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4 字

选专业

2006年夏天,德国世界杯,我刚高考完,跟所有伪球迷一样,装模作样看球赛,然后在应用心理学、法医、医学、机械与环境科学五个专业间搞不清楚选哪个合适。其实我对哪个都不了解,应用心理与法医是因为想当侦探、学医是因为我爷爷是医生、学机械是因为觉得工程师比较酷而环境科学则是有种强烈保护环境的意愿。想来想去觉得好不容易能自己选一把,就来个理想主义吧。我当时如果有现在的知识储备,一定会把脑袋摁倒水里测试下相似相溶原理是不是真的。我这个专业选择倒完全没受到任何家庭干扰,当时还觉得我在同龄人中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选专业跟扔骰子差不多,当然后来我才知道我的那伙重点班同学其实大多数都是家长铺路了,高考前就知道专业是啥了而我高考前想的只有考完了看世界杯争取能真正成为一个球迷。

这是我那时候考学的特点,从下到大周围的小朋友家里条件差别都不大,邻居父母都是一个单位同事,或者说大也没大到出现数量级区别。虽然很多同学有家里铺路,但问题是那个年代家里的认知水平也差距不大,都是在很有限的见识下拍脑袋。那个时候有互联网,但信息差不像现在这么大,都是比较无知的状态。一个地级市的省重点高中理科重点班的同学父母明显是公务员、教师或医生占多数,大都是最早一批上大学开眼界的人,不过这眼界用我现在的标准卡显然都非常有限,充斥着偏见与自负。贫乏时大家相对平等,而富足后却出现了碾压,这是现代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永恒辩题,而贫穷与富足是广义上的,包括视野与财富。

总体上我那代之前的人包括父母观念偏左,所以自私的想法他们从内心就排斥。但21世纪的前十年出现的不仅仅是我这一代人的青春期,更多的是社会迅速右转。很多人会说改革开放在78年就开始了,但从我的观点看,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产生的贫富差距远没有之后二十年那么大。前二十年只是在打基础,后面二十年不但打好了基础,还出现了低流动性的阶层分化。在这后面的二十年里,房地产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居民财富的标的物。而90年代初玩官倒的那一部分显然没有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买房的人多,此时眼界所带来的胆量让很多人敢于使用杠杆来买房并迅速致富。同时期崛起的还有人口红利、互联网普及与全球化,见识与财富在过去的二十年对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是冲击,其实虽然很多人用XX后来区分不同代际,但我眼中XX后的时代烙印都是二十年前打下的,之后的人能区分代际的只有网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00后在06年就开始上网,我可以说跟他是一代人;一个90后在16年才接触网络,他的社会见识要落后06年入网人十年。不过这倒不用担心,因为越早进入,越早衰老,后发者永远有优势。

个人财富的累积一定会造成社会的右转,谁都不愿意别人动自己辛苦积攒的奶酪。但最近的调查数据又显示社会在左转,这背后的动因很简单:贫富差距太大了。这倒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全球尺度的财富都在超量集中在极少一部分人手里,然后我们就看到了《21世纪的资本论》这本书的出现。同一时期,我们也惊奇的发现宗教又重新开始流行、全球尺度出现了人口平均年龄上移还有就是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指数增长。人类是一种从众生物,从学校各专业分数线上你会发现,如果专业决策事实上是家庭决策,那么有些专业显然出现了从众泡沫,而这些家庭显然都觉得自己的决策水平高出平均水平。理性判断的声音弱于从众判断的声音时,泡沫就会产生,从众是一种线性思维,认为当前好的以后也会好,但现实迟早会打脸。

现在有人问我选专业的建议,我经常首先问句你自己有没有想法,如果没有听了我说的容易被忽悠,你需要多听几家,不过这话跟废话一样,别人问你决策问题时其实多半就放弃思考了。如果你打算问别人关于自己的决策问题,请找有对立观点的人来咨询,然后列一个正反意见表进行权衡。随大流不是不行,但要对想法进行预判,不要出现事后埋怨,所有选择都存在机会成本,意识到这个会让生活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下面我就把那些能忽悠人的话放到这里,其实都是套路,信了就输了。

