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8 字

单机游戏时代

最近拖延症发作,特别不想去做一些必须做或应该做的事,所以就做了另一些虽然也不想做但还做得下的事。其中一件事就是对我过去玩过的游戏进行整理,说是整理其实就是把名字列出来,然后竟发现有快100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意识到,我的个人游戏时代结束了。

80年代出生,90年代记事,我是经历了游戏厅、街机、电脑厅、网吧与电子竞技兴起的过程的。其实前三个我都没玩过,最多就是跟着小伙伴进屋,然后看着他们玩。90年代的小学教育是严格禁止三室一厅的,所以当时我能跟着进去也算我个人突破了,那个时候我还是很怕犯错的。至于说玩,一方面没这个零花,另一方面水平实在太菜,玩也是丢人。

后来家里有了小霸王学习机,我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假期刷碗赚零花买卡带上了,现在想想虽然花了钱但可能还是玩的盗版,因为动不动就几十上百合一。那时候已经有土星跟世嘉了,但能玩上FC游戏我就很满足了。我的卡带多是表哥升学后留下来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但父母辈却都有,因此表兄弟间假期经常串门。我很小时表哥们就带着玩游戏看漫画,而我因为年龄小且唯一的表弟学习表现不佳,所以表哥们的玩物最后实际都到了我手里,现在加上我买的都躺到储藏室一个大箱子里了。

同时,跟同龄人互换卡带也是男生间最常见的周末活动,那时候到了周末,小伙伴会带着自己的宝贝集中到一家里。有时候玩游戏棋,有时候打自订规则的扑克,有时候看漫画,但更多时候是打游戏。如果家里不方便,一般会去小区池塘里捞草鱼跟虾,建筑工地里偷转头搭炉子玩火,楼前草地踢球打弹珠玩牌或逮蚂蚱。经常也会出现一阵阵的流行,卡牌收集、四驱车、新玩具零食,主题通常一个接一个,起源大概要依赖各个小学小卖部或门口摊位间的情报流通。现在想来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时代玩真的选择挺多,现在似乎都是各玩各的了。

慢慢的电脑开始在2000年后进入家庭,总会有几个家里阔绰的小伙伴先配置上,然后各种电脑版游戏的名字就开始传播。像我这种比较迟钝的也逐渐发现卡带换不动了,因为别人开始换光盘软盘了。等到我软磨硬泡让家里添置上电脑后,高中生活就开始了。这很尴尬,设备有了,但两三周才休息一天根本玩不了多少游戏,不过那时候游戏是真便宜,2-5元一张的盗版盘充斥着电脑城的一层,我好像就买到过根本读不出来的盘。不过即便环境时间条件如此恶劣,我也将《仙剑奇侠传》等好几个游戏通关了,只不过周围的小伙伴早就从《传奇》跟《石器时代》的外挂中毕业,投入了《魔兽世界》的怀抱之中。那时候我就发现,我在游戏上要落后同龄人大概5-10年,不过那时候自然是考学优先。不过此时我已经大概可以把游戏进行归类,例如角色扮演、即时战略、射击动作、休闲、模拟经营等,分类是研究的第一步。

2006年进入大学,同龄人的先锋们已经开始在不同网游间切换了。我也是那时候才真正接触网络,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网吧遍地开花,成为大学生看电影打游戏的首选。不过时间到了2008年,笔记本电脑的价格终于降到了可负担的四五千水平,一时间整个男生宿舍的娱乐都成了联网打cs或魔兽争霸,每个人抱着自己的笔记本特别开心地探索,我也不例外,不过此时我已经有了时间控制的概念,所以打游戏一般是在周末,同样还是单机rpg游戏。再看同龄人,网游时间先是被社交网站占领,之后又迅速被社交网站上的偷菜等小游戏反噬,慢慢又成了页游的天下。值得纪念的是我在大一寒假购买了第一款正版游戏《仙剑客栈》,然而这张光盘最后还是意外损毁了。

因为我落后同龄人的反应,等到大学毕业也没入网游的坑,但那个时候因为捣腾虚拟机,接触了很多10年前的单机游戏,所以玩新游戏的同时也在补课老游戏。我的后知后觉有个潜在的优势或劣势,因为我关注的游戏新旧都有,所以可以感受到技术进步,但坏处就是一卡住就会去想看攻略。不过文字冒险类游戏是大学我才接触到的,抛开分支去看有点像幻灯片,但正是因为文字冒险类游戏的探索,我才意识到动画(A)、漫画(C)与游戏(G)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面的里程碑就是《逆转裁判》系列。我当然是用模拟器玩的,但这是一个了解ACG爱好者或者说宅文化的起点,有个大学同学带我入的坑,这时才发现日本除了久石让与宫崎骏,还有一大片优秀作品,这样从大学起我才又续上了因为中学中断的动漫爱好。

