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8 字

三十五

应了去年的话,现在果然还在美国,而且短期内没有回国计划了,看情况可能考虑夏天或秋天回国休个假,不过明年写总结估计还是在美国。从年龄上看,我已经超过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好几岁了,而且世界老化速度总是会慢于我的成长,世界人口总是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我曾经聆听世界人口的教诲,现在则看出了其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今年最大感触就是这个年轻人总想做些什么来对抗不可抗力,总喜欢提出符合逻辑的叙事来解释概率上的随机事件,总想从事实的噪音里学到些规律对抗自己内心的不安,在危机面前甚至要从押韵的话里汲取力量,脆弱无助没有方向感。这些我都曾经历过,现在我一样会脆弱无助没方向感,但我不会去纠结解释,不会去先找立场,也不会把自己托付给另一个信念或个体来寻求虚假的解脱,能试错就试错,不能检验就保持中立与沉默,我是整体的一员,但不是一部分。

年初我周围奥密克戎的流行其实还是挺可怕的,要说之前周围有感染的也算少数,那一波过去基本就没有没感染的了。同样的剧本年底在国内又上演一遍,其实年初上海那一波顺势放开会好很多,一方面年初很多人刚接种第三针防重症效果好一点,另一方面后面气温上升户外活动增加也会让传播弱一些。那一波的一个小插曲就是我用usps去给父母寄了点保健品,赶上封控用了三个月时间才收到。现在拖到冬天放开,老年人疫苗半年后没有加强针,国内城市人群居住密度又大,冬天室内活动多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基本照搬了纽约市的剧本,而美国大多数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高。这里我不想去讨论疫苗有效率问题,mrna疫苗的运输与保存条件决定了在国内只能是少数人受益,但任何一种疫苗都有防重症作用。不过话说回来,6月份国产冻干mrna疫苗也有了,但就是没听到打加强针的消息。我父母这个月都阳性了,目前也都转阴了,本来我以为他们能早点打上加强针,结果直接自然免疫了。说起来这个过程我感到了深切的无力感,新十条出来那天我给父母下单了N95口罩与抗原试剂盒,结果没想到快递耽误两个星期,等到了口罩已经没用了,试剂盒一测全阳了。而且其实家里本来口罩也是够用了,但也没防住,这两天说是有人在放鞭炮了,看意思是庆祝转阴了吧。不过,我也听到了一些人家里老人过世的消息,平静中难掩悲伤,但生活总要继续。

疫情解封只是上半场结束的信号,下半场可能没有病痛,但会有其他被防控遮盖的问题逐渐暴露。今年全球人口达到80亿,达到70亿是11年前,到60亿是23年前,而我出生那年全球人口达到50亿,看起来似乎还短了一年,但90亿预计要2040年才能达到。事实上,1960年到2040年是全球尺度人口高增长的时代,每十几年人口就会增加10亿,在急速增长的人口需求面前,所有的经济模型都默认了增长是不灭的神话,总会有市场增量,连人生规划都默认了财富不断累积是常态,例如攒够钱就退休吃利息的FIRE与中美人民对房市股市的追逐。但从今年开始,女王与长者的时代过去了,这个增长逻辑将会被现实挑战,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胀对财富的稀释与养老金体系的崩盘,中美国家托底的养老金都会在未来出现供给不足,为了维持面值必然都会进入贬值通道。全球脱离金本位后,货币都是信心货币,这个信心其实也是构建在人口需求上的,需求不足信心就不足,应该多去看看日本,他们货币今年经历的事将是未来很多主要经济体也会经历的,而台湾省的人均GDP已经超过日本了。有意思的是,主要货币就那么几种,等轮到其他货币拉胯时,日元可能又会成为临时的避险货币。今年我们又看到了五常国家的侵略行为,但看起来只是证明了其外强中干的传闻,不过只要那边维持战争状态,就会最终成为将全球拖向战争的泥潭与借口。

