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留了大概50个待写主题,今年完成了45个,看上去不错,但又留了73个主题。这大概就是今年的整体节奏,虽然一直在填坑,但根本赶不上挖坑速度。而且填的坑难度都比较小,挖的坑一个比一个深,看起来我的拖延策略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只要手里有活干就好。
学习方面去年说学个一两门公开课,事实上就一门…也没完成,不过现在心态平和了,完成不如学到,今年更看重知识消化与整理。去年说要按主题整理,今年直接来了个大搬运,全转到了博客的wiki上去了。眼下我把知识分为原理、历史、现状、观点、未来五个部分,大致对应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原理属于理论科普与学科基本框架、历史罗列过去到20世纪末发生的事实、现状关注新世纪出现的各种趋势与案例、观点收集那些带有个人经验的但还不成体系的观点与理论、未来是对未来生活的预判。眼下这五部分基本覆盖了我当前接触的所有信息,包括论文、博客、新闻、信息图之类。以前看到新东西,很容易忘记,现在也是,不过有这么个地方记录一下,每次增加内容都可进行回顾与反刍(理想状态),防止被带跑偏,也能对比出新观点,然后就可以在先验分布与最新事实的似然度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我这方面开窍已经够晚了,建议青少年朋友早点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形成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偏见与主观,有哪个观点不是来源于偏见与主观?知识这东西要有貔貅的心态,学了就有进不出而不是狗熊掰棒子,回顾与反思是很重要的。
除了输入,也要考虑输出,我立了四个项:《metaworkflow》、《现代科研指北》、《数据分析残卷》与《自然生活的数学原理》。第一本是科研笔记,大概就是我以后的研究与文献日志;第二本可看作对整体科研趋势的反思;第三本是对数据分析知识体系的构建;第四本自然就是生活态度的随笔。我没有出版打算,它们一直都会处在不定期更新状态,主要内容是来自我的博客,但博客文章发布了一般不会更新而是整理进这些电子书。原来的笔记项目与印象笔记中的存货会逐渐被拆分进上面四个项目之中。写作这种事是比较随性的,我立项优先给自己看而不是服务大众,所以不免错误疏漏、跑题与主观,很多时候甚至出现重复(7月29日与10月16日博文),早期文章里很多观点其实我现在也不认可了,不过我基本不会去删文章,因为这是成长的轨迹且我也希望从回顾中看到自己的黑历史与成长。
工作方面今年换了工作,其实连国家都换了,从加拿大农村跑到了纽约曼哈顿,从人口密度上感觉回国了。之前在加拿大进行的工作始终不是课题组主要方向,而在这边加入了美国第一家暴露组学研究所,虽然工作内容基本没有变,但活动空间变大了。目前工作重心就是结构引导分析,利用质谱质量差来直接探索反应层的变化,原始想法论文已经发了,自己挖的坑,想象空间也很大,填起来是真香。其实找工作那段时间感触挺多的,出门在外,真心帮你跟真心害你的都是同胞。海外华人圈就是个故事会,很多人在打拼的同时请不要过分精致利己,老油条如我基本一眼就能看出意图,虽然这些人大都算长辈,但只斗胆奉劝一句: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过说来我现在连当时搞小动作的人名字都忘了,不过记恩不记仇挺好的。
工作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原来是在课题组工作站上跑数据,今年上集群计算了,然后才发现代谢组学这帮软件的并行化做的是如此的差,并行效率提升其实很有限。另一个发现就是虽然集群可以看作一个大号计算器,不过在这上面装软件是真的费事,编译器、包依赖、路径优先级、用户权限还有版本简直把我折磨的半死不活。我就一应用级高级语言使用者与伪码农,你让我理解C++不同编译器差异与java安装环境及背后的黑历史真的过分了,这种为了用冰箱现学电子电路的事我是真心不想再做了,苍天饶过谁。还有个够我吐槽几千字的就是医院的电脑权限,我很理解医院对病人信息的全方位保护,所以拿到分的电脑后没有管理员权限是可以理解的,但装个软件都要打电话给IT远程安装是什么鬼?输密码三次错误打电话解锁又是什么鬼?本来是个更新控,生生让隐私规定给逼成得过且过,能用就行。一堆没更新的软件会导致后续痛苦的版本配置不协调,而且 homebrew 完全用不了,因为只有IT有 /usr/local/
