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模型旨在解决价值流通问题。然而承载价值流通的载体却在时间尺度上存在延续性与损耗,利率就是为了弥补损耗的价值补偿而发明出来的,但这部分价值补偿却可以通过一般等价物转化为价值损耗小的载体实现额外盈利。因此,通过在时间尺度上将价值在价值损耗小或利率高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是可以实现个体财富的累积的,这就是金融行业赚钱的本质,相当于无中生有。
例如,起手一百万,先放股市做指数投资,因为股市平均股息或交易利差高于利率,这样就可以吃到几个点的额外收益。不过现实情况却是平均股息并不高,上市公司赚的钱很多又投入到扩大规模或研发里去了。股市更本质上赚钱其实是股息分红,这个才跟利率有可比性。不过眼下很多行业根本不分红,他们还能忽悠到投资靠的是对未来的预期描述。
这里大多数人认为股市赚钱看的是市值变化,这对也不对,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股票价格只有在二级市场交易时才会赚钱,但股票没有退市前本身并没有变现成为价值循环里的收益。一股的股票跟一块钱债券没有本质区别,只有股票退市后或者债卷发息后才会真正给投资人带来肉眼可见的回报。在这中间交易换手的股票二级市场并不带来实质性价值变化,就是有价票据的倒手而不是变现。但如果股票倒手本身就能赚超过股息的钱,很多公司就理所当然不发股息了。
如果说利率高代表了预见了经济更繁荣的未来,那么损耗小则是预见了一个衰退紧缩的未来。在损耗小的语境下,金融行业要想赚钱就可以把原本利率高风险高的载体变现,然后转为风险低但价值损耗也低的东西。但这里只是相对而言,例如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风险最低面值损耗也最低的东西,但面值不损耗仅代表货币流通区域不损耗,如果不同货币流通区域存在交易,也会通过汇率等方式出现损耗,更不用说货币本身在流通区域内也会因为通胀贬值。
而贵金属房产这些看似损耗小的载体其实也是民众对价值信心在支持。饥荒条件下一碗泡面要比一根金条对挨饿的人更有价值,同理一个人口萎缩的城市房产再多你也没法把自己切开去住。这里更本质的载体是你一天到晚衣食住行的需求,不管明天是不是世界末日,不吃饭的饥饿感与没地方住的寒冷感是今天就需要解决的。
那么显然在损耗小的标的上,更有意义的标的是耐用品与必需品。例如你去年100元买了一把椅子,这把椅子在报废前(100年寿命)都是耐用品,假设你今年50岁,预期寿命100岁,那么这把椅子对你的价值就是一年2元,但这把椅子作为耐用品每年价值其实只有1元。从这个角度,你购买一件耐用品的年龄越大,它对你而言越贵,当然你说这是你传家宝,总能有人用到其报废的那一天那就便宜了。不过此时你就不是个人视角而是作为血缘传承来计算的了。
另外有些东西则属于报废时间比较短的。例如一把青菜,你花10元买了一把青菜,如果不吃放坏了那么这把青菜从金融角度看直接属于损失,除非你在菜坏了之前腌成咸菜接着吃或转手给其他人,毫无投资价值。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延长必需品保质期的方法可以提高必需品的价值流通时间,变相传递了更多价值。假如某天地震断电,你发现柜子里还有一罐午餐肉,其价值不言而喻。但你很少看到有金融公司投资压缩饼干或午餐肉罐头的,不过这也是一个假象,你自己可以不准备,但你交的税来到政府,政府会采购这些物资当出现灾难时无偿发放,这里政府也可以看作价值流通中的一个金融公司。
那么从个人视角,现在很多产品定价不仅不合理,反而很荒唐了。例如,当前消费市场没有年龄折扣,99岁大爷大妈买一台空调跟20岁青年一个价,但20岁那个用10年报废,这边用一年人没了,留着相当于资源浪费。其实应该签一个租赁合同,每年交租金,十年换新,这样人没了公司可以回收产品残值。这种合同会明显提高企业在存量市场的现金流,当然可能会降低开始几年的收入,好处则是企业寿命会长一些,连消费者都不愿意企业倒闭,而且定价降下来后客户群体也扩大,这种硬件改服务的模式对个人与企业都有利。
当前大多数商品的售卖方式属于终身买断,虽然有售后但跟产品是割裂的两个服务,其实售后跟商品在时间尺度上都属于满足需求的服务。这里的需求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个人需求,例如我买电冰箱是为了食品保鲜而不是说家里一定要有电冰箱,如果你天天无人机按我要求送新鲜蔬菜且这项服务价格低于电冰箱的订阅价格,那么我相信很多人马上就把电冰箱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另一个简单例子就是城市集中供暖,要是家家户户点炉子,费时费力还污染空气,但通过暖气管网连接,马上家里土炉子就退出历史舞台了。因此,终身买断其实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商业模式,伴随技术进步,普通家庭的需求可能都会转成具体满足需求的服务,毕竟大多数终身买断的东西平时利用率也不高,前些年流行的共享经济就是这个大趋势的前奏。
