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9 字

三十四

嘿嘿,去年说现在应该在国内,结果估计明年这时候我都大概率还在美国,这源于我今年一系列有问题的判断与决策犹豫,认栽。

今年主题还是疫情,我现在已经打了三针摩德纳疫苗,第一针无感,第二针烧了一夜,心率飙到125,第三针剂量减半,无明显副作用。我本以为疫苗会在今年给疫情画上句号,东京奥运会后全世界逐步开放,结果德尔塔跟奥密克戎让加时赛变成了联赛,我很有信心今年可能再来一针疫苗。不过,防疫常态化的影响还要取决于新变种,眼下可以确定的是新变种传播力加强,重症率下降(可能跟大面积疫苗接种有关),无症状患者越来越多。我最关心的是最后一项,因为无症状患者依然可以传播,但他们自己根本意识不到,其实疫苗接种后我就发现纽约大街上人逐渐摘了口罩,而眼下我们看到的突破感染其实是被检测到的突破感染,必然存在很多没被检测到的。这样的后果就是在疫苗接种率比较高的情况下我们依然看不到疫情消亡,传播链只要不断,就总有机会大量复制出现变种。而且,从疫情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种病毒的宿主不仅仅是人,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或城市流浪猫狗与老鼠也可以传播原始病毒或变种,我们既不可能也不会想去给动物做普筛,结果就只可能是长期共存,努力学习希腊字母表。这里我预警一下印度,今年就是错判了印度疫情导致我决策失误,印度当前的数字完全不可信,他们的检测能力绝无法应对新变种奥密克戎,相信他们也不打算应对了,但几亿人养蛊这事怕是又要在2022年给全世界送大礼包。至于说后续是不是出现新冠流感化,我认为有可能但过于乐观,而应对疫情的最大教训就是别太乐观,如果出现环境存续时间特别长且保持毒性的变种或引发慢性病最终降低世界平均寿命的变种我是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真正需要的是应对方法,保守主义的严防死守或自由主义的躺平都不具备可持续性,现代人总是依附于国家体制的脆弱个体,新冠口服药进医保、长期口罩令及周期性常规普筛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思路,国家应该在医疗资源足够的条件下恢复常规交流,但这些都需要算总账,落实到钱与执行上。现在国内一个尴尬状态就是默认了严防死守是唯一正确对策,民众对病毒的恐惧可能大于病毒自身的影响,这个场景下民意里会出现制度绝对优越感而拒斥其他可行的可持续性政策选择,这种对立与隔离长期会造成更大的风险,但我们已经回不到那个没有口罩的年代了。

今年我业余时间都在改《现代科研指北》,说改不够确切,应该说删改。我读书时体会不到的很多事现在都体会到了,例如语法。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给我指出了无数的语法问题,别忘了这可是本中文书,我改起来可以说羞愧难当,总能想起当年被初中语文老师拎起来回答词属性瞎蒙然后罚站的经历。不过中文现在教的与用的语法其实并不是白话文文法而是西式中文,但阅读更顺畅的其实是白话文,典型例子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读起来不但有韵味还朗朗上口,也很少出现助词与虚词。而西式中文的典范可参照莫言的小说,主谓宾定状补很容易翻译,但就需要搞清楚的得地的区别。很难说那种更好,但我自已应该是两种都学艺不精的那一类,不但读起来拐弯抹角还不符合语法。这个问题是王站长告诉我的,我也只能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了。另外就是我中间把稿子送给师长们提意见,我以为他们不会去看那个附录,结果没想到不但看了还被气的不行,大意是说我这么调侃以后就别想混学术界了,真出版了一定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拿来折腾我,然后我就删了。我倒不是怕以后被人指指点点,毕竟我博客上几百篇文章里到处断章取义总能拼出个罪大恶极的形象,主要是现在这本书的文风已经改成严肃版的了,风格不统一了。