职业人士

医师、会计师、律师还有教师是很传统的中高收入职业人士,都具备很强的专业性门槛且社会需求是刚性的,选择这些行业的父母一般比较保守求稳。基本上如果家里孩子没有自己的兴趣(这个情况比较普遍),父母给选这几个专业是很常见的。职业人士历史悠久但以后存在被替代的风险,其实你去医院就会发现,所有化验单上都有诊断参考意见,医生一般是进行综合决策的那一个,如果以后出现一个数据库互联的诊断决策系统,那么大概率很多门诊要被取代;外科医生也不会保险,因为现在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进度很快,手术效果比人要稳,学医没问题,要学会跟技术进步共舞。会计师、律师都存在综合决策场景,所以选这些职业要锻炼综合决策能力,而且要超过自动化算法。可以预见这些行业最后会变成两层,一层是作为社会福利存在的自助算法辅助决策,大部分人通过这个系统可以解决80%的需求,政府可以低价甚至免费提供;另一层则是作为个性需求的专业咨询,社会收入中上的人会考虑配备。如果你选了这些行业,要掂量下自己能不能走到第二层。

举个例子,发达国家报税软件的免费基础版与收费高级版就分别对应这两层,也许你觉得请个真人会计报更保险,但实际上从我体验来看普通会计比软件多的知识也就是一些免税项,软件开发商只要加几个提示他们就毫无优势(现在是高级版功能),也就是借助语言优势坑一下同胞移民。如果政府愿意,对大多数居民的全自动报税在技术角度上没有任何门槛,不过跟会计共同体的政治斗争可能会持续个几十年。

教师这个比较特殊,社会地位比较高但收入不一定比前面三个高,而且教育市场属于新需求不断的行业,但如果是义务教育就不好说了。你可以去翻人口结构,如果老师持续供应而学生持续减少,市场会出现类似贫富分化的现象,有钱人会投资私校保障教育资源而其余的则进入公立学校。也就是说,义务教育或k12教育的老师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长远看面临下岗或转岗。如果是高等教育,你首先得有个博士学位,而且现在的情况是私校义务教育或k12教育的老师都要求博士学位了,这条路我不想多做评价,核心竞争力还是关键。

但其实最大的教育市场并不要求职业教师,目前的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最先进行教授的人往往都没学过教育学。很多新东西目前是以咨询、报告、培训、会员等模式出现在教育市场,这个是有持续前景的,但对教师的专业其实没啥要求。所以如果想让孩子通过教师身份获取经济优势,反倒不应该去选师范专业。师范专业的优势是家长资源,如果驾驭不了就别入坑。

理工科(非计算机、金融)

理工类专业要分开看,理科不太好面向社会就业,工科其实就业一直很好。不过理科是可以系统训练科学思维的,当然这个也看个人悟性,因为普遍高校教师自己都没有这个思维。工科专业就业方向就是工程师,工程师不论哪个专业都比较抢手,但要做好参与职业认证的准备。而且工科是比较容易实现小富即安的,前提是制造业需求不断,制造业需求比服务业需求相对稳定,经济下滑居民首先缩减的一定是服务业需求而不是工业品,毕竟服务业溢价普遍高且多数需求都是伪需求。同样的,新技术也会冲击工科,但因为其实工科本身就创造新技术,所以冲击破坏性不会太大。所以如果孩子本身喜欢工科,那就顺水推舟,因为工科应该是大多数家境普通人通过高等教育后衣食无忧的最理想选择。

