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估计方法不限于细分领域公众号,也可以用来估计有效粉丝与影响力。想写这个是因为经常看到一些大忽悠,声称可以帮自媒体或个人吸粉,牛皮都是上万起步,这种事不是没有,但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资源,支撑不了那么多的行业大号。也就是说,很多行业做自媒体受众上限就锁死了专业性商业变现的可能,只有通过内容泛化或娱乐化,而这时只有头部几个(通常是一个甚至没有)可以做到专业性与受众面兼顾。简单说就是很多自媒体在选择一个小众领域后就注定只能靠兴趣跟泛化的广告支撑了。
这里我用环境黑板报这个号做个案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全国的行业大概有20个门类,95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法人单位里的从业人员总共3.56亿,个体户9千万,各大类人数都过百万。其中,环境从业人员约22万,科研从业人员约850万,国家机构2709万。同时,有2.6亿的在读学生,教师1514万,高校学生3559万,硕士153.5万,博士31.3万,理学硕士在读14万,博士在读6万,正高20万,副高50万,中级64万。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目标是环境从业人员、理科学生与老师,覆盖面最大就是100万左右,如果考虑家长,至少也有百万级别,如果影响政府,那就是千万级别。不过按照我们的专业能力,最多就是按百万受众,关注量1万是天花板,阅读量最大也就是1万,更正常的数据应该是2000人。也就是说,我们受众被行业规模锁死,但也是体现专业性的地方。
不过100万应该是一个自媒体可影响规模,我预计信息技术可以让1%的受众收到信息。如果从业人员在10万这个水平,那么信息流通就非常困难了,因为规模大概是1000人,此时行业协会或国家部门而不是自媒体的话语权会更重。如果从业人员在1万这个水平,那么slack群组、qq群、微信群就比较适合了。如果在1000这个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应该就是定时开会。如果100人水平,那最好依附更大群体例如杂志或期刊进行交流,否则信息沟通一定不畅。但如果本来就是受众,那么100人左右规模应该是内部交流最顺畅的。但如果是1000万受众,公共宣传、电视广播与门户网站可能更合适。如果人数过亿,不好意思,信息应该传不动,因为这个规模的均质人群应该是不存在的,除非是国家,但就算国家也只能通过想象存在。
也就是说,百万到千万受众才是媒体最喜欢的作用范围,往下的细分领域即便信息技术存在,信息交流效率也高不了,主要因为可交流主题有限。同理,如果可交流主题具有普遍性,那么在150这个邓巴数下应该最高效,例如八卦信息。据此可以用真实数据来验证下,例如群规模与谣言传播,还有就是通过控制内容难度来筛选读者,看是不是曲高和寡,或者看看笑话与搞笑图片的传播路径,小众人群的信息传递方式等。
应该可以定义一个类似信息熵的传播熵,只有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受众,我预计这个熵低的文章传播效果好不了,但如果足够通俗,受众面广,这个文章就可能流行。依赖这个设计一个自然语言处理打分来预测阅读量或进行文章润色应该很有应用前景的。
这个限制因素是很容易忽略的,有兴趣大家可自行搜索查看一些专业论坛细分领域的活跃人数,目测没有超过200人的。因此很多论坛都会开茶馆或水区让新手有机会融入,对于自媒体而言就是去接一些八杆子打不着的广告或转发受众更广的心灵老鸭汤、搞笑视频或标题党。在娱乐这件事上,受众跟认可国家的是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看得懂也乐得起来。
因此,我不相信一个纯专业的自媒体可以收获百万千万的用户,要么数据掺了水,要么就是专业性掺了水。道理非常简单,你让爱因斯坦到鸟巢讲广义相对论的推导过程,哪怕票卖满了听懂的人数也不会太多。当然,这决挡不住几乎所有现场的人都会发个朋友圈,这大概就是专业跟娱乐的区别吧。
说点题外的,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很多在国外只能当兴趣的东西在国内流行起来后就成了产业,淘宝很多买卖放到人口/语言基数小的地方就是赔钱赚吆喝;加拿大人口不到美国1/10,很多市场直接无法形成,形成后也存在垄断与超额溢价;当几十年后全球人口不再增长,我们将面临很多小众兴趣的消失与更严重的泛娱乐化。举个极端的例子,当世界只有9个人时,篮球这项运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当然正确的说法是:选手为智人而不是机器改造人或机器人的篮球比赛将不会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