具体到中国,今年中国人口应该会首次出现负增长,经济将从增量发展转为存量分化。出生人数可能会不到一千万,而我出生那年的出生人口是2500万,也就是说,今年出生的人同龄竞争压力会比我这一代少一多半,考虑上大学扩招,这代的孩子教育负担如果不碰上父母鸡娃会小很多,但这是伪命题,国内父母哪有不鸡娃的。此外,从今年开始后大概十五年内,每年会有超过两千万人口达到退休年龄,养老金是典型的庞氏结构,领钱的人事实上拿的是交钱的人给的钱,未来一段时间肯定出问题。这本是一种面向人口年龄结构均衡人群的风险均摊方式,但年龄结构如果不均衡就得考虑开源节流,推迟退休年龄与开放移民是所有先发国家必然的政策选择,而中国最佳的移民来源国应该是文化接近但经济相对落后的东南亚华人,我们应该会逐渐看到一些政策出台。具体看南方省份的地方政府应会继续加大人才吸引力度,而北方省份会开始出现明显衰退。不过,具体到地方,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城市与卫星城结合的大都市群会实质上逐渐取代现有行政规划,美国有11个大都市群,中国1000万以上都市群有三十多个,即使是衰落的地方的都市群也会进一步从周边吸走人才与资源。如果一个地方城市没有百万人口,没有知名大学,没有资源,那么注定衰落,更不用说乡村了。如果战争与宗教不出来,那么官方应该会更多宣传航空航天的发展,眼下看新的一般人看不懂可以圈钱圈注意力的增长叙事只剩下太空了,地面上的能源转型也算,不过会更多受政治与政策影响。其余的行业无一例外将进入存量分化阶段,美国互联网行业今年裁员只是更多人发现互联网不过是广告商分发渠道的定位回归,如果实体经济不行,所有信息都不值钱,但总有人赚到钱,这个人会是少数中的少数。ChatGPT所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不代表更多人就业,反而代表少数人维护的复杂系统可以取代掉多数冗余员工,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虽然还有空间,但传统行业雇佣了大多数的打工人,企业信息化改造后减少最多的是人力开支与原本可以外溢给现在人口激增的非洲东南亚制造业,你猜政府、打工人及欠发达地区劳动人民喜不喜欢看到这一天。跟多数人站在一起安全,跟少数人站在一起优越,多数人与少数人利益总是不一致,战争、宗教、瘟疫、天灾都是这种矛盾激化与发泄的土壤,这样看还不如多听些星河大海的宏大叙事,起码那里你的敌人只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某一或某些人。

与我而言今年也不平静。去年我说会去业界是因为当时已经拿了一个初创公司的录用,然而,我后面又收到了JAX的录用且签证更容易办,而且这个职业科学家的职位我一无所知,所以自然是要尝试些新东西了。职业科学家相比课题组模式最大不同在于并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以项目为中心去组织人,学术界传统课题组模式其实跟中世纪以来的导师-学徒制区别不大,课题组资源与研究范围受到课题组长的限制,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后就开始造黑话、个人崇拜与圈子,有明显的等级与权威作用,也承担了教育培养职责。而现代科研结构里科学家则是根据项目来组织人手,拿到项目后各成员相对平等,通过对等交流来互换信息解决问题,同时,所有项目组都是临时的,持续三五年后问题解决或解决不了再重新组织构架,传统课题组其实也可以通过课题组长之间的合作来实现。不过,这要看个人组织协调能力而我见过太多课题组长自恋且有着变态的掌控欲,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且听不进别人建议,其存在是成就自己而并不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这大概就是导师-学徒制的副作用,会有种莫名其妙的英雄主义。职业科学家的体制则基本根源上在削弱个人的作用,没有学生或学徒意味着要雇职业科研人员来做实验或执行计划,这样团队间关系不受毕业或求职制约而能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某个人的野心。其实我也在想博士学位的授予也可以按照科学问题来进行,每个科学问题每年只允许10个人通过各自参与的项目与贡献拿博士学位,其余的都是可以去就业而不是做学术的副博士,允许新科学问题探索但控制总量且提高答辩难度,否则大批人都会去搞排列组合解决不存在的问题。这对科研院所也有利,职业科学家没有团队更不容易被挖,而课题组团队则很容易追随某个人而走。JAX目前的构架是同时保留职业科学家与课题组,职业科学家与课题组共同申请项目完成项目,一个科学家要同时服务两到三个课题组推进几个项目,科学家有自己晋升通道,课题组无法干涉。科学家自己也可以申请内部与外部基金来进行探索性研究,因为没学生需要通过申请到的经费雇佣研究机构仪器的机时与服务,从待遇上看独立科学家跟课题组长收入对等甚至更高。从我目前的体验而言,这种体制对研究所而言非常有利,当你看到基金申请上多出来机构层面的职业科学家团队时,依赖个体课题组的导师-学徒团队的竞争优势就弱很多了。事实上,很多传统课题组也在进行类似转型,如果是课题导向的,其与他人的合作程度都更多,如果继续维护个人权威,那么可能依然能在某一个方向做的不错,但无法去承接复杂综合性的科研项目。另外,入职后这边也招教职,我看了一些拿到教职面试者的简历与研究计划,基本都是k99本子照搬的,对于非美国的博士,你拿不到教职不一定是能力不够,很可能你连招聘方需要的格式与核心诉求都没搞清楚,简单说就是能带来外部基金的能力非常重要。

