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借由一次R包安装失败,我又重新收集了下关于编译的概念与知识,为了让下一次失忆的我不至于再折腾半天,就归纳到这里。
C语言源码编译运行过程是这样的:先预处理源码,调入模块,然后转换成汇编语言文件,汇编语言文件可以被汇编器转为机器码,然后通过连接器合并为可执行文件,最后加载到内存里运行。因为C语言是多数操作系统的基础,所以多数操作系统也自带对应的C编译器。更重要的是,C语言的库很丰富,也就是工具函数比较多,换别的就得自己写。这是很有意思的路径依赖案例,事实上任何语言都应该可以拿来写操作系统,不过C是在开发Unix时候设计出来的,现在流行的开发级操作系统都是unix/类unix操作系统,加上C在内存管理与CPU交互上的先天优势,历史机遇下成为了主流。
C的核心地位还体现在很多高级语言的编译器是构建在C之上的,或者是C++之上,多数高级语言都通过限制自由度(例如不让操作内存、功能模块化等)来实现上手容易与较高的开发效率,但只要关注程序性能,肯定回去学C或C++的。GNU的GCC编译器是一个相对通用的编译器合集,可以用来编译包括C在内的多种语言。然而,GCC也是有历史包袱的,所有有人就另起炉灶单独针对C或C++重写了效率更高的编译器及其后台,这就是苹果的LLVM项目与clang编译器。但要注意的是LLVM支持的语言不如GCC多,所以如果你还要用到fortain或java编译器,那就还是老老实实用GCC吧,或者cmake的时候分别指定编译器,只要你不嫌麻烦。一般而言,效率与性能往往不能兼得。
高级语言的编译过程跟相对底层的C或C++是不一样的,Java就是自己定义了一套运行环境JVM,编译出的文件也是JVM可读的,这就提高了Java的可移植性,降低了跨平台开发的难度,当然你得保证这些平台上可以运行JVM。其实很多高级语言是解释型的,REPL里可直接运行代码,但同样会有人为高级语言写编译器来提高运行性能,这个是按需求来。我个人感觉是用REPL的人一般是应用层的,关心有没有满足自己需求的函数;用编译语言的人一般是开发层的,关心软件工程及性能。然而,高级语言里如果打算提高运行效率,也会提供C或C++的接口让程序员可以通过外力来提高自由度。过度的功能封装实际也限制了高级语言的应用场景。
说到效率,自然少不了并行计算,openmp就是一种并行化方案,可以支撑C与C++。很多R包会通过使用 openmp 来底层加速算法,但这样的包一般都需要单独编译。目前GCC与Clang在编译器层其实都实现了对 openmp 的支持,编译时加上 -fopenmp
就可以。不过 mac os 自带的编译器是没有这个功能的,所以你需要 homebrew 来自己安装这些支持 openmp 的编译器然后在 .R/Makevars
里把默认编译器换成新的就可以了。
例如你装了llvm/Clang,可以写上:
CC=/usr/local/opt/llvm/bin/clang
CXX=/usr/local/opt/llvm/bin/clang++
CXX11=/usr/local/opt/llvm/bin/clang++
或者GCC版(注意版本要对应):
CC=/usr/local/bin/gcc-8
CXX=/usr/local/bin/gcc-8
CXX11=/usr/local/bin/gcc-8
或者更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用并行计算,直接在.R/Makevars
里参数留空强制跳过对openmp的编译要求:
SHLIB_OPENMP_CFLAGS=
SHLIB_OPENMP_CXXFLAGS=
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在开发上,如果你编写R包涉及了相关并行计算功能,需要在src
目录下创建Makevars文件来帮助用户提前配置编译参数,不过这方面我就没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