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4 字

博物馆

刚开始旅游是具有打卡式仪式感的,带点对别人炫耀的小心思,好像必须去一些地方拍些照片留个念想。现在旅游更多是照顾自己感受了,所剩无几的仪式感也是完成自己的某种想法,到这个时候就没有太多不看亏了的想法了,毕竟大多数时候看了看不懂也是亏。有些风景要在最好的年纪以最好的心态去看才有那独一份的体会,错过了也就是错过了,没有可遗憾的,太多人执着于拿不起到拿得起的个人成长路线,却一直因为纠结他人的评价而放不下,殊不知体会这东西是最没必要人人一样的,给自己留点不用分享的空间也是正常。

出行要是看自然景观还是很累的,人文景观没有积淀也就是走马观花,从满足好奇心角度博物馆算是最方便的了。细想下来也去过几十家博物馆了,每到一个新的城市,工作之余自然就是游玩下当地景观,最近的自然就是博物馆。我这种“独夫”式游客比较排斥团体活动,自己懒的当领导操心又对别人瞎指挥与乱规划严重不满,索性独来独往的,因此基本不会去报团,又因为懒所以对博物馆特别有兴趣。博物馆通常有较为系统的主题展,比较大的博物馆则兼容并包啥都有值得一去再去,在北京时除了带朋友去故宫博物院就是去国博了,前后也得有近十次了,另外各省的省级博物馆都值得一游,其余的就不用看了,类似观复这样的太少。加拿大多伦多的皇家博物馆、安省美术馆也重访过,东西很全就是比较凌乱。渥太华的国家美术馆各种艺术流派也非常齐全。蒙特利尔的蒙特利尔美术馆是目前我认为最系统的展馆,了解西方美术各种风格看这一个馆就够了。亚特兰大的高等艺术博物馆也很不错,不愧为美国南方首都。波士顿的波士顿美术馆也很大,不过理工科应该去的是MIT的博物馆,那边更有意思。纽约大都会我去了十次还是每次都有新发现,自然历史博物馆去了两次但学到的东西最多,现代艺术博物馆跟惠特尼美术馆的特展都很不错,不过我最喜欢的是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展品最精致的则是弗里克收藏馆,跟建筑融合最好的是纽约市博物馆与大都会修道院博物馆。而出了曼哈顿最近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布鲁克林博物馆,要是没有大都会看这个也非常好。

从经济上说国内就老老实实买票吧,其实按国际价格也算不上贵,不知道人大门口现在还有没有办假学生证的,但咱就凭这张老脸就跟学生绝缘了。国外博物馆跟国内比肯定是贵的,但如果是本地居民是可以通过当地图书馆拿到免费的票的,纽约则是NYCID一卡通。不过我利用最多的则是开放日,这些博物馆每周或每个月都有一天的晚上是可以免费或自付费参观的,自付费我一律5美元。另外就是很多票是不包括特展的,一般大博物馆都有常设展与特展,常设展你什么时候来都能看到,特展则是在某个时间内巡展,会额外收费但我觉得挺值的,如果时间富裕就一定会看特展,很多特展按主题收集的藏品来自多个博物馆,可以很系统了解某一个主题。我感觉最坑的一次就是在加拿大看过的一个特展后来又到纽约大都会展出而大都会特展并不额外收费。有些博物馆本身就是主题,例如多伦多的巴别鞋博物馆还有美国的一些航母博物馆(本身就是退役航母)及类似摩根图书馆、可口可乐博物馆还有铸币博物馆啥的。有些博物馆则基本没有常设展,主要靠特展,这种就得查好了再去,常去常新,例如纽约当代博物馆,其实惠特尼的特展也占大部分。还有些地方名字不像博物馆但也有展出,例如日本协会瑞士协会啥的,是对应国家为宣传本国文化设立在海外的场馆,通常有其他职能。