权限。
今年最大的工作感受可能就是分工对科研的影响了。同一个东西,换个名字在不同学科里就会产生不同分支,而且类似遗传漂变,到一定程度后都看不出来源是一个原理了。我觉得分工确实有利于效率,但是也阻断了学科交流,很多小圈子的人互捧臭脚自娱自乐,这是对纳税人提供经费的最大浪费。学术界修墙比推墙容易多了,学科发展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创新,但需要更多的整合,所谓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对个人学术发展也许有利,但对知识进步没多大贡献。更多的交流与学习是必要的,更通用的框架描述也是必要的,不能画地为牢而要更多走出安全区去挨打,被揍的越痛,眼界就越开阔。我虽然是个年龄上的中年大叔了,但看到胡说八道该拆台就得拆台,而且科研圈最不该怕犯错,不会有科学家因为之前的错误而不再前行,正是不断纠正过往的错误才看到进步。学习不分场合,知识没有高下,思考没有止境。
另一个感受是针对进取心的,我发现很多进取心很强的人并不热爱科研,只是一味要强拿荣誉,本末倒置了。我不赞同没有进取心,但过分的进取心会让不适合的人拿到其能力不匹配的资源还用的一塌糊涂,看着就心疼。美国这方面问题比加拿大严重,我听了几个西奈山的AP报告,坦白说,虽然出身荣誉不少,但吹牛成分远大于其对原理的理解。这也是我现在对过往出身与荣誉基本不关注的原因,从来都是学生让学校出名形成正循环,依赖从属或团体出名最终还是回归本来的能力所应处的位置而遇到天花板。能力错配就是资源浪费,可以挑战新东西,但肚子里要有货有底气,跟风投机可以做,但别把那个当成全部。在进取心上很多军备竞赛其实价值不大,好比现在父母都想让子女赢在起跑线,好比去刷论文数量,好比去交智商税,只是别忘了起跑线本身也不是固定的,赢了开头输了趋势很可悲。现代化容易给人一种标准化、确定的路径感,但其实都不真正存在,是共同的想象,不信你看看今年的加密货币,多少投机的雄心壮志吹了泡泡。而且当进取心强的人冒险时,他往往会把周围的人都拖进去,我觉得最好先拿陌生人实验,毕竟陌生人交流可以单纯地谈风险、合同与利益分配,拿熟人就算是一种绑架了。另外,所谓情商这东西需要有能力支撑,没有就是单纯圆滑世故,办不成事。听出别人的潜台词是一方面,是否采纳或有效决策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赢得认可要靠表现而不是标签,如果靠标签可以活得不错,那只能说你活在泡沫学科或领域里,潮水会褪去。永远不要沉迷于指标,这个是副产品,跟能欣赏你且最好你也认可的人的共事。
环境黑板报那边已经过了一年,用户稳定在2700多左右,明年到3000就是胜利。文章阅读数大概在300-400,目前只有我满足开赞赏条件,而赞赏也包了红包发到编辑群里了,后面编辑部固定了一些人包括我在写防止稿源断掉。做大不容易,做出特色就可以了,目前也有了些线下活动,主要还是张健他们一直在努力。现在可能没有最初那么多的热情,但能稳定长效坚持下去就可以了。其实微信帝国眼下正在衰落,最近的更新能看出他们的危机意识,人的注意力是最容易获取也最容易丢失的,真正要衰落的可能不是哪个应用,而是社交活动本身,当前人口结构、教育水平与技术发展正在形成一股自娱自乐与兴趣小众化的风潮,读公众号可能会遭受报纸杂志的境遇,以前没得选,现在可选的太多。我觉得不远的未来会出现广告业的大变革,面向大众的广告与用户对自己需求的自觉将被技术连接,那时候作为传播通道的广告文案可能不再是必要的了,当然也可能是我一厢情愿。