而且,我大概率也要离开学术界了。原因有很多,但肯定不是因为不我喜欢做研究了,只是想换个环境做研究。今年我找了一年的工作,投了几十份简历,但真正有效的反而是11月份去参加 ASMS 会议上得到的工作机会。我认真考虑了一下,如果回国,恐怕我只能去学术界,但眼下的情况是我短期回国没有合适的职位,那么不如在回国前去业界或学术界的其他岗位历练一下。今年一个切实的感受就是我找的海外教职几乎全军覆没,但投到业界或非教职科学家的申请基本都拿到了正面回应,通过多轮面试,我感觉同样的研究方向似乎业界不但不落后,反而更乐于接受新的想法,而我又属于想法多但手底下没人的状态。不过,因为我没搞J1豁免,所以今年上半年应该还挪不了窝。至于说我找的国内教职,反倒是因为我感觉平台资源不够而没了下文,然后就是被海优坑了大半年最后也没上。实话说,国内找职位还是很看关系的,我并不缺关系但我没用或尽量避开了,总感觉只要做的东西足够有潜力应该结果不差,然后脸被打肿了。不过没关系,我本来脸就大,肿一点看不出来。

不过实打实说我摸了一年鱼,大部分时间都在跟审稿人斗智斗勇。碰了一堆基础知识一知半解但又喜欢指指点点还经常看不到我们已经给出信息的半吊子审稿人,有时候是好容易碰上审稿人懂行但编辑又拒了。每次看审稿意见血压估计都是飙升的状态,读完一遍都得冷静一两天才能再看。今年发表了一篇综述,我实在是不想再写综述了,因为需要核实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这个综述的研究方向其实是我在加拿大做的工作,不过真发表出来还是有点成就感的。之所以说摸鱼,主要是今年没折腾新想法,大部分时间都耗在找工作上了,但新想法还是有的,只是不知道啥时候发表出来了。现在的我,想做的方向与能做的方向都有很多,无奈手下没人也没资源支持,看明年能不能解决掉这个问题。

生活上最大的事就是搬家了。我在纽约生活了三年多,现在反正也是在家工作就搬到了一河之隔的泽西市。好处是开支少了一点,而且这边公交也很发达,我还是不用考虑车的问题。坏处就是远离工作单位后感觉更与世隔绝了,原来住博后公寓,周围人不熟悉但肯定都是在医院工作的人,现在我完全不知道周围人是干啥的。说起来我在纽约经历了疫情学武汉、水灾学郑州的时段,New York Tough 这句算是体会特别真切,翻译一下就是纽约命硬,我也命硬。这次搬家我是一个人完成的,我来纽约的时候是五个箱子,现在翻倍了,我来回搬了三趟,除了第一趟是出租车,后面是推着行李箱搬的。因为新家有家具,我搬家前一天半卖半送把自己的家当都处理了,回血30刀,还捐了一大堆既不可能带回国也在一年内没有用过的东西。搬家那几天油管给我推送的视频是憨豆,我小时候看就像是看傻子,现在像是在看自己。憨豆就是个独居人士,我新家跟他的公寓很多设计非常像,他很多一个人办的蠢事我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场景。憨豆有只泰迪玩具熊,小时候看他跟玩具熊对话觉得是表演效果,而我现在连玩具熊都没有,但我终归还是幸运的,因为新家有灵异现象。具体来说就是我刚搬过来前两天煤气没关,但我没闻到,要不是邻居闻到了差点我就一打火直接请全村人吃饭。另外就是有天半夜电视自动开了,我搞不清是家里进来人了还是说跟周围教堂的坟地乱葬岗有关,或者单纯就是这台二十年前的CRT电视线路老化,不过我有点希望是鬼怪作祟了,毕竟能给我添点乐子。而且我从不担心鬼怪害人,因为要是真把我搞死,那我也就成了鬼怪了,到时候大家一个档次,我肯定会报复让他们后悔没早日超度的,人可比鬼可怕多了。

其实今年还完成了一些杂事,第一项就是查过敏原,一般从国内到北美,五年左右都会出现过敏现象,我今年春天就打了好几天喷嚏。去医院查过后发现是对尘螨跟真菌过敏,尘螨好办换个枕套床单就可以了,但真菌过敏我找不到头绪,最后还真让我发现公寓墙角发霉了。因为是疫情期间,我也不想让外人进来修补,于是就是家装店买了腻子跟砂纸自己在家里补墙。那个墙角发霉主要是因为内侧可能有管道,夏天潮湿而冬天干燥,冷湿交替就龟裂,然后到夏天就发霉,我看了下那一块至少被修补过三次以上。这次我来了个刮骨疗伤,直接在墙上开了个排球大小的洞把里面的发霉沙土全都清了出来,然后一层层补上了腻子膏,打磨过后效果还可以。我是真没想到出国还掌握了泥瓦匠技能,不过正常是应该找物业的,但劳动使我快乐。