今年我的科研产出都在年初,年终提交了一个预印本,中间这段时间在学新东西。反应组学今年有两三个课题组联系我进行了尝试,效果都不错,后面等发表吧。我并不担心转方向会有啥问题,因为方向转不代表科学问题发生变化,只是多些新视角。今年花了些时间学深度学习的东西,我之前以为深度学习就是层数多一些的神经网络,但CNN,RNN,transformer这些技术已经把神经网络的架构完全替换成特征提取或信息提取的信息流架构了。而且,眼下很多常见任务都可以直接对接一个已经有的模型构架进行迁移学习,工具上也对用户非常友好了,基本都是开箱即用的状态。今年更多的业余时间都在审稿与处理稿件,跟朋友办的特刊到圣诞节截止那天我处理了十几份稿件,没有一个接收,圣诞过后倒是接收了两篇。倒不是我刻意压低,实在是投过来的稿件很多质量就是不行,很多看起来就是来碰运气的。有些稿件则是找不到审稿人,有一篇找了接近二十个才两个同意审稿,而且我发现但凡拿到终身教职的人都不太愿意审稿,而国人则不论头衔明显更积极且审稿质量也高些。我今年自己审其他期刊也有十几篇,质量也是普遍堪忧,我不会因为期刊档次降低评审要求,不过确实会因为期刊档次把拒稿改成大修,有明显瑕疵的论文怎么改都救不回来的则不应该被发表。

另外一个产出是《现代科研指北》,也算是完整写过一本书了,不过成就感最高的时刻是改完交稿那一刻而不是发表,后面带来的更多是履约。我后面会继续更新在线版内容,版税目前收到的是1500本的,距离指北奖学金的启动还有很远的距离,不过钱已经存3年定期了,慢慢等就行了。而且,我今后可能会尝试更多类似的方式来组织科研活动,例如用众筹方式做研究之类的,具体细节明年再探索,这类小尝试以后可能会多做些。关于对书的评价,豆瓣、京东、淘宝上的我都看到了,等有时间会集中处理。另外就是电子版图书会在纸质版一年后才会上线,当然开源版一直都在线。今年又是个考研高峰,很多人明显是被就业形势逼到研究生队伍里的,我也收到一些私信或邮件问以后该怎么办,很遗憾,我不能也不该替别人做决定,你也不该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一个滞销书作者身上,作为一名研究生,你至少要有些探索能力。想知道未来如何,我会去读网站公开的中国统计年鉴跟教育部的公开数据,很多趋势都反映在数字里了,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你懒得寻找答案想走捷径,那么也配不上一个好答案。

今年我又搬家了,这次是因为工作。房子找的极其随意,租房的大姐一个劲说你来看看房再定啊,我说不用了,等到了发现这个一楼在山脚下,我的公寓冲着路,另一边过道的公寓属于半地下室。这么优越的位置自然最能吸引合租者,我目前已经干掉了三只花腿蜘蛛还有五只蜈蚣,说起来美国的蜈蚣属于毛茸茸多彩的那一种。而且我不理解一居室为啥客厅卧室都要铺地毯,我最烦这种需要打理的东西。家具基本全重新买了,比18年贵了不少,我多数时间在家工作,就坐在一个充气沙发上,然后我就发现这玩意会漏气,经常坐时间长了陷进去站都不好站。因为我深居简出,家里都找不到多余的凳子,有次突然有同事过来访问我只能让出唯一的椅子,然后坐在沙发上,聊了一会我就从平视改为仰视了。这边的电费是垄断的,用电花的钱不多,但送电的钱却经常很贵,不过我这边除了厨房也确实没有耗电的东西。