说到底你要是当地居民,玩图书馆的心态跟游客区别还是很大的。当你知道可以反复来时间上心态上就更方便欣赏,而旅游则不得不考虑时间成本,总想看最值得看的,其实能进博物馆都值得看,因为值不值其实应该你说了算而不是旅游指南说了算,但办会员通常是不太值的。你来了,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这都是你的东西,不需要分享与指导别人,所有人天生都有感受美的能力,去迎合别人或所谓专家的口味非常可笑,美丑与真假对错是两回事,真纠结真假你应该来做科研,纠结对错去搞伦理,去博物馆就是开拓眼界放松身心的,要是累个半死身心俱疲真没必要。当你走过某个展品突然被展品本身吸引时是逛图书馆的最高光时刻,这无关这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与技术背景,就是单纯感受美好。

诚然我不懂艺术,但看得多确实有点帮助,不过也就是停留在离线维基百科水平,时间一长还忘了。刚开始还会做大量功课去预习哪些必须看,后来发现自己确实没这个技能树分支,加上各种繁杂的术语超过了我这单线程的脑内存容量,就算记住也是死记硬背,更不用说我这记忆力连做题家都做不了。不过,个人知识体系还是能被博物馆开拓下的,你会发现很多很小众的兴趣爱好,此时也许你就会对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感兴趣了,我记得在耶路撒冷的伊斯兰博物馆里有一支怀表就有个被盗的故事,《蒙娜丽莎的微笑》其实也是因为其本身的故事而出圈。对于我这种艺术门外外外汗,感受灵光乍现的美毕竟少数,听听故事也挺好,这时你就需要租借语音导览了,现在似乎都二维码化了,预备好流量去吧,很多毫无美感的展品背后也许有一段特殊的历史需要被铭记。

如果具体分类,美术馆其实跟博物馆还不一样,前者确实需要你对艺术流派有些基本认识才好看展,完全零背景例如我这样的也只有看了很多展品后才形成一点点区别能力,不过区别分析不是欣赏美术品的目的,感受美是关键,这对我来说属于稀缺体验,但要说掉入艺术评论那个圈就没必要了,理工背景的会被里面毫无来由的描述与判断折磨的很难受。博物馆特别是自然历史博物馆其实更有益于开拓眼界,其策展逻辑可以填补很多书本知识空白,用实际感受让你真实看到一些发生的事。而偏技术的设计类博物馆或特展则是我最喜欢的类型,我最早接触基因魔剪的操作流程就是在库珀·休伊特史密森尼设计博物馆,也许网上能查到更好的材料,但实际看到具体的东西感受还是不一样的。虽然现在很多展品已经在线可以看了,但色差其实大到了我这种对颜色不敏感人都能察觉的地步了,同样是红色,你看到的跟扫描件差距受限于显示屏色域是有区别的,对某些光泽的展示实体去看是有明显更多层次的感受的。

对于类似我这样的打小没有被艺术氛围熏过的品种,博物馆里学知识开拓眼界可能是首要目的,感受美丑可遇不可求,但要是执着于某几件展品就属于方向跟目的对不上了。博物馆是图书馆的下一阶段,得有知识积淀才会欣赏,上来就欣赏太空洞了。我其实就是想劝那些想把孩子扔博物馆感受熏陶的家长别做无用功,先扔图书馆补上知识短板再来不迟,否则单纯走马观花是感受不到任何美的。8090这一代人知识短板先天不足或功利性太强,出去玩的实际功效更多就是贡献当地旅游GDP搞搞打卡式炫耀,下一代没必要给太多社交生存压力。他们自己觉得好自己去探索就够了,家长需要准备的是孩子的试错成本而不是弥补自己缺憾的指导式规划,又不是生产工业品,刷指标给孩子加压来缓解自己社交焦虑的事少干。下一代有下一代他们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作为前浪不要拿自己这一代的评价方式强加给下一代,往狠了说算时代遗毒。