另一项劳动就是厨艺了,这一年厨艺不说是日益精进吧,也可以说一天不如一天了。今年打过疫苗后我的味觉就出了点问题,感觉所有食物都偏咸,以前吃老干妈觉得香辣,现在感觉不到了辣但又感觉咸了一些。我今年也吃了很多外卖,都是感觉咸了些,搞不清楚是餐馆都改了口味还是我味觉变化了,后者可能性大些,不过这就很影响生活质量了。在做饭上,我现在越来越发现以前觉得无所谓的葱姜蒜是真的很神奇的调味料,特别是肉菜,加了跟不加效果差异很大,我很小的时候是不吃葱姜蒜的,但现在看是不可或缺的。今年蹭纽约餐馆周吃了不少名牌馆子的外卖,但感觉并不惊艳,都在预想之中,最好吃的还是唐人街的粤菜馆子。我自己感觉做的能吃的菜是酱爆鸡肉、软炸蘑菇与培根蛋炒饭,果然油多点才香。

书方面读的不多,前面博客里都总结过了,有几本没读下去不提也罢。今年电影也没少看,年初看了《2020去死》,感觉美国政府的最大敌人从来都是美国人民,别的国家根本排不上号。《空前绝后满天飞》算是美式幽默的一种体现,其无厘头比周星驰早了十来年。《无耻之徒》最终季与《无依之地》是了解美国蓝领的两个最直接的窗口,穷国富人与富国穷人天生就是时代矛盾的载体。《浮生一日2020》对应了10年前的那一版,无数不连接的陌生人生活片段重构了2020这个转折年。《你的名字》算是了解日本人自我认知的电影,很多时候我们眼里的自己跟别人眼里的自己都是不同的。《紫罗兰永恒花园》算是日式温情故事的典范,讲述了战争后残缺的人治愈别人与自己的过程。《无头骑士异闻录》则是我特别喜欢的都市奇谈故事,也很中二。不过《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也完结了,最后的转场很惊艳,这部片子伴随的那一代人成长了,也是时候说再见了。今年印象最深的华语电影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后来查了下眷村的信息,发现台湾的现代史有很多好故事。英文电影是《白日梦想家》,对里面那本杂志的格言第一句 to see the world 特别有共鸣,但更重要的是电影在告诉观众去认真生活。因为今年长期处于等待中,所以游戏也没少玩。infinity三部曲都粗通了,还是很佩服编剧的,游戏跟其他艺术形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互动与多结局,能在多结局上下文章然后构建一个结局们的结局实在是天才的想法,里面还混入了《马桥词典》的元素,实在是优秀的作品。sfc上的《时空勇士 live a live》也是类似作品,配音非常棒。另外就是《皇家骑士团2》,故事也引人深思。另外其实我也在视频网站上云了一些作品,不过现在明显受不了早些年游戏的杀时间的练级与缓慢的叙事节奏了,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那种享受游戏里一切的心态已经没了吧。漫画方面《进击的巨人》完结了,那个结局怎么说呢,我觉得还行,反正今年也看了好多结局了,不论如何结束了。我这个年龄还是看《金田一37岁事件簿》比较合适,37岁的金田一变成了庸碌上班族,而我也没差多少。

今年旅游去了费城与华盛顿特区,这两个地方我之前都去过,这次是为了逛博物馆。费城博物馆里最推荐的就是东州监狱,里面故事多也值得逛。然后猎奇的话可以去马特博物馆,里面有很多让人吃不下饭的东西。正儿八经走马观花的就是费城美术馆与巴恩斯基金会,罗丹雕像馆很小。有个富兰克林博物馆很有意思,里面全是富兰克林的小故事,有一个我印象比较深,说富兰克林有次出差,跟另一个陌生旅客挤一个床,两个人就晚上该不该开窗口讨论了半天,现在估计很难出现陌生人挤一个床了吧。华盛顿特区感觉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间谍博物馆,里面很多有意思的小玩意与间谍故事,邮票博物馆也不错,我这种伪集邮爱好者也能看得很过瘾。常规的就是国家美术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还有航空航天博物馆了,特意去尝了下half smoke,感觉一般,反倒是费城的cheesesteak让我感觉眼前一亮。其余的旅游都是在纽约市里,因为本来以为今年要回国,所以上半年打完疫苗后基本每个周末都跑出去玩,去逛那些去过或没去过的博物馆,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边上的纽约历史学会博物馆就挺不错。纽约的无畏号航母感觉比圣地亚哥那个小了太多,不过故事倒不少,里面还有个超音速飞机与核潜艇。华人历史博物馆去年着火我以为以后都看不到了,结果今年去看重开了,就是门口有示威,说是抗议博物馆的业主支持在唐人街附近建监狱,不过这个博物馆是我今年感觉最棒的一个,因为我今年刚读了《美国华人史》,张纯如女士很多资料就是从这里采集的,这次看到很多展品感觉既陌生又熟悉,看来逛博物馆最佳体验就是知行合一。我虽然逛了不少博物馆,但更多时候还是窝在宿舍里,想起来可能会去绕中央公园一圈,其实两个小时也就绕下来了,但更多时候还是想自己躺着,等些虚无缥缈的结果。