眼下这个地方我还算满意,步行距离内有好事多、塔吉特百货跟一个高尔夫球场。这边没啥路灯,冬天从车站回家要走一段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路,好在旁边有车行道会有车灯短暂照亮,但戴着口罩眼镜又起雾,所以那段路基本相当于闭着眼走,不过无所谓,这段路我已经非常熟悉了,就是闭眼走也能走。我住处附近有熊出没,是真正的熊,这边好事多会卖驱赶熊的喇叭,但我一个同事门口垃圾桶被熊翻了,用了下发现不好用,就出门连吼带叫唤把熊赶走了,没错,这是个俄罗斯同事,夏天回国休假差点被大帝征兵送到乌克兰,赶上最后的飞机跑回来了。我出门基本靠康州的免费公交,苟到现在发现没车也影响不大,有养车的钱够我打车外出了。这边的房子也不贵,首付20%就可以,但因为不断加息,平摊到每个月的税跟月供是我现在房租的接近两倍,我还得搭进去个首付,所以我也没动力买房。至于投资,今年也没少赔,从我开始买403b就一直亏,亏到我现在买东西不看标价了,毕竟咱亏的钱都够买车了。

今年尝试过不少爱好。例如十孔口琴,练了两天我就能吹小星星了,到了年底更是进步神速,还是只会吹小星星,主要是搞不定超吹,吹到我脑子缺氧也搞不定,这个降六真难。正式工作我给自己买新衣服,找来找去发现格子衬衫最顺眼,果然我也到了年纪了。刚来这边买了个电动车,去单位骑了一次,结果这边有个大下坡,我好容易控制好把没摔出去,但头上的帽子被吹飞了,而且我再也没找到,之后就把电动车退了,因为下次吹飞的可能就是无线耳机了。因为家附近有高尔夫球场,我借装备试打了几次高尔夫球后便买了装备,然后就再也没去过了。不过幸运的是我只买了个手套,还是单手的,原因是打了一次后手被磨掉三块皮,非常疼。但我体重在过去一年几乎保持不变,当然我没有任何运动计划,但早上刷完牙会用四分钟做一遍广播体操,其实本来是想练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后来发现步骤太多不好记,然后改八段锦,练了两次突然发现丫不就是广播体操吗?伸展、扩胸、踢腿、转体、侧身、跳跃、蹲起、整理完全就是一一对应的,而且熟悉音乐响起,中学时代的肌肉记忆全回来了。不过,这有个不大不小的副作用,我有段时间想到视频网站上看下所谓的小姐姐跳舞了解下民俗风情,结果完全看不出哪有意思,反而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在按广播体操进行解说:这是转体接侧身跳跃,然后进行伸展。说起来我看问题经常忽略细节看本质,然后所有跳舞就都变成广播体操接龙了,所以我就不断跳过。直到有一天,视频网站也受不了了,给我推荐了猛男版《新宝岛》,当时,眼就瞎了,现在一想到小姐姐跳舞脑海里出现的画面如同噩梦。这种神奇的体验我还是忍着写出来分享一下,恶俗是真恶啊,我现在只想读论文。

今年我最满意的厨具就是空气炸锅。好事多买的淹好的肉直接扔进去十五分钟后就可以吃了,配上面包糠简直可以烤任何材料。这本质上就是个带吹风的小型电烤箱,油温一般180摄氏度,它就给你吹180的空气来加热,所以可以当炸锅用,当然需要炸定型的菜就不用考虑了。我的饮食也逐渐规律,一周买一大盒菜叶子配甜椒或西红柿,主食吃肉就可以了,我尝试了几种饮食方法,现在每天会有一顿午餐或晚餐去掉面食,不然很容易长肉,另外一周会有两天的某顿饭尝试只吃素,倒不是我信了啥教,主要皮塔饼卷葱配蔬菜沙拉沾上黄酱确实吃起来很清爽。离开纽约前去吃了几家小有名气的馆子,东西确实好吃,价格也是贼贵,还是街边 lamb over rice 实在。

