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4 字

r/K选择理论

偶然事件下重看了r/K选择理论,十年前学的时候完全没感觉,现在重看感觉非常有意思。rK选择理论很简单,就是说物种面临生存压力时有两种策略,一种是繁殖优先冲数量的r策略,另一种是质量优先提高生存率的K策略。这个理论后来被生活史理论进一步丰富,不过两种策略的描述还是得到认可的。多数物种会使用介于r策略与K策略之间的生存策略,对环境条件敏感的一般偏向r策略,一旦环境适合就发了疯的繁殖后代。而对环境不那么敏感的物种则偏向K策略,亲本投资特别重,后代特别少而精。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是哪一种?很明显人类物种层面是K策略,但rK选择不仅仅是物种层面的,在性别层面也存在。雄性的精子属于r策略但雌性的卵子属于K策略,这样雄性对于雌性的选择比反方向要弱很多,这个策略会对行为产生影响。那么人类在物种层面究竟是不是K策略。往前推个几万年肯定是,人口一直是被生产力严格限制,但绿色革命后人口出现了大爆炸,一个基本问题是,这个大爆炸从出现到现在满打满算不到100年,自然选择似乎没起作用,这一段事实上更像是r策略。事实上,如果你按r策略算一下,会发现r策略都没有这么高的人口增长率。但是地球就那么大,一般认为地球可承载人口在100亿到150亿之间,我们有希望在这个世纪看到顶,那么这里面本能中的K策略是不是起了作用?或者说,撇开地球可承载人口不谈,作为一个物种自身会不会就因为进化所造成的生存策略偏好而存在一个种群数量天花板?而这个天花板可能就是人类的进化副产品——文明?

眼前发生的很多事都像是K策略的幽灵。《经济学人》的一篇报道发现,相比50年前,发达国家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几乎翻倍,教育程度越高时间越长,母亲比父亲时间长但父亲的亲子时间也翻了3.5倍(基数低)。如果我们把社会经济地位看作生存压力的指示,那么生活无忧的人事实上倾向于K策略。反观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都经历了人口大爆发,当然时间上有先后,例如眼下非洲的尼日利亚的人口结构跟20年前的中国几乎一模一样。收入程度相对高的城市里生育率低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大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药。而另一个事实则是2000年后虽然世界人口在涨,但农村人口已经基本不涨了,城市化相当于全球尺度的计划生育。显然,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这种发展中国家的死循环已经被城市化破解了,少生与不生成了新生存策略。

造成人口增长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这么几个:技术进步导致的绿色革命、医学进步所带来的平均寿命延长(抗生素与疫苗)、城市化所带来的集中清洁供水供暖、污水处理及经济聚集效应扩大了人类栖息地。可以看到,这都是普惠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结果,普惠技术的进步自然提高了生存空间而造成r策略的流行。那么我们再看下高收入人群K策略的成因:个体追求个人享受而造成的生育意愿下降、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事业追求、高房价下对后代优质生活的担忧。事实上,《纽约时报》就曾撰文指出,现代化教育对子女与家长都是一种煎熬,可看作军备竞赛,很多教育内容实质上是被很多人宣传出的现实扭曲力场强加给父母与子女的,什么出国游学、非洲支教还有领导力训练都是装点简历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但是鄙视链下的家长们就是乐此不疲并事实上形成了筛选机制绑定阶层认知来强化这些东西。这其实已经超了K策略的要求了,更像是性选择下光鲜亮丽的孔雀大尾巴,当生存压力不大时,总得有其他压力来制造内部差异。物种间出现压倒性优势时,优势物种内部就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分化,资源从来就没公平分配过,这一点人类创造出的文明其实就是最大的推手。反倒是r策略的物种没那么多考虑,生就是了,也不需要文明或社群结构作为副产品。教育会促进经济发展现在看是没问题的,然而人口萎缩下的精英教育不一定促进经济发展,更可能固化社会阶层。