不可否认,有的人就是喜欢买很多用不上的东西,这种占有感是伦理中的一部分。然而,回归到具体的人,很多东西的占有感本身从时间上看也是伪命题,你确实在90年代买了一台民用BP机,也许到今天也能开机,但不会有任何信号。另外人如果没了,占有感也就没意义了,所以占有这件事最长期限也不大可能会超过一百年。对于有传承性的东西,其历代主人的名字与归属权毫无意义,其本身被时代认可的价值才有意义。我二十多年前组装的飞机模型除了我认可别人眼里都是垃圾,而我可能都不认可了。现在流行的NFT在我看来很荒谬,自娱自乐还有点意义,但指望这玩意能跨越时间的磨砺就属于搞笑了,现在电子生产的一幅画未来也可以生成且可以更符合那个时代人的审美,流传下去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用来给人增长见识的博物馆了。
能超越百年进行传承的东西必然是对上下一百年来的多数人都有价值的,这种是可以保值的。但技术对价值体系很容易造成毁灭性伤害,1857年英国皇家学会为表彰门捷列夫的卓越贡献制作了一只铝杯,当时铝的提取还非常困难,但这在今天来看就属于给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奖励一块口香糖。当前程序员写的代码今天可以换远超平均水平的年薪,但都不用十年,技术一更新全都是毫无意义的字符排列。所谓恒久远的钻石现在人工生产的跟天然的已经分不出来了,你买到的5克拉以下的钻石几年前可能就是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因此追求超越百年的价值本身就属于一种幻想,技术上顷刻之间就会归零。
大多数讨论百年价值的人其实更关心的是当前的价值,但价值这玩意不换成需求永远是虚的。帐面上的资金数目再多,面对没有纸的厕所你也不会觉得有啥安全感。很多人在谈论长期价值投资时都没提及前提,前提就是你投资对应的产品一直有未被满足需求,因此你可以持有这些产品或票据待价而沽直到变现,而且你当前并不着急变现。如果不是为了变现,单纯持有只能看作一种爱好,如果你还天天看,没准这个爱好还挺贵。
很多人储蓄是为了子女或退休,但按照当前的人口结构,你现在交的退休金大概率未来是拿不回来多少的,或者说你到时候拿到的钱买不到你想要的体面服务,例如专人陪护啥的,子女的话估计也指望不上。不过,到时候可能同样甚至更少的开支就可以雇佣一个机器人照顾起居,这并不是幻想,现在就有所谓养老机器人可以买了。所以额外的日常焦虑其实没啥意义,传播焦虑更是大可不必,未来是不确定的,可能美好也可能衰败,但无论如何都不值得你现在焦虑。现在的焦虑会需要当前的产品来满足,但当前产品设计又不会满足你对未来的期待,更大概率只是在交智商税罢了。
另外,钱或者说一般等价物肯定是历史产物,能登上历史舞台,也就能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你完全实现自给自足,那么价值交换就不存在。同样,如果技术足够发达,衣食住行可以按需免费领取而不存在稀缺性,那么一般等价物就只可能存在与个人爱好发展的价值交流体系里。另一种现对温和的可能则是资本零增长,也就是技术发展到了资本无法找到新的超额利润增长点,投资任何东西都无法获得超过银行利率的回报,此时市场供需平衡但没有新需求了,各种标的的回报率都差不多,那么金融行业就无法从投资不同价值载体上获利,此时会自然退出历史舞台。不过,他们一定会创造新需求或稀缺性的,消费品上没有还可以挑起战争、竞赛与人造灾难,眼下并没有对其制约的手段。
此时如何摆脱价值增长魔咒将成为生活在不远未来的人们所需要认真思考的。或许他们也会很好奇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时代里的人们为啥没意识到“一年比一年好/坏”这个想法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有问题的。增长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深谙人性的,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是人人平等,但进入社会更多时候是在通过制造不平等或差异性来满足心理需求。这很自然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跟大多数人指了一个方向去奋斗。然而,作为个体如果真的有自由意志,那么更应该去探索自己的生活模式而不是照搬体制的预期。价值交换就是体制的一种,可以乐在其中但不能成为体制的奴隶与维护者,不要去问别人你在某个阶段该追求什么,生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答案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
说白了要想学会保值百年,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很可能列个表就会发现,你现在就应该很幸福才对。
吾日三省吾身:早饭吃啥,中饭吃啥,晚饭又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