读书方面搬家前还读了几本,搬家后可能就读了个《五号屠场》,我对黑色幽默的东西还是很感兴趣的。其余都是读之前读过的书,主要用来打发我去纽约做火车的时间,一趟来回差不多读完一本书,毕竟有堵车。今年我就买了个新的kindle,倒不是因为之前那个压泡面不好使,主要是之前那个是中国区账号,因为亚马逊要退出中国市场我就都下载下来了,然后发现空间不够放别的了。换的这个我就用美国账号,送了三个月无限阅读,然后我就去考察了一下写真区的现状,然后发现我查看的几本几周后都上了排行榜,可以看出全世界就我在认真考察,也可以推理出其实水平不咋样,不如在线内容吸引力大,这个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了,这也是我本年做过的毫不起眼的小项目之一,类似的探索大都啥结论也没有。另外就是拿kindle看漫画,今年看了的印象深刻的有《夏日时光》《链锯人》《狼与辛香料》《银河骑士传》,然后特别推荐《AREA51》,这个绘画风格非常独特,很多故事也很精彩。今年还关注了国漫,看了《镖人》与《一人之下》,两个都没完结,但质量都很高,日漫的人物剧画时代还都比较写实,到了现在则风格很明显了,国漫的发展受日漫影响非常深,不过其实本土也有连环画这类风格,《镖人》更像是剧画连环画时代的写实画风,《一人之下》则属于日漫本土化风格,但很明显国漫在崛起。电影方面我不怎么去电影院,看的都是老电影,有印象的《偷拐抢骗》《愚人节》《神秘列车》《遇人不熟》都很不错,基本都是喜剧或黑色幽默风格。剧集方面《赛博朋克:边缘行者》《开端》都不错,另外有个《克拉克森的农场》,当下饭视频可能会喷饭。Steam Deck终于到货了,我现在库里都是些经典游戏,《中国式家长》我玩了四十多小时,有些跟回忆跟接近,通关了《最终幻想6》、《战场女武神》与13版《古墓丽影》,感觉我玩上世纪游戏太多,现在玩这些画面好的感受有明显的提升。另外,有时会玩《美国卡车模拟》,这个游戏没有任何故事,就是开着大卡车在美国各地送货,刚开始我都没办法把车开出送货区,现在则可以切视角欣赏风景了。尝试玩《文明6》,中间无数次睡过去睁眼天已经亮了,不是我的菜。

旅游方面今年去明尼阿波列斯开ASMS,顺道逛了几个博物馆。搬到康州后我大概两个月会回一次纽约,有时会去逛博物馆,黑色星期五还去住了一晚,之后去逛了下第五大道上那些橱窗特别漂亮的高端百货商店,顿时感受到了性别歧视,十层里面只有两层是男装,其余全是女装。离开纽约前有段时间我疯狂逛纽约的博物馆,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看到了《美国鸟类》的真迹,同时还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仿品,之所以是仿品,是因为后人绘制时把不属于那个年代的东西给画进去了。印象不错的是联合广场的数学博物馆与在布鲁克林的地铁博物馆,我要是个小孩,可以在里面逛一天不带外出的。即使在纽约逛也有些有意思的瞬间,我春节期间去法拉盛,碰上大法搞春节游行,来个轮媒记者采访,当时我正好一肚子气,所以完全忽略他的引导处处挑刺找逻辑漏洞玩文字游戏。我要是尖酸刻薄起来,连我自己都怕,当时纠缠这个记者半个多小时他还没动手打人看来真做到了忍字。后来我在网站上看到了采访稿,他把我那段全删了,希望不要留下心理阴影。在纽约时去看了蓝人组合表演,开场用幽默调侃提高气氛,中间利用光影特效、各种奇怪乐器并不断穿插跟观众的互动,还有不断撒纸条,感觉比较浪费,追求单纯的快乐与刺激,这很美国。还有次在纽约闲逛突然拉肚子,我当时地铁三进三出,坐一站就出来找厕所,每次还都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几次接近崩溃,现在反而感恩那些商店与好心人指引。还有次走在街上,突然有个人高喊“one piece is real”,放眼望去,全是coser,然后才知道那天是纽约漫展。此外,朋友带我参观了卡内基音乐厅,我只对里面堆积如山的喉糖感兴趣,回来后一查才知道这里对于搞古典音乐的属于圣地级别的。另外在新泽西住的时候周围一个高校St Peter的篮球队创造了历史,赐予了我两晚上睡不好觉。搬到康州我去逛了康州的科技馆,也属于很适合培养兴趣的地方。

公众号环境黑板报进入第五年了,今年多了六七百订阅,我查了下自己订阅过的号,类似的号很多坟头草都很高了。我觉得继续做就是继续兴趣使然,兴趣在,号就有内容去更新,没必要把公众号当成跳板或工具,现在所有学术期刊公众号都在做文献解读,都在做在线报告,我觉得都挺好,但不妨碍我们自己做自己的东西。统计之都那边已经开会总结过了。个人问题上我现在感觉一个人想做啥做啥挺好的,我的待办事件已经非常非常长了,除非特别合适,否则没有精力去考虑。去年还说留遗嘱,现在看我自己做最后一代就可以,以我赔钱的能力走个干干净净分文不剩完全没有问题,至于死了后的事,一堆肉而已,烧了都增加碳排放,可以考虑拿去种蘑菇。

今年看了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决赛太精彩了,看到梅西封王总有种时代结束功成名就的感觉,不过看看一脸无奈拿着金靴奖的姆巴佩,我就知道,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