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9 字

新冠疫苗

1月11日更新:今天看了这篇文章,发现辉瑞也是用了S蛋白,辉瑞与摩德纳也都对S蛋白做了修改来产生更多抗体,所以看起来似乎抗体对蛋白特异性不是那么强,也就可能对变异新冠病毒同样有效。另外也讨论了不同技术路线下ADE效应的风险,ADE就是说打了疫苗后感染变异病毒后症状会更严重,之前开发的冠状病毒疫苗是有这个问题的,不过如果疫苗的针对性越强,ADE风险可能越低,基于RBD的疫苗在这方面存在优势,可以读下这一篇博客来了解关于新冠的ADE问题,不过严格说现在并无法排除ADE效应的影响,所以这个风险是需要在接种前了解的。

今天接种了摩德纳( Moderna ) 疫苗第一针,在未来可能很多人都要面对是否接种疫苗的决策,这里分享下我决策的思路。

首先是原理。当前美国接种辉瑞还是摩德纳是没得选的,碰啥打啥,但这两种疫苗原理上差不多,都是 mRNA 疫苗,而国内目前接种的普遍是灭活病毒疫苗,原理上确实有差异但效果差不多。新冠病毒是需要ACE2受体来完成感染过程的,ACE2受体蛋白分布在上皮细胞表面,鼻黏膜与口腔黏膜都属于上皮细胞,而我们的皮肤表面因为有角质层ACE2没暴露给环境中新冠病毒,所以防疫戴口罩基本就够了,勤洗手也是因为手有时会不自觉碰到上皮细胞而形成感染。具体来说,新冠疫苗识别ACE2蛋白靠的是 Spike 蛋白或者S蛋白,再具体说,就是S蛋白的 受体结合区域(RBD)。而mRNA疫苗的思路就是把编码S蛋白那段的 mRNA 合成出来注射到体内,这样依赖体内核糖体就可以合成出S蛋白形成抗原诱导体内形成抗体,注意这里只用了S蛋白那一段,不是完整的冠状病毒,所以不会导致疾病,而辉瑞的疫苗甚至只用了 RBD 那一小段。国内的国药疫苗则是用了灭活病毒疫苗技术,抗原更多更全面,剂量上需要比较高,目前使用 Vero 细胞来大量生产。其他的策略包括DNA质粒、用病毒作载体、用细菌做载体等,但条条大路通罗马,都是我个人可信赖的。

其次是授权。mRNA 疫苗目前没有批准上市先例,现在用的辉瑞与摩德纳疫苗打之前都会告诉你这是FDA没正式批准的,只是批准了紧急使用授权(EUA),属于危机时期的授权。一般而言疫苗的效果是要经过几个流行季的验证,但因为美国拉胯的防疫,这第一个流行季实际上到现在都还没完,测试人群其实比很多正式批准的疫苗还要多,所以我个人是不担心的。从效果上看,由于伦理问题,你不能给受试暴露病毒,通常三期临床是要等对照组感染到一定数量才能完的。同样由于美国拉胯的防疫,这个也很快达到了,所以看上去这疫苗研发特别快,其实也是合理的,这也是中国疫苗后来跑到拉美做三期的原因,如果本土找不到病例疫苗也没法验证效果。而且,就摩德纳疫苗而言,1月11日中国分享基因序列后他们一共用了25天就生产出疫苗了,去年三月就开始临床试验了,辉瑞也差不多是那个时间开始的临床,估计他们那时候也没想到能这么快上市。现在处在临床阶段的疫苗基本都是去年三四月份就搞定工艺了,但显然制约上市的不仅仅是工艺问题。

然后是保存问题。mRNA疫苗需要低温保存,主要是因为本身不够稳定。此外这种外来户没等进入细胞接触到核糖体就会被体内免疫系统给清理了,所以也需要一些方法骗过免疫系统把mRNA给送到细胞里表达,摩德纳用了纳米颗粒脂质体这种载药的技术来包裹mRNA,辉瑞那边没给出技术细节,但从温度要求上看两者技术应该有区别的。也是因为这个保存问题,目前其实浪费了很多疫苗,很多预约的人到时间没去而很多打疫苗的地方没有低温保存装置,所以很多当天没打完的疫苗都被扔了。

