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6 字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说的是曾经有个名为皮格马利翁的雕刻家爱上了自己雕的女神雕像,然后他就天天对着雕像说话,最后雕像就真的变成了女神。我最早知道这个故事是在一款名为《ever17》的游戏里,但多了也不好剧透,毕竟这游戏结局不全通等于全不通,其同系列《remember11》更过分,全通了也得从各种结局只言片语里推测故事设定。简单说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说的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可看做所有成功学的鼻祖。

现实世界是存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甚至可以说很多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对一些内心“雕像”的执念,最简单就是宗教信仰。我有不止一个信教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看到过天使,有的是在路灯上,有的在教堂里,有的是在医院里。他们告诉我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如果世界只有一个真实,那么他们体验到的那个神存在的世界就必然是唯一的。我对这种观点也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他们看到的都是幻觉,而且确实有人比其他人容易产生幻觉,特别是信教的人,他们是确认偏误的受害者;第二种则是我与他们共存于一个物质世界,但感知到世界是不一样的,但我不会因为感知不一样就做评判。

但其实这两种解释都有问题,第一种属于强行否定,用对科学的信仰替代宗教的信仰;第二种则是强行切割,用精神世界的天然隔阂来解释一切。我现在的观点倾向于认为世界确实只有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宗教给出的体验解释属于牵强附会,很有可能信仰基督教的看到的是带翅膀的天使而信仰飞面神教的看到的是漂浮的意大利面。我们的个人经历塑造了认知的语义,体验同样的东西,不同人感受无法描述。例如,我就完全体验不到各种酒型除了辣以外的区别,但有的人闻一下就知道香型。我确实可以通过学习将某种味道与某种香型挂钩,但问题是我并无分感受别人描述的体验。在感受这个层次上,人与人的差异会导致产生香味小分子虽然一致,但无法通感。换句话说,我会认为有些问题本身就不存在交流属性,给别人的答案是徒劳的,对方根本就遇不到这个问题。也就是我现在倾向于第二种解释但也知道这种解释与废话无疑。

不过,强行解释这件事始终是有毒的,雕像无论如何也变不成女神。现在很多人总喜欢对发生的事情做个判断并给出原因解释,很多时候证据是不充分的,这时候他们就为了让故事通顺强行解释甚至断章取义。普通人只喜欢是非判断,经常看到一些说得通的解释就去记住结论。这里面毒性最大的就是身份认同的切割,我始终不理解为什么人需要身份认同,在我看来身份认同相当于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或人设,贴上也许不容易,但后面你想甩开更不容易。

标签这玩意属于恒常属性,打比方我说自己是内向的,我就在行为处事上不自觉往这个方向靠,如果看到写着“大多数内向的人会认为XXX”时就真的会也去这么认为。但问题从我对自己的观察来看,我不总是内向,有时候我也挺喜欢跟人聊天且滔滔不绝,但有时候我确实只想自己躺着看天花板啥都不想。我不能也不应该因为别人说我是内向的我就要表现成内向,又不是玩角色扮演,而且就算是角色扮演游戏我也经常对剧本里给出的选择感到莫名其妙。很多人确实需要一个标签来谋生,但也没必要天天挂标签来表明立场。路过乞丐摊你可以认为都是骗子,但心情好时留下些零钱也没什么大不了。

人并不是一种可以用各种维度标签来全面描述的物种,虽然我们现在的机器学习技术就是某种程度去识别个体标签,但这不代表你没有异常的自由。现代社会就是喜欢把人标准化把所有事情量化比较,但这也是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总是有说不的自由的。拿现在比较火的卷积神经网络来说,做图像识别本质上就是预先设定或提取出一大堆过滤器矩阵,然后跟图像矩阵做乘法,如果过滤器跟图像匹配,那么必然得到的数值就高。在这里,不同过滤器就是不同维度描述,最后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对图像的一种组合识别。但图像是静止的人不是啊,算法认为你是个中年肥宅给你推送垃圾食品,但你不能顺其自然就从了算法。确实算法可能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但这个了解也就是标签尺度的,更深层算法也不知道。你总不能因为自己是处女座就一定要表现完美主义,这就成了皮格马利翁式自我实现,这就成了标签或信念的奴隶,丧失自由成为了某种体制的齿轮。

人是复杂的但也是自由的,所有体制或宗教都是某种程度上通过降低人的自由来降低复杂度提高自己的可持续性。确实过度的复杂性不利于管理,但从生态系统角度,某种程度上根本就不需要管理来维持可持续性,反而是多样性维持了可持续性。甚至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一种体制,我们有自发形成的社会性、道德伦理与法律,这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秩序性。秩序性带来安全感与稳定性,但这里面需要多少强制性管理介入是不好说的,信奉自由主义的人会拒斥一切体制化的强制管理,但这对业已形成的全球化共识体制并不兼容,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上完全就是拖油瓶。与之对应的则是信奉体制解决一切,但体制就是某种程度的思想,体制解决一切某种程度上就要明面上接受一些政治正确表述,持有异议的就会被体制打压,如果民众也信奉体制就很容易出现民粹主义与道德审判。现存的国家体制都是这两类思想杂糅的结果,本质也都是集体的选择,单纯滑向任一极端都会带来灾难。

但遗憾的是,现在为不同观点和稀泥的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皮格马利翁效应与自我实现的预言且很多做法已经看到了效果。前几天德国驻日本使馆发了条悼念广岛长崎原子弹死难者的推特,特别说了这一切源头是德国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然后就被日本网民给冲了。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是二战的受害者,跟德国不一样,甚至还让德国道歉。这就不得不说日本长久以来对自己跟战争的美化了,日本人天然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二战最后是败给了美国原子弹的恐怖压迫,不然他们当时是输出先进文明到全亚洲。他们的教育很成功塑造了自己的国家认知,弱化了二战中加害者的身份但强化了受害者身份,毕竟打仗的都是极端分子,原子弹可是炸了平民。这种没有反思只有夸奖的皮格马利翁式教育贻害无穷,跟意识形态也没关系,不仅日本,大陆、香港、美国几乎无处不在,值得警惕。

皮格马利翁最后见到了女神只是一个神话,甚至要是这事真发生了估计皮格马利翁得吓死过去。很多人特别喜欢这种励志故事,但励志这事参考别人经历意义本就有限,更不用说参考的是神话了。我们换个讲法,从前有个姑娘或小伙喜欢一个另一个小伙或姑娘,然后死缠烂打最后成功结婚了,之后这个姑娘或小伙又喜欢了另外一个小伙或姑娘,接着死缠烂打无限循环。这个故事前半段常见但后半段也不罕见,常见于各类PUA教程,现行伦理还没开放到无所谓地步。你自我实现没关系但别物化或简单量化别人,很多人的成功学观点都是先不把别人当人,然后也不把自己当人,最后共建和谐禽兽世界。还有很多人的成功学观点则是鄙视链的,人为划分阶层,媚上欺下,上车就焊上车门,一有机会就称王称霸作威作福,本质上就是个极端利己的独裁者。另外一些则教你如何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打压所有自己的欲望当个德川家康,迎合体制维护体制为达目标不择手段,本质上就是成为钱与权的奴隶。这些都是在教如何放弃思考不当人的,一个独立自由且尊重别人的人是不会去寻找或接纳这样的观点的。

其实,成功根本就没有学问,成功就是信教的人看到的天使与面条、自我强化的性格标签、日本的二战教育与皮格马利翁对雕像的PUA,你说好也行但别人总有无视与说不的权利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