文明可以让个体脱离物种的生存要求来实现其他诉求或者说高质量的生活,而这个趋势会强化K策略对后代的抚育产生影响,整体后果就是种群数量被内部社会结构限制住了。少而精似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然而少而精是可持续的吗?我对经济学了解有限,但从整体需求角度可以进行另一番解读。每个人的价值需求一体两面,一份是面向他人的而另一份是面向自己的,面向他人的是共同认可价值需求,面向自己的价值由自我评价。一台游戏机对于所有人而言价值可能是300美元,但对于不喜欢玩游戏的人而言是个人价值是0,对于喜欢玩游戏的人而言超过300美元。也就是说只有一件商品对具体个人来说产生的价值大于面向其他所有人的价格后,这个人才会付费,这个需求才会被响应。也就是说,下面这个不等式成立才会有经济行为:

$面向个人价值 > 市售价格$

长期以来的经济系统里商品市售价格普遍低于面向个体的价值,都是被生存压力限制的,例如大米、衣服、住房等,所以当个体经济实力到位后就会产生购买。但经济增长后,商品种类开始增多,个人需求开始出现差异。例如有些人追求高音质就会买很玄学的音响设备,但对那个人而言,音响设备产生的个人价值还是高于市售价格,他肯定会去买买买。要知道,这样的需求是可以无限制产生的,被响应的需求就会促进经济总量。但同时注意到有些人的所谓生活必需品其实对另外一些人而言个人价值低于市售价格,除非因为某些事件提升了个人价值或市售价格降低了,否则这些人不会去购买。普惠技术是作用在降低市售价格这一端的,而K策略则是作用在提高面向个人价值这一端的。

过去一百年世界经济总量都在增长,如果只考虑普惠技术的话,这个增长实际上是为了迎合人口增长而出现的总需求增长。有人就有消费指的更多是普惠消费品而不是个性化消费品。未来的经济增长在没有普惠技术去降低价格让更多人买上更多商品的前提下,更丰富的商品面对不再增长的人口只能去提高面向个人价值,也就是筛选定位到目标人群然后洗脑让他们掏钱。这条路其实现在来看都是挺成功的,但如果抽离出人口基数增长来看,少而精的人口可以支撑多而杂人口条件下产生的经济系统吗?这样的文明可持续吗?

我们现在有70亿的人口总量,扩展地盘时促成了一轮物种灭绝与环境污染,但这个庞大种群内部也会出现不同经济生态位。然而种群维持是需要物质能量输入输出的,如果一个国家人口总量开始下滑,对应的物质能量输入需求会降低,而现在没有降低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人口下滑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其个人需求更丰富,更偏向少而精。假如下滑的是发展中国家,那这个地方的经济几乎一定会崩溃,举个例子,一个镇1000人可以养活5家餐馆与2个旅馆,而下降到100人时开餐馆与旅馆就都成赔本买卖了,而得不到生活便利的人会加速逃离这个镇或降低自己需求价值并减少消费,后者从根上缩减了总经济体量,而前者则迎合了全球城市化浪潮,经济总量不变但人群内部分化会更严重。对这种局部衰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最后一定是保大城市来维系经济的高需求而不是强行维护乡村,那边的经济不具备多样性,也很难持续下去。小国寡民注定是理想国,除非我们能开发出对应的经济体制或者快速实现自给自足。如果是自给自足,起码技术上要做到不靠天吃饭,现在还不行,而且技术发展正在往个性化与个人体验改善的道路上走,普惠技术其实发展空间已经很有限了。从这个角度看,发达国家的精英移民政策虽然算盘打得不错,但在城市尺度每引入一个精英,就必须配一个低收入的人来维系住城市的总生活成本,全是精英经济会崩盘,除非配套服务全部机器人化,而低收入人群过多会造成社会治安难题,例如巴西里约热内卢,这会是个管理困境。

如果K策略对经济不起作用或者说实际还会消减经济总量,那么人口的天花板就成了内生限制造成的。实际上,很多当前的趋势里都有内生限制的影子,例如药物滥用、自杀率升高、社恐流行、游戏沉迷等等。在今天,足不出户过完一生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只要你给了人们他们想要的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养育后代就不再是义务而成了选择题。一边是父母孩子间的无休止高压军备竞赛,一边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年轻人会用行动投票。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当富裕到了一定程度,似乎r策略又会出现,有本书叫做《Primates of Park Avenue》,讲的是纽约上东区富人的生活写实,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富人乐于生更多的孩子,甚至攀比孩子数量。我现在就住在公园大道上,也确实观察到了两个种群的高曝光率:孩子与宠物狗,真不知道谁会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