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的普及在埋葬了大量传统行业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行业,很多原来形不成规模的爱好都逐渐发展成了有资本关注的行业。越来越多的亚文化群体给现代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消遣维度,维度高了自然就出现了维度诅咒:单人是无法感知到所有爱好全景的,那么有没有方法去估计现代社会对于特定爱好形成一个职业的概率呢?
假如我问你,一个成熟行业年产值多少?百亿?千亿?万亿?十万亿?很简单,今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一万美元,也就是一年全国创造价值总和大概14万亿美元。全国有约8亿就业人口,另外有6亿或老或小目前没法创造价值,千万别以为14亿都是领工资的,学龄前跟上学的、家庭主妇/夫还有吃退休金的老年人事实上还是靠家庭与政府补贴养的,GDP算不进去,就算美国也有大约超过一半的人口是不领工资不就业的,毕竟美国年龄结构比中国更老龄化一些(这个数据懂王当年竞选就用过,坑普通人算不清楚就业人口与总人口的差异,失业率只算满足就业条件人口与实际就业人口)。
另外人均GDP一万美金跟人均收入一万美金也是两个概念,企业的支出成本比你拿到手的要多很多,要考虑物料、磨损、税费啥的,另外你自己收入还要交税,虽然这个比例不太固定,但一般认为大概五到六成是人均收入,美国2019人均GDP6.26万美元而人均收入则成了3.6万,中国人均年收入也就大概5000美元,但你也注意到了,这个人均的基数是总人口而不是就业人口,把儿童老人也给算进去了。因为就业人口恰好也是总人口的五六成,所以人均GDP其实歪打正着跟就业人均工资其实差不多。互联网上活跃的人大概就是有工资没成家的学生跟职场新人(老狗哪有空上网吐槽),对养家糊口缺少感知,支持一国经济的中青壮年其实在现代社会中起着创造经济价值且补贴其他年龄段的作用,不然这个国家游戏玩不下去。
在接近八亿就业人口中,其中四成是农业人口,中国的城市化其实也就搞了五六成,城乡收入差距大概三比一,因为这个收入差距,以后农业人口还得萎缩。中国就业人口从事的行业超过百万人规模的大概有三四百个,差不多对应上了所谓三百六十行,大头在制造业、建筑与教育。按产业划分农业解决了其中大概两亿,制造业也是大概两亿,三产解决了剩下的不到四亿人,中国制造其实是约两亿就业人口在支撑的,且这个数也在萎缩,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大概一千多万,这些数如果有概念了后面的推算就比较简单。
说完人口我们在看下一些关于城市的数据,全国有两三百个地级市,县级单位有接近三千个,城市实体(不论县级还是地级)除了一线新一线外,人口基本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对于地方经济,如果某一个行业解决了过万的就业岗位,其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就大概率超过百分之五,显著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例如任一地方政府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就业人数都可看作一个大行业。地方上单一企业就业人数如果过万,年产值基本都是大概不低于十亿人民币的规模,按中国的企业税,地方政府拿上亿不成问题,多的时候能解决地方公务员四五成的工资,所以腾讯就可以做到南山必胜客。说这些是想说明对于地方政府,几千上万的就业看起来少,实际特别诱人,在美国经常看到地方议会为了几千就业岗位吵得昏天黑地,实际原因就是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利益相关。
此外我们看一下行业规模,年产值过万亿美元的细分行业是不存在的,因为全中国一年就14万亿美元的总盘子去让几百个行业大类去分,但确实有行业产业能过万亿人民币,说白了就是医药、地产与金融,但这些行业都有从业门槛,要么是资质、要么是资金、要么是专业术语体系,一般人不好进去他们从业的也就能享受超过平均数的收入,不过从业人数规模也都是百万级的了。如果进一步细分就比较有意思了:
