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1 字

海贼王

今天看到新闻说回国核酸检测取消七天前跟IgM抗体了,这可能是2020年以来最好的消息了。从开始的断航包机到后面的五个一,然后又等来了非必要不回国,后面改双检测,打了疫苗加测IgM,然后又改出发前七天做检测,再到临上飞机再做抗原,政策一直是层层加码的,眼下看到这个新闻算是百感交集了。国内有疫情很多人抱怨五一回不了家,但我都已经快三年没回国了,反而自己搬了两次家。很多人抱怨封家里一个月不好受,但每周就出门买个菜的生活我过了两年多。美国没有限制出门,但当时一直想回国,如果得过新冠IgM就会阳性,过得小心翼翼。周围人都防疫你也防疫并不困难,但周围人都躺平你还防疫那感觉真是非一般的酸爽。

那个时候(其实就是昨天之前)想回国可以说跟买彩票差不多:首先你得有票,美国航空公司的票贵但不会被取消,中国航空公司的票每个月会取消一班,注意,这不是熔断取消,单纯就是为了减少回国人数的取消。等你买到了票,就开启第二阶段撞大运,那就是熔断,熔断这个政策通过惩罚航空公司来减少输入病例,而且还搞出了大熔断跟小熔断,长的能给熔断四周。很多人不知道这啥概念,整个美东地区按照国家要求就只有东航每周一周三的两班直航回国机票,熔断四周基本就是说一个月整个美东地区的人都回不去了。而且更关键在于你是没办法预判熔断的,所以会出现很多人房子退了家具卖了,然后熔断了无处可去的状况。

当然,前面还都算可控的,美东只有一班但美西航班多,可以先去美西然后到那边回国。然后国家就搞了出发前七天要先在起飞地测一次的要求,这样大概给回国增加了一两千刀的额外旅行费用而且配合回国后14+7的自费隔离政策,基本也就杜绝了有工作想靠年假回国人的想法。因为年假也就二十天,要是本身不在机票出发地,这一套加码下来回国大概率前脚进家门后脚就得走,而成本大概要在一万刀上下,注意,这还是单程经济舱,家里没矿的留学生基本也回不去。工作的没时间,留学的没钱,这一套政策下来基本也就客观做到了非必要不回国了。另外这个熔断还有个选项就是降低上座率,这就是纯拼运气了,被抽中了能上飞机,抽不中只能接着改签后面航班,又可能后面又被熔断,所以敢买票的心理素质必须要过硬。

但就算必要的也得接着撞大运。因为还有四次检测等着,中间有一个阳性也就回不去了。但病毒检测这东西是有假阳性的,我有朋友一家人跑到西海岸准备回国,临上飞机家里有一个人阳性了,因为有孩子就全家又回纽约,再去医院检测发现又是阴性了。除了各种检测,如果你是留学生但不小心学了敏感专业,那么临上飞机还有可能收到海关小黑屋大礼包,电脑手机硬盘可能被扣下。今年四月有个帖子说有人三个月时间回国但因为到国内阳性被各种隔离,结束隔离没回家又飞回美国了,很多人看了感觉魔幻。但如果你身处海外,可能还有点羡慕,因为这说明起码他能拿到绿码上飞机了,这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都说太平洋不加盖,但问题现在买机票最早的估计都半年以后了,身体素质好点的游泳都能游回去了。网上有种说法就是开放邮轮,上游轮前做双检测,横渡太平洋大概半个月,如果船上没有疫情,那么横渡这半个月就可以算隔离,一上岸就可以自由活动。去年我刚看到这个思路时真的去查了一下,结果发现早就没有这种邮轮了,最多跟个货轮,但美东走这条航线要经过几个海盗区,说不定还没回国先成海贼王的人质了。

这种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觉只要经历过都会有一种沧桑感与荒诞感,也就是感觉自己的命运不在自己控制范围之内,甚至也不是因为能力缺失而就是单纯被随机性支配。今天看到新闻时我先是非常高兴,接着就是为自己这种高兴而感到悲哀,因为这种兴奋说明我已经把这些现在已经不合理的措施当成了正常,而毫无限制回国的日子已经彻底离我远去了。防疫这件事讲科学都不一定能成功,但要是靠政治防疫那就一定会有人为次生灾难。当人们对疫情或防疫的恐惧高于疫情本身的伤害,政治家最该做的就是引导科学防疫来减弱恐惧,而不是利用恐惧来防疫,脱离实事求是,最后一定得不偿失。