今年环境黑板报这个公众号订阅数超过了5000,不过似乎除了我每个月发研究速递其他内容也少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累了,内容产出这个事对我而言可能不算麻烦,但对于没有写作习惯的人而言消耗很大,写个几次就不想写了,还是需要养成吐槽的习惯。统计之都编辑部今年重组,统计月读甩给了年轻人,现在看效果还可以,别的部分现在有例会来讨论具体的问题,明年应该会更好。今年继续计划/记录饮食状况,慢慢就过渡成关键词日记了,我今天其实是重新在回顾过去52周的记录,发现很多当天觉得挺大的事现在早就忘记了,留个底也好。个人生活上我发现父母也不催婚了,问了下说是他们前几年交份子钱的婚礼到今天大都离婚了,我妈好友四人,子女中两个没结婚的都滞留海外的,两个结婚的全都离婚了。他们已经完全看不懂这代子女们的想法了,其实哪有这么多想法,两个独立的人生活在一起本来就需要双方妥协与让步,现在的一代都更重视自己了,过不下去就自然会散。很多传统上维系婚姻的纽带例如家族聚居、经济压力或幼年子女现在都伴随经济条件改善而不那么重要了,现代婚姻的本质就是经济关系,刨掉那些名存实亡的婚姻,可持续的婚姻本就是少数,也正是因为少才弥足珍贵。

今年发生了很多大新闻,但整体感觉就是情绪化与叙事化或两者结合。很多新闻叙事属于为观点服务的逻辑,起承转合,讲求认同与完备,而科学逻辑为事实服务,讲求试错与发展,但民众最喜欢的还是新闻叙事与煽动性表述,也总是喜欢单一论断而不喜欢整合观点。没有人能做到随时随地地周全考虑,总是在取悦自己,因此冲突与偏见总不可避免。不过,情绪化与叙事化总能带来理性思考所不能理解的力量与动力,现在我看待这些事已经说不出正面或负面评价了,都可算达到某种目标的策略而已。

今年换了电脑,用了7年折价260刀让苹果官方回收了,平均一年200多刀。算了下消耗品里的年化开支就会发现手机电脑的更新实际上是年化开支最高的,很多单价贵的东西除以使用年限就跟白捡差不多了,而搬一次家就知道有多少东西是完全没必要买的了。我今年在整理书的时候想到,未来几十年经济的增长逻辑肯定是无法维持下去了,那些现在或曾经吃着人口红利的行业会面临重新洗牌,一个行业如果没有新客户的增长,那么一年又能从消费者手里拿到多少钱呢?互联网必然要全面转向订阅制,也必然要把很多用户用得上用不上的功能捆绑销售,甚至传统制造业也会这么办,只有这样作为行业才会有稳定的现金流,不过如何洗脑消费者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后面另外在视频平台看到了一个修电脑的笔记本维修厮,想我这种重启重装选手跟动不动焊主板的水平自然不在一个层次上,不过他处理的很多问题就属于那种复杂系统毫无头绪的场景,看他说说相声也挺有意思的。今年我还打算学习变魔术,买了套单车牌练了个艾尔姆支雷,发现自己手残,遂放弃。今年iOS系统增加了数字遗嘱,这倒让我感觉到了写遗嘱的年龄,但查了下银行账户,觉得也没啥能留下的,目前先留一句,以后每年看情况增减,各位看官都可见证:

生前流落四海,死后亦无囿于瓶罐箱盒之心,把我骨灰扬了。

2022年里有这么多的2,别犯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