不过我的爱好坦白说挺功利的,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重新体会所有,就是去玩那些殿堂级的游戏或所谓神作。不过,我也越来越发现其实我的口味与评测出来的并不一样,很多别人觉得好的游戏我就是玩不下去,这时看看周围,塞班系统已经出现了,手机游戏正在萌芽,而掌机却正是火爆的时候,与我关注的GBA不同,掌机是DSL与PS争霸的年代,我自然错过去了,研一一个月900元的补贴买不起,而我正是从研究生阶段经济上与家里独立的。很惭愧,我大学虽然有奖学金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但加到一起也就够部分生活费,而我又很排斥去社会上打工,所以学费生活费基本还是家里出。当然,现在来看国内大学的学费对比北美跟不要钱差不多,不过听说国内也在涨价。现在想来,从普惠高等教育的性价比上看,国内还是很高的,也难怪近年来亚非拉小兄弟们总来国内读书,享受超国民待遇不说,付出真的不多。不过论及精英高等教育,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必要的,国外私校的基金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一部分收入来冲抵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费,国内公立学校多,举债为主。

回想起来,研究生阶段印象最深的游戏应该是《大航海时代4》,当时一个宿舍4个人都在玩,虽然不能联网但玩的很高兴。然后迎来的就是智能手机与平板浪潮,PC游戏的时间逐渐被手机游戏与平板触摸屏游戏挤占。这个时候的流行也是一波一波现象级的,主要是朋友圈在推动。此时我个人新接触的游戏是解谜类游戏,之前都是混在rpg之中,代表作是《雷顿教授》系列。因为我在年会上抽奖中了一个平板(然后年会就因为八项规定取消了),所以很多游戏是通过模拟器在平板上玩到的。此时我服役6年的笔记本电脑退役,mbp入伍,在计算机端我的游戏生涯基本结束了,其实时间更早,因为我在11年后就开始Ubuntu与Win7双系统且主要在Ubuntu上了。当时留着Win7就是为了玩游戏,然而游戏早就下载安装了,但真的没时间玩。

这时我的同龄人也都逐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玩游戏越来越少,最开始还讨论下三国杀,后来干脆就都不讨论了。我推测每个人都大概有个十几年的玩游戏的年龄窗口,之前太小玩不懂,之后想玩没时间,这是个沙漏,时间流完了就没了,不是被动消失,而是不知不觉主动放弃。我收入增长后,很自愿去买了些游戏,虽然知道根本没时间去玩,但就是为了去补上个心里的亏欠。这是我这一代人所经历的,到了现在我这个年纪,依然有朋友在乐此不疲地买游戏玩游戏,然而我却真正意识到玩不动了,我再也没有精力去理解一个世界观,也很难探索一遍,攻略一遍,随机一遍去反复玩游戏。游戏还是那些游戏,对我的吸引力也依旧很大,但除非遇到今年年初那样的短期状态,否则我真的无法再像当初投入一宿去玩游戏了。现在的我最多也就二倍速在视频网站上看别人玩通关,就像我小学时进游戏机厅那样,不过心态差太多。好比放置类游戏的火爆,那玩意也能算游戏?亡羊补牢。

我玩过的游戏应该是同龄人的一个平均数,但中位数能否超过五十我都持怀疑态度,有的同龄人可能没有我这样的机会,而有的则可能小学就玩了超过一百部游戏。玩物丧志这话没错,玩游戏现在来看就是很奢侈的,时间与时代同样重要,有人有时间玩游戏但成长的年代没有合适的游戏,等游戏精品出来了,又没时间玩了。佛洛依德有个投射理论说的是当一个人的预期自己无法完成时会投射到别人身上,这可能就是所谓偶像包袱的来源,在直播火爆的今天这种投射心态可能更容易传播:这位同学,看你天赋异禀,来把这个游戏通个关看看?这种无奈的背后既是焦虑,也是梦想的相关实现,原来常见于父母对子女的预期,现在透过网络传给了自己的偶像。这可能是公开评论里键盘侠的内在心态,他们不是不知道要求太高,而正是要求高才希望偶像一点都不能错的展示。何苦呢?其实可以看开点,过去的就过去了,错过的就错过了,自己人生的不完美是无法通过观测别人完美的生活来改变(虽然可以养活一大批人),自己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什么吧,只要你不随大流,总能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

写完这篇我的游戏窗口期可能还开着,也许会玩些fc或GBA小游戏来放松大脑,但人却不再驻足,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前方还有别样风景,那些过去的遗憾不会成为负担而仅仅成为一个关于时代的回忆,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片段。

卢俊义(玉麒麟,捏他米其林)推荐游戏:

  • 侠客风云传

  • 仙剑奇侠传系列

  • 轩辕剑外传系列

  • 空之轨迹系列

  • 三国志9

  • 太阁立志传5

  • 大航海时代4

  • 牧场物语

  • 逆转裁判系列

  • 雷顿教授系列

  • 幽灵诡计

  • 大富翁4

  • 合金弹头

  • 魔兽争霸

  • cs

  • 红警

  • 英雄坛说(文曲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