之后是变异问题。的确,英国这次发现的变异病毒变异位点就在S蛋白的RBD,不过说到底也就是改了一个氨基酸,但提高了病毒生存概率。目前谁都不确定知道现有的疫苗是不是还能对变异病毒产生免疫效果,这个需要时间验证,特别是英国那边的数据。不过,我得替英国说句公道话,这变异病毒在英国发现很可能是因为英国测序追踪工作做得好,从去年三月就立项拨款来做基因组追踪。同期美国对变异根本就不测或只测很小一部分样品的全基因组,而懂王还一个劲说美国病人多是因为测得多,但其实还是没测够测全,这种反人类物种下台活该,也因为缺乏数据,其实不好说这个英国变异病毒实际来源在哪里,但真要查下去估计又是个蒙羞事件。WHO 很早就说不能用流行起源地来命名病毒,很大原因在于这是要在事实层面闹笑话的,当然出于政治目的就另当别论了。

最后是科学问题。作为吃科研这碗饭的,让我从科学角度去接受疫苗我是存疑的,主要还是数据不够最理想。但从个人决策角度,打疫苗是我当前的最佳决策,一方面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间接保护其他人。很多人目前存疑是因为对副作用搞不清楚,或者就是一些逆转录整合到人基因组这类偏科幻阴谋论,我不能完全排除这些可能性,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人的基因组里本来也有大量的病毒序列,他们大都处于非编码区,跟着我们生存而完全不表达,这是病毒进化上最理想状态,要是把宿主搞死,他们自己的传承也够呛。从回答科学问题角度,对新技术的确是要谨慎的。但从我目前的处境而言,在一个800多万人口的高密度城市,感染人数40万,距离群体免疫也好节点免疫也好都有距离,而美国打疫苗到现在严重的过敏不超过10例,而且过敏的原因还是溶剂过敏,再具体说,可能是聚乙二醇,这玩意对于我做代谢组学的太熟悉了,经常从人的样品中检出,所以过敏应该是低概率事件。只要你经常打流感疫苗,那么极大概率你不会过敏。但是,在这样一个城市患新冠的概率是高于过敏概率的,且新冠的后遗症现在也没搞清楚。两害相权取其轻,打疫苗即使可能因为新冠变异而失效,但也比现在过得提心吊胆要强,这里没有科学,是心理上的作用。

不过我也就是打了第一针,需要两针打完才会有效,但起码现在能看到我个人新冠隔离防疫叙事完结的曙光了。然而,这个大流行离谢幕还远着呢,目前医院系统其实对疫苗接受度有限,我之所以能现在就打上很大原因是我排队比较早而政府对医院的接种率有考核,如果达不到一定标准要罚款,这也是他们很快就通知我这种非一线的实验室人员打疫苗的深层原因。同时,美国的疫苗分发其实很混乱,不同医院系统都是自行决定,标准乱七八糟,加上保存问题与插队问题,其实在医疗系统内部产生的混乱不亚于去年刚实行居家令的样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两针接种目前只能靠小纸片来记录而无法实现电子化,原因在于医疗系统信息格式互相不兼容,这种历史遗留问题早晚需要解决。

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打疫苗依赖个人防护措施确实是零风险,但前提是周围最终会形成群体免疫或严格隔离,据我观察美国短期不大可能实现,而且物传人目前美国还顾不上关注,后面肯定漏的跟筛子差不多。而严格防疫追踪的中国也会面临物传人的长期潜在风险,如果还打算跟西方做生意交换物资,那么长期看中国最终也要大范围接种疫苗,这是典型的木桶效应,而且隔三差五封掉社区或城市也不是个长久的方法,民众需要对新冠病毒有长期共存意识与心理准备,这点西方国家民众则因为没控制住疫情反而是已经习惯了,这可能是新冠版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