理科的孩子们如果不想沦为科研民工,快三十拿到学位后发现除了学术圈别的都干不了而对学术圈兴趣也不大的话,我建议尽早转工科。另外就是要往宽了学别往窄了学,不要担心半瓶醋,因为理科博士的结局最常见就是纸没发出来,别的啥也不会,会的没人要。那个博士头衔不是对你在某个细微领域发现的奖赏而是综合素质的认可,如果一个职位不限制专业而限制学历,多半这个职位需要跟专业不相关的综合素质,而考察标准就是拿下学位。要想办法把读博吃的苦变成竞争力而不是怨气跟重复劳动,否则怨妇级博士就是现代孔乙己。

计算机

很多人都说闭着眼选计算机肯定没问题,我现在所在的学校计算机科学是比较强的,就业更是好得不得了。但我看过一次他们的毕业设计展就明白了,他们的就业也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所谓计算机科学,编程只是一部分,就业其实考察的是编程与实际需求的对接能力。现实中存在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搞不清实际需求然后被公司开除的情况,而这个能力需要不断参与项目实践而不是考试获得,当然考试可能就是项目实践。我看到很多计算机的学生毕设产品直接是可以变成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的,也就是他们的团队打通了从设计到市场所有环节,这种能力单纯专业课是教不出来的。

选计算机还有个问题是技术更新,这个行业新概念太多太新,选了这个专业不代表铁饭碗,也不要上来就幻想从技术转管理。技术转管理的基础应该是至少十年的技术优势与管理能力的同步培养,前者很多人是做得到的,后者属于软实力,我不认为所有人都能有意识培养。对自己的评价很重要,不同个性的职业路径是不一样的,幻想随大流过得不错就等着失落吧,技术是可以走很远但公司的层级结构决定了只有少数可以实现,如果想好了走这条路就早做准备。

金融

现在另一股风潮就是对金融行业的追捧,个个年薪百万且飞来飞去,生活很光鲜,但我觉得金融行业在未来并不乐观。经济理论认为金融会为实体经济融资来推动经济发展,这是个经验法则,不过就实证的结果看也确实是这样。但如果总是这样,08年就不会出现金融危机。很多人说原因在房地产过分发放了次级贷款,没错,但次级贷款就是个金融创新。类似的创新很多的,例如很多人觉得央行印钞票造成物价飞涨,其实不然,央行没有实际去印钞票,起作用的是债务。债务跟钞票不一样,钞票需要印而债务可以凭空产生,我打你一拳你要1个亿精神损失,如果我认可了就凭空制造1个亿的债务关系,房地产、影视、艺术品收藏、NGO都具备凭空制造债务的能力,周瑜打黄盖,总有韭菜割,也因此是泡沫与洗钱大户行业。

再举个例子,我存了100块到银行,银行转而把100块贷给公司A,公司A到另一家银行存进去就可以转而贷给公司B。我这100块提供到市场账面上可以同时是两家银行的资产,也就是提供了200块的市场流动性,其实如果央行不要求准备金,100块产生的债务关系可以通过这种链条无穷无尽延续下去。如果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吸收存款就只能把其中90%贷款给市场,最终可以向市场提供1000(等比数列求和)块的流动性,那么我要想让市场繁荣,其实不用印太多钞票,降低准备金率就可以释放大量借贷关系出来。但你也看到了,源头就是100块,如果这个链条上的借贷关系有一环断了,一个1000块的链条就都完了。在这里,提供链条债务关系的就是影子银行,他们包装出无数金融产品来转售债务关系并收取佣金或手续费,一个真实交易背后可能有一串金融产品对接,通过金融产品的混搭,理论上抗个体违约风险是降低的。但如果出现集体违约或遇到经济周期下滑就会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个时候金融业就会把风险通过打包方式传导到所有行业,链条越长越密集,出现连锁反应就越大。如果配合上杠杆,那么本金100块的小波动就会让整体出现大波动,这个时候金融行业就不是为实体经济融资了,而是灾难信号倍增管。无序发放信贷还不如实打实印钞票或者说直升机撒钱,撒钱到居民账户会促进消费释放需求,但增发信贷就最终几乎全成了金融手续费,无法实质促进社会发展。当然信贷确实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但分配不能实现普惠,这样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如果你投身到一个不可持续行业,实际上就是在赌运气,90年代下岗潮时工人都懵了,因为当年当工人就是家里能安排的最好职业。

