向踩油门做现代社会小齿轮是生存的艺术,没有最优只有最美。

当今工资是否够花其实还取决于固定资产支出与生活成本,后者伴随技术发展其实是下降的,然而这变相推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所以很多人谈及保值都说的是土地、黄金还有房产这类固定资产。在理想工资条件下房屋按揭或月租不应该超过工资三分之一,这一条也就使得房价高企的地方幸福工资要求就越高。一个人的平均居住面积大概有30平,10平个人空间(卧室跟书房),10平社交空间(客厅与餐厅)与10平功能空间(例如厨房、厕所、阳台等),国际大都市的房价一般在30000一平或更高,但高的很有可能是溢价或泡沫,二线城市约15000一平,三线城市及以下约8000。幸福工资大概能保障一月一平的购买力,然后5-10年完全买下一套房,如果工资达不到,那么可以考虑换城市或者兼职加班增加工资基数。

在兼职与加班上,当你的时薪越高,加班得到的就越多。然而,当时薪很低时,兼职实际可以有效提高收入,因为兼职的时薪比较高,每天3小时左右的兼职一般都能达到每年3-4万的收入。建议本科毕业的同学可以考虑兼职而不是加班来提高幸福度,如果你要爬职业天梯则一定算好投入产出,为了梦想投入多少都不少,但仅仅为了改善生活可以精打细算下。

不过,还有一个更简单计算幸福工资的方法,那就是把你现在的收入或者第一份正式工作的收入翻一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最近20年的数据,全球平均工资年增长率基本在1-2%,假设你工作40年,每年工资扣除通胀涨幅乐观点也就这个水平,那么退休时工资大概就是第一份工作工资翻一倍的样子。按照这个算法,绝大多数地球人都无法真实想象工资翻倍后的生活,毕竟就没拿过那样的工资,上班的大多数时间的柴米油盐都是按照工资一倍以内的消费水平来衡量。当然,这个算法对中国美国这两个吃到全球化高新技术红利的国家不太准,但以中国人口负增长为界限,之后用这个方法计算问题不大,而对欧洲日本这种过去几十年发展不明显的国家这个算法一直也没啥问题。也许你觉得这种一眼望到头的工资太悲观了,但扣掉通胀还能涨的工资多绝大多数打工人而言都属于过于乐观了。不过,这倒反过来可以理性规划下自己的消费水平,知道啥是真的贵,啥是根本不用考虑。同时,不仅向上很难想象,大多数人也无法想象收入减半后自己的幸福感,那可不仅仅是减半了,几乎就是清零了,这对穷富打工人都差不多的,自己当老板另说。

另一个思路是量出为入,搞清楚自己能花多少钱,然后去找一个赚的比花的多的行业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坚决捍卫下班后自由发展的时间,这样的工资也算是幸福工资了。一个人能花多少钱呢?简单分三部分:生存开支、改善开支与养育开支,各占三分之一。生存开支就是生活必需品,衣食住行这些,这个开支是最容易通过记账获取的,其重复性周期性高且稳定。养育开支要包含自己养老、子女抚养及老人赡养,这部分是当前花不着的,可以部分拿来储蓄或理财。这里把养育开支设定为工资三分之一的原因在于一个人也就工作三四十年,就算自己未成年是原生家庭供养的也得供养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叠加自己退休,医疗教育开支还是比较高的,大概可以认为开支相当。改善开支如前所述,最多就是生存开支的一倍就能体验到幸福了,再多边际效应递减了,这样才有的三个三分之一。这个算法适合享受生活的人,也许收入数值上不高,但满意度应该是足够的。如果收入高了,但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了或者责任压力大了,在不同年龄段就会形成一些缺憾,这样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还有一种算法是按供养平衡的众筹模型计算的。假定有1000个人,他们愿意把自己工资的千分之一拿出来众筹供养其中一个人,而这个人能为他们提供千分之一空闲时间的消遣,那么这1000个人就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互相供养的生态,空闲时间也被完全占满,此时也可看作幸福。这其实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后的工作模式,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服务其他人的某种需求,大家互相依存,同时就算有部分人不工作,损失的也不过就是千分之几的空闲时间,甚至损失一半都无所谓,这样容错度也高。这其实就是社会的缩影,100个农民、200个工人、200个服务业还有500个老弱病残就能达成小社会众筹平衡。反过来算,你的工作创造的价值要达到需求价值乘上服务人群,例如你每天发了个5分钟搞笑视频被100人看了并消遣了5分钟,总时长500分钟,大概8个多小时,相当于你也实现了8小时价值的工作量,当然现在没有人给你发工资计价,但从价值流动角度确实如此。影响人越多,你占用被影响人剩余时间就越多,你的价值通量就越大,这种影响力也可以看成幸福感来源。这里不用太纠结这个价值的意义或有没有实物产出与财富累积,天天脑子里都想这个太累了,换换思路。

说到底,幸福工资的重点在于自我感知的幸福而不是工资的数额,没安全感的人总会觉得越多越好,但这就如同陷入了数字游戏,沉迷于这个游戏就可能失去体验另一种游戏的机会。

毕竟,你只能活一次,而工资的英文salary跟slavery长得也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