今年的另一件大事是我目前到统计之都做执行主编。我的统计功底相比编辑部其他人来说是很弱的,不过编辑的职责更多是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虽然这一条我也不达标。我的目标比较简单,处理存稿,然后重启统计速递栏目,里面的文章也可以作为主站文章的翻译来源形成良性循环,半月一更可能比较实际。明年的R语言会议我够呛能参与,不过应该找编辑部的人去做个关于主站的报告,一来宣传下这种基于Github的在线开放投稿审稿的非学术技术博客运作模式,二来争取利用统计月报做好国内R语言、统计学乃至数据科学的一个情报源与招聘信息源,月报的形式是为了防止初期没人投稿我自己也能支持,这个模式在环境黑板报的研究速递里运用过,并不会更多占用我个人的精力。我的时间本来就有这块信息收集的预算,现在只是把原来写给自己的吐槽给别人,换个场子而已。目前环境方面的信息会在环境黑板报的研究速递输出,数据方面信息会在统计月报输出,其余的整理入 GitHub 的维基,有些会在知乎想法输出。现在年纪大了,热情不如习惯给力了。
生活上先谈财务问题,我觉得很多我这个年龄的人是避讳这个话题的,但我觉得谈下没什么(主要是事先要给未来的我挖坑)。我在博客的issue里有专门的一楼来说明我的财务观。简单说,我很早就放话读研究生后不再接受家里资助,这意味着后面的大项支出都会来自我个人收入,不进行规划就会崩盘。我没有财务自由的目标,因为财务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自由或不自由,自己说了算就可以。社会会用价格来标定一个大众认可的价值,但对个人有意义的是自己认可的价值,这两个价值的价差有商业价值但除此之外关系不大。我反感那种天天吆喝怎样得到社会认可并维护这个社会认可的说教,毕竟我还没得到自己的认可,管不了那么多且我不喜欢成为社会体制的螺丝钉。明年不计划副业收入,而支出是按照基本消费-改善消费-投资的三明治结构进行的,目前三者比例5:2:3。基本消费包括房租水电与买菜手机费啥的,不可压缩,眼下图省事住在了曼哈顿岛上,房租比加拿大村里翻了四倍多,这还是只能住三年的房子,要是按照纽约租房年收入要高于房租40倍的要求,我得住到新泽西才行。不过话说回来,有机会住在这个上东区跟东哈莱姆区的交界处我还是会住的,毕竟只有两年。改善消费是可有可无的消费,例如下馆子、更新数码产品、外出旅游啥的,没有不会活不下去,有的会感到更幸福,这是开支三明治里的肉,有肉没肉都得过年不是。投资就是可升值的消费,眼下还不行,因为在纽约安个家搞的我前几个月都是负资产,而我需要半年的基本消费额储蓄来保证意外支出,不过明年情况应该会好些。
我对明年中美经济形势都不看好,差不多又到了经济周期的衰退期。这次的形成原因可能有三个:互联网泡沫、债务与新兴国家的消费乏力。这次互联网泡沫是因为跟上次互联网泡沫会比较接近,技术带给人太多的想象空间也占用了之前人的空闲时间,不过一天就24小时,现在我每天看手机平板四个小时已经是很高很高了,也就是说我没有更多精力去消费在互联网上,相信别人也差不多,互联网市场是伴随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而饱和的,接下来就是挤泡沫争存量的时代,虽然这世界还有一半的人没连上互联网,但大概率连上了也没有多少商业价值。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以高于其他行业利润率一倍甚至多倍的成长那迟早是要回归全行业平均利润的,所谓迟早就是需求饱和而行业创造的新需求大众不买账。债务问题很复杂,但发行债券基本等同于向市场投放更大流动性,而债券到期就是回收流动性,这是期许了未来增长后的预支,只是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如果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也许国家可以接盘,但送出去的流动性是收不回来了,通货膨胀而市场融不到钱,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至于为啥可能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所谓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功不可没,而这些人是可以做到不论是否经济危机与否旱涝保收的,有些东西无关技术就是利益问题。