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 字

奢侈品

现在平均年龄78岁,四舍五入算80岁,前二十年基本靠家庭接济,后二十年基本不工作纯消费,中间四十年里大概有二十年得养个下一代,就算成还前二十年的家庭接济,那么中间工作四十年相当于养自己八十年。

从收入支出看,不考虑留家产,当前的工资(含养老保险)里可以给当前自己花的有一半。我博士毕业时感觉能月薪一万人民币就谢天谢地了,那我们就按工作四十年平均一个月赚一万,工作四十年能有四百八十万,乐观点算五百万,那么这里面可供消费的就是二百五十万人民币。至于一个人一辈子能不能赚五百万,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属于不折腾可以争取但难度很高的数,起码我父母那一代高中学历的工人一辈子加养老金都够不到这个数一半,按当前大城市的社会平均工资大概能到,考虑到社会科学里平均值很多时候是中位数一倍,姑且认为这个收入算小康。

算回每个月按一万,能消费五千,每日消费167元。我们一天24小时有8小时睡觉,另外16小时的消费容量就是这167元。也就是说,每个小时消费容量就是10元左右人民币。同时,考虑到如果是一个正在工作的成年人,能用来消费的时间需要减8小时,这样每小时消费容量就上升到20多元人民币。

那么什么是奢侈品呢?一定是小康家庭负担不起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件商品售价除你消费后使用时间超过二十块人民币,那在我看来就是奢侈品了。如果一件商品单价很贵,但你用的时间特别久,或者说出二手还能回收残余价值,那么很可能也不算奢侈品。不过,如果一件商品很便宜,但买了就放起来了,使用时间几秒钟,那就是妥妥的奢侈品。

不过,20元每小时可以作为一个非常简单的经验公式,超过就贵,低于就合算。例如买个游戏花了四百块,玩了四百小时,这个游戏就非常便宜,一个小时花一元钱就享受娱乐感。不过,这里的前提要搞清楚,那就是作为碳基生物,你的寿命总量被设定为80年,你的终身收入总量被设定为500万,如果你努力提高收入并延长寿命,那么可能完全不影响你的消费能力;同样,如果降低收入缩短寿命也对你消费能力没影响。

真正有影响的是提高收入并缩短寿命,这样奢侈品的阈值就会提高。而降低收入并延长寿命,奢侈品的阈值就会降低。对于一个正常人,每小时开支阈值越高就越难享受拥有奢侈品的幸福感,相反如果阈值比较低,那么随便买个东西就会有买到奢侈品的感觉。人这种生物最喜欢就是一身的行头比不上一件单品的价格,此时这件单品带来的幸福感是高于一身奢侈品的,鹤立鸡群。

所谓消费主义,就是让人产生单品幸福感的手段,往往让人去消费自己根本不用的东西,也就是买奢侈品。但其实这种单品幸福感并不构建在收入支出平衡上,反而市面上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时间单价都是在20元每小时以下的,这样才能产生增长并累积财富,符合现代社会需求。奢侈品背后其实是农业社会的收支平衡思维,有人买时间单价低的,就要有人去买时间单价高的,不过这个经济模型本质没有发展,只是财富的分配与再分配。

说回时间单价,沉迷手机跟户外运动本质上都是一种图便宜的消费模式,只是消磨了时间但财富却没减少。在这个意义上,没必要给任何打发时间的行为做价值判断,都是等价为零的事。如果还能收获快乐,那就是纯赚了。事实上,任何低于20元每小时的消费行为都是纯赚的,有些消费例如下馆子虽然一小时几十几百块,但吃完了可以吹牛两三天,那时间单价就要算进去回忆某个消费行为的时间,因为这个时间也是你人生总量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有些事想的时间越长,其实时间单价就越便宜,等低于20元每小时,这件事其实也就没有想的价值了,完全可以用想的时间去想那些更贵的事。人的回忆就是一个价值平滑器,会把每个人的过往价值熨平,也因为这样,回忆跟新的体验都很重要。

好了,心理建设完毕,买游戏去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