作为经历很多从无到有的一代,很多人去博物馆都要去找下类似如何优雅逛博物馆的信息,这很正常,后来者通常是缺乏自信的。但观展这事确实也没啥需要注意的,尊重他人的观展需求就可以了,例如不要长时间在最佳位置上不走,手机静音还有拍照别开闪光灯啥的。当然,也确实有博物馆是不允许拍照的,听工作人员的劝就可以了,多说谢谢没有错。如果你时间有限,那么建议在信息处拿个楼层图直接去看感兴趣的展厅或简单规划下路线少走冤枉路,另外别穿高跟鞋逛博物馆,一个博物馆走上万步是特别正常的,得关怀下脚。去前要查下售票信息,能自助就别排队,或者你就选特别早或特别晚的时间段避开人流,最差就是没吃早饭进去,快吃晚饭出来,又累又饿。如果有的话手机提前下载好博物馆应用跟讲解,讲解器目前被取代的趋势很明显,但如果能赶上或拼单个讲解员的讲解绝对比自己看要好,除非你来过很多次了。多数博物馆禁止食物但有饮水处与餐厅,不过餐厅价格一般都是山贼订的,生怕不知道是打劫,但要是跟人约会在博物馆里的餐厅倒也算是有点文艺青年的小心思,小一点的咖啡屋可以买到快餐果腹。多媒体互动项目与小放映室会循环播放一些作品,特别适合走累了进去休息。另外就是能存包就存包,背个大包穿着厚外套在室内体验太差,但别丢了寄存凭证,我就丢过,需要告诉管理员里面有啥来确认身份。

当你看展多了就会产生策展的疑问,究竟如何摆放展品其实挺有意思的,博物馆的特展展区通常是个大开间,布展需要想办法有效利用或分割空间讲好主题的故事。单独地展室通常有自己的小主题或叙事逻辑,而好的展览可以用另外的叙事把展室串接起来,这时观众的体验是最好的。传统展室就墙上挂作品,现在很多展室为了高效利用空间会在中间放多媒体或实物展品来提高信息密度,也有专门留空来提高观展体验的设计,有的展则疏密有致。好的展会让你感觉一环接一环毫无尿点,空间光影多媒体用的恰到好处,这种体会可以在特展中找到而常设展更看重体系完整性,叙事或者体验上不如特展的发挥空间大。如果你对展的东西没兴趣也可以关注下布局,从策展角度思考也是逛博物馆的一种独有体会。

最后说下纪念品,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可以买到很多创意产品当作礼物,也有展览相关的书籍或仿制品,冰箱贴钥匙链是最常见的,艺术品扑克、拼图与丝巾则更适合当作伴手礼。不过,你也能想到很多东西别处也有卖的,毕竟国内旅游景区的商店都长差不多,国外的货源也大都是国内,所以溢价特别高的东西就不要去交税了,但你要是花钱图个乐那也没错,但特别不建议买书,太沉。博物馆冠名的产品可以考虑但仅限于小物件,你要是在博物馆买首饰那就有点魔幻了,光是会员八折你就能猜出溢价有多高。特别说下的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商店,有一家都开到下城那边了但依然顾客盈门,很重要的在于其大都售卖创意产品,这种文创小店傍个知名博物馆可以说是种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就是不知道其斜对面亚马逊那家体验店会不会终结掉这种模式。

2020年对每个经历过的人都算得上转折年,今年是大都会150周年,但很遗憾有半年都在关门,我本来买了一套150周年100件展品的明信片打算留念,但后来一想明信片最好的留念不就是盖上一个2020的戳寄出去吗?我这个博客稀稀拉拉搞了这些年也不知道能不能留下100个读者,索性就搞个寄明信片的年末活动算了。你可以写自己的地址,也可以写你朋友的地址,寄件人默认是我,也可以是任何人,请留下想说的话或者我就自己发挥,12月20号截止。我争取年前寄出,这100张明信片可算是个信物,他日相见也算是共同回忆(我大概率会忘掉)。初步分配是50张国际50张美国境内,因为在美华人这一年过的可以说格外难,先到先得,寄完了事,纪念下这个专治不服的2020。

登记请填下表:

https://forms.gle/qfajiKLybwVdFa748

IMG_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