但其实前面就是个引子,类似买回国机票这种计划性本身也存在问题。我们的社会是存在一种共同预期或标准趋同的,例如朝九晚五的上班,这就造成了早晚高峰这种周期性现象。但这种周期性是人为规定出来的,并不是类似本能或天然产生的。正是有了这种人为周期性,社会作为整体就会起作用。有了人为周期性就会有人为标准化,因为在周期性里进行标准化操作的效率一般是最高的。标准化是强制把高效跟低效的人通过标准操作流程来拉平到一个不高不低的稳定输出水平上,所有工作单元都类似的时候熵值最低,相对效率也就最高。但问题标准化有时候也是反人性的,例如工厂生产需要三班倒,但上夜班的人明显生活质量就低一些,毕竟人也不是机器。

人为周期跟生理周期或自然周期有冲突就容易出问题,例如你可以要求员工朝九晚五上班,但你不能要求病毒也朝九晚五上班。美国疫情时,我所在单位搞了一段时间的AB班轮岗,说是只要A班的人出现疫情,B班的人还能接着做实验。但当时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员工是AB岗了,但清洁工Mandy还是要天天来,因为我们那一层就一个清洁工,所以她没法轮岗。很不幸,Mandy在疫情中失去了哥哥跟父亲,而其实只要有一个人不轮岗,那么其他人的轮岗意义也就不大了,因为如果出现感染,那么通过不轮岗的人做中介,最后还是大家都感染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制度上就没法做到,因为系统里没有雇到第二个清洁工的预算,所以四舍五入人也没法劈成两半。

体制这个东西总会产生权力分配与官僚主义,这些都会制造一些可有可无的规矩或所谓的礼节,会出现很多走流程的设计。但其实这些规矩或礼节并没有实际意义,很多流程上的层层审核其实也就是走过场,所有体制里的人都倾向于规避负责任而更多维护虚无的体制威严。这些人为设计出的游戏规则有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有的就单纯是给人钻空子用的。很多人坚持要给一些事立规矩或量化标准,其实本质上就是想体会一种掌控感,但当你最后发现这些掌控感毫无意义时,自然就会去怀疑体制的合理性。例如当一个留学生准备回国时发现所有政策都是在人为制造回国困难时,虽然从防疫角度上能理解,但实际上一旦政策里出现了涉及随机过程的表述,例如熔断这种无法预判的事,那么自然就会选择更稳妥的路。虽然体制本身有很多缺点,但体制本身是要带来确定性的,带有概率的政策是非常糟糕的,会削弱政策本身的合理性。

现代人很有意思,一边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一边又在不断制定计划。很多人的计划根本就没有任何可变通的地方,例如几个月准备这个,几个月准备那个,所有事一环环套下来,中间只要断一个就一下子焦虑了。先是焦虑自己的GPA,然后焦虑论文能不能中,之后焦虑工作能不能找到,之后又是买房子结婚,然后又是下一代的教育跟上一代的健康。我现在在想,这是不是说每个人都在努力给自己搭建一个体制呢?每个人的体制都是个打怪升级系统,但问题是,如果打了怪没升级咋办?计划的确定性输给了时代背景咋办?量化的各种指标还有流行的各种健康食谱最后换来个癌症诊断报告咋办?

计划幸福的未来固然重要,但培养一个足够抵御各种变化的心态可能更重要,也就是说,胜负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得起也输得起。赢了不会觉得理所当然而是去考虑自己的运气,输了不会一蹶不振而是去考虑可以从失败中吸取哪些教训。我见过很多所谓优秀的人,其实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很聪明躲过了输的可能,算计之深也令人感慨,但相应的内心却非常脆弱,其实很容易在突然的危机中情绪失控;另一部分则很好利用自己的能力或资源优势去不断试错,累积了丰富的经验阅历。这两类人里前者的计划性非常强也非常自律,但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走上自己体制内设计好甚至是父母前辈规划好的路;后者计划松散但也很自律,他们似乎是在探索新的体制或体验人生的百态。

看清生活真相还热爱生活的人是勇士的话,活出自己体制还能不拘泥于计划的人大概就是海贼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