新兴国家在技术浪潮下会自由野蛮发展,但如果分配制度不协调,消费的终极驱动力民众的消费欲望不能同步提升,那么疲软的新兴国家无法支持发达国家的投资回报,最后连锁出经济危机并不意外。目前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正在整体老化,需求不再无限可扩张与再生,发达国家可以靠移民来维持繁荣,靠发达国家间互免关税来抱团,发展中国家只能自力更生。技术与资本眼下都无法挽回这个人口与需求趋势,过往的增长模式甚至经济周期都依赖新需求的出现或单纯的新兴市场扩张,眼下这个背景可能要换了,柴米油盐基础款会替代浮华的想象力重出江湖。不过未来依旧光明,只是很多人可能享受不到发展的成果。有种预感,这次不是周期而是趋势,不过每次经济危机中都会出现过分悲观,而后面回顾发现不过是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又一次翻版。2019年夏天估计就会见分晓了。
另一个生活主题是旅行,今年回国一个月,加州玩了半个月,加东五城也玩了半个月,美国奥兰多开了会,年终又跑了趟华盛顿,搬了四次家,瞎折腾了一整年。我去了加拿大东部城市的主要博物馆与美术馆,当然也去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与现代艺术博物馆,集中的博物馆旅程让我对艺术史有了一定了解,多看总是好的,但我的美术鉴赏能力还是很差。如果只推荐一个,我会推荐蒙特利尔美术馆,主题比较全,一天可以逛完。而且各个博物馆的特展都挺不错的,看得多了也就慢慢能看出些门道了,不过明年我主观上不想折腾了,闲来无事就逛纽约的博物馆就够了,一趟不够看的。今年上半年玩了《侠客风云传》,某人来访玩了《仙剑客栈》,不过游戏这东西于我真的是奢饰品了。今年换了个大容量背包,以后一周内出游都不带箱子了。
读书我也没统计,但今后的计划就是一年读5本书,其余的直接通过看书评来吸收。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仔细阅读,畅销书一整本翻来覆去可能就是讲个一个逻辑可行证据有限的观点,既然如此还不如用20%的时间去预览掉80%的书,然后拿出80%的时间来读其中优秀的部分。我今年通读了《厨师培训教材》,虽然厨艺没啥进步,但基本理解了火候对烹饪的重要性与食材处理的原则。另外《we have no idea》也是我很喜欢的书,虽然知识性的东西都了解过,但我喜欢这种保持无知的研究态度。《债务与魔鬼》这本书对于了解现代经济运行非常有帮助。《银魂》今年结束在jump上的连载并移刊,一个废柴时代结束了。另一个虽然有书但微信上能看到的是《好奇心日报》出的《好奇心辞典》。我写过一份《研究生日常词典》就是参考了这个语气,其实《留学生日常词典》也写好了,结果知乎说有政治敏感内容,来年丰富下再发吧。今年也看了不少视频,关注了不少小众团体,后面会写一篇或几篇或零篇观察文章。
今年卧床近两年的二姨去世了,病痛的消耗对个人与家庭都是很难的。我姥姥曾中风卧床5年,也就是我妈姊妹兄弟多,每人每周一天去照顾吃喝拉撒,但那种日子并不轻松。姥姥过世后,奶奶又中风卧床两三年,所以我自幼就深知家庭成员的和睦平安互助是非常难得的,我的父母还有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而我这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且在外工作,责任是无法逃避的。今年某人选择回国打乱了我几乎所有的计划,不过也理解她的理由,12月份也大老远跑来看我,很感激。2019年我会在夏天或秋天回国一次,大概三周。目前没有开会计划,累积了大概两位数的烂尾项目等着处理。工作上有三个项目要不断追踪,不过最痛苦的起步期已经结束,后面会轻松不少。
朋友,2019,江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