对于一个千亿规模市场,按照行业平均薪酬其从业规模大概在百万,如果其服务目标用户是几亿,那么那么每年要从用户手里拿几百块钱才玩的下去,教育、医疗、通信、水电、公路、铁路、家电公司、母婴基本就是这类行业。通常千亿规模市场的用户都是上亿的,几千万都不太可能,这意味着一年收几千万用户上千块钱,就我国居民消费能力而言,也就餐饮行业能勉强达到用户规模与开支。几百万用户就更不可能了,用户一年掏上万块钱意味着居民年收入三成,不过房地产有可能达到这个规模。只要你了解你自己的开支,差不多就能估计这类温饱行业规模。因为关系国计民生,这些行业国有化程度比较高,资本回报率低但稳定。一个城市里几乎所有人都会成为用户。
对于一个几百亿规模市场,按照行业平均薪酬其从业规模大概在几十万,这个规模就能解决些温饱外的需求了,几千万用户年消费几百或上亿用户年消费几十的行业非常多样了,服装、高端家电、图书、电影等比较小康的行业是在这个量级的,这个量级市场上因为用户群可以进一步缩小到百万,单人支出过千其实也可以支撑很多广义上的兴趣了,例如手游、直播、旅游、健身等基数不那么低的中高开支爱好,这个量级的市场特别受资本关注,但眼下基本伴随移动互联网普及而饱和,会有新增长点,但整体规模应该是稳定了。一个城市里大概十分之一的人会成为用户。
几十亿规模的行业就是我说的小众爱好行业,单一行业从业人数不过几万人,用户在几百万到上千万的规模,年开支很少低于几百的,大都超过千元。前些年比较红的球鞋、邮币还有海淘基本就是这类规模市场的代表。从人群基数看,单一城市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是这个市场的目标客户,也就是几万人,这个用户群在前互联网时代基本形不成气候,现在有了网络同一地方的小众爱好者可以在网上形成团体交流并产生持续购买力,这种规模的市场网络上是有可能找到个日活过几千的相关论坛。应该说这个规模行业特别容易受到控制、形成垄断或意见领袖,因此盈利空间会很大。用户基数越少,年开支约高,闷声发财的概率就越大。目前资本开始关注这个量级市场,虽然总盘子不算大,但回报率可以做到很不错。
到了几亿规模的行业基本就是诈骗重灾区了。因为全国目标用户在几万或十几万人,单人年消费就一定要高,几千上万比较常见。也有正规的行业,不过肯定非常小众了,例如汉服、地方土特产啥的。单一城市只有千分之一甚至更少的人是这个市场的目标客户,也就是几百上千人,这类行业就不需要市场调研了,直接针对客户坑就完了。资本是不可能投几亿规模的市场的,你投个几千万就算市场全拿下来了也就是十倍回报率,配合较高风险几乎就是有去无回。这种规模市场从业人数全国也就几万人,要么集中到一两家企业,要么就是各地游击战。
行业规模的下限就是几亿,再往下资本肯定不会介入,诈骗犯都嫌弃目标客户少且客单价低,毕竟不论哪个职业,你要一年开不出一万美金以上的工资,根本就不会有人去冒这个风险,搬砖也比这个香。不过作为小众爱好,几千万的行业规模也还是有的,撑不起全职可以是业余兼职做,有的则会抬高客单价来定向找高净值人群。我估计这些是说明一些自媒体拍脑袋渲染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现象有些确实存在,但有些从行业规模估计上就不成立或无法可持续发展,后者更重要,所以当都市传说看看就够了,不要把世界想的太恐怖。
总的来说,对于爱好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要达到人均GDP,客户群在全国尺度上要配合年人均消费额来估计行业规模,然后根据行业规模也可以估计其垄断程度与发展阶段。前面的估计换成美元,基本就是全世界的市场规模,虽然差个几倍有可能但应该不会出现数量级差异。一个爱好想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光有兴趣是不够的,得让这个时代的工业化水平与人口规模配合你。就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工业化国家而言,千分之一的人的爱好就可以形成过万的用户群,年消费过千,就会出现千万市场。就从业人员角度,全国总人数不过万,一般一个县级单位才有一两个人从业,那么就没有行业标准,有闷声发财机会,但更多兼职。爱好数低于千人规模,用爱发电,形不成行业,淘汰或非遗保护。而社交平台小众垂直领域的意见领袖真实粉丝不会低于千人,至少万人才可能支持用爱发电,才有一定广告价值。下面出一些思考题,可以自己想着玩,考虑下不同规模下可能出现的机会与存在的问题:
-
树莓派(十万用户,百元消费,千万市场)
-
黑产(十亿)
-
手办(百亿)
-
算命(百亿)
-
ACG(千亿)
-
葱姜蒜等调味料(几亿市场)
-
开源社区(用户过万)
很多时候只要你开始认真计算与量化,就会发现很多之前忽略的事实,多思考有助于发现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