很不幸,由于金融业集中了太多聪明的脑袋,他们有各种从微小波动中获利的原生冲动,包装出的产品都在绑架实体经济。例如原油与外汇市场的交易量是超过实物几倍甚至几百倍的,这意味着大规模的波动会被金融业放大到其他所有行业或直接毁灭自己的行业。特别还有进行高频交易的,这些人纯粹是在跟市场做零和博弈或对赌,但如果他们通过一些保险或金融产品来对冲风险,那么赚的都是金融业的,赔的可就是所有行业了。因为这伙人普遍聪明,所以金融危机可能对其个人是影响不大的,但我依旧不推荐这个专业,除非你真的特别聪明,喜欢这种火中取栗带来的快感。而且,能进行这种操作的人是少数,多数人可能就是银行职员或大堂经理顶天了,这些人怕是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一大半,现在你去银行,ATM旁边都有人辅助来分流柜台压力,同时手机银行的流行让柜台更显得不那么重要,也许现在在其位的人还能安然到退休,但因为不需要更多的人入场,以后就业竞争压力肯定不会小。

商科

有想法爱交际想混名利场或创业的孩子首选,由于学费普遍贵,所以家境一般的就别掺合了,甚至中上的都很难掺合进去。本质上,学这个其实不是本科阶段的首选,研究生选还差不多,而且别指望从学校学到东西,你更多是从同学身上互通有无,学校就是通过招生跟高学费把这些人遴选出来给个场地,选这个专业的人目的性都非常强,不太有就业问题,更多是创业或继承家业。我接触过商科的人都属于进取心特别强且虚荣心也很强的,学生阶段的比较势利,创业后则都有毫无根据的自信心。选这个行业是要走企业家道路的,这条路对99%的人而言是死路,如果你期许一本波澜壮阔的自传倒是可以考虑,思维模式要经受很大冲击。

文科

额,如果兴趣爱好是文科其实没必要把文科当专业的,文科生就业基本就是公务员或转行。文科属于素质教育,但只有素质教育没有专长挺危险的,而且你去学别的专业不代表就没法同时进行素质教育了。而且,社会上对文史哲的要求都是畅销书水准的,也就是说专不专业不重要,你的相关知识可以具现化让别人听懂很重要。当然从政的话文科专业在宣传、秘书、机关行政等部门是不可或缺的,但专业性门槛并不那么高。至于文科中音体美等专业,都是金字塔的职业发展,还是那句话,当成爱好有主业那是锦上添花,当成主业还没爱好那就是现代悲剧了。

其实我上面这些胡扯相信你肯定都多少听过,而且其实每一条都有反对的观点,我在写上面那部分时刻意隐藏了很多。我的真正观点其实跟我当时选专业时比较接近,选什么都是错的,都可能是趋势泡沫,都会过时,后期自我调整就是了,一劳永逸那种想法在现代社会走不通。很多专业都不断面临新技术冲击,拥抱而不是拒绝改变就可以了,只有面对改变的社会不断改变自己或将改变纳入原有行业,机会才是对你是平等的,好好干就会过得不错。但如果总想铁饭碗,倒是可以考虑下高校,拿到终身教职就可以了,不过道路会比较艰辛。

如果你还想主动一点,现在就出门到附近最大的商场或超市门口去观察,看看出入的人究竟在讨论什么或买了什么,按照流量排序,一般来说,排名靠前的主题相关需求的专业基本不会失业。或者去股市上看看不同行业板块的行业报告,基本上行情开始起步阶段的行业所需专业在你毕业时刚好会有窗口期。不过你要是自己想到这一点了,那根本就不用看我写的废话,你对未来应该早就了然于心了。

所有行业都是一个名为“人民(包括你)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行业,围绕这个主题修炼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你够强,没有需求也可以创造需求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