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7 字

职业化

一直以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长期困扰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无法融入社会,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太社会,思来想去,问题可能就出在那个为追求效率而出现的现代分工体系。

分工提高效率,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你不能指望一个大夫同时还是个律师然后还是会计师,就个人生存年限而言,能称职完成一个社会角色就不错了。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农业社会,特别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下,没有那么多的社会生活,对应的矛盾就不那么需要讼师来办,经常家族内部就处理了。而疾病方面,人类只有到了最近一百年才开始发现原来很多病是可以治疗与治愈的,而且还能找到病因,之前很久的时间里医学理论跟玄学宗教是混到一起的,有效治疗方法更多是经验的而非逻辑的。而经济方面除非是到了地方政府这一层,否则面对天灾人祸都是很脆弱的,也许会有专业的理论出现,但用武之地可能不多。

这一切都在20世纪被改变了,人口爆炸配合平均寿命的延长,交通技术的进步还有信息的全球流动很快把个人拖进了一个全球体系。这个体系自发追求效率,所以标准化与职业教育很快流行,交流方式从熟人社会变成规则主导且存在大量政治正确的陌生人社会。这种陌生人的隔离并非只是制度上的,个人心态也被隔离为社会与个人两个层面。对待社会,你是职业的螺丝钉,嵌在大体系中运行;对待自己,则所有人都希望留个自己的空间来发展属于自己的爱好。

时间变得无比重要,在工作的8小时内,你必须不能让个人情绪影响整体,所以要有企业文化与关怀来调和冲突;在家庭或个人生活中,工作的那部分要严格休假,个人时间神圣不可侵犯。这类原则是跨社会体制存在的,但其实只是一个调和产物,个人对集体的完全奉献会损失个人感受而对自己的过分关怀则会被社会隔离。我知道很多所谓高效能人士都是严格奉行这个原则的,但这个原则就是会把人割裂为两个形象。

我记得第一次去银行开户,接待的人全程微笑,而我因为不了解规矩而处处犯错。其实我与接待的人都很清楚,那个微笑是僵硬的,如果没有只会让我来开户这件事无法顺利高效完成,对方坚守职业准则,我则用礼貌来掩饰无知。但我确实知道那个柜员是不高兴的,因为换我遇到个总是犯错的也会无奈,不过业务往来不是私交,职业化的内在需求就是我不需要知道你的一切,只处理你关心的那部分就可以了,一视同仁。从这个层面上,职业化实际满足了人内在的平等诉求。

人可以维护两个形象,但大脑的进化还来不及适应两个形象,特别是职业化的那个。用《人类简史》里的说法就是,我们有渔猎采集时期的大脑本能,农业社会的肠胃但却过着工业化生活。所以职业形象总是要通过教育来灌输,例如理工科等实用且标准化的培训大概是过去一个世纪成长最快的教育模式,而前工业化时代的教育例如侧重个人发展的历史、宗教、地理还有琴棋书画等则全面衰落或成为少数所谓自由人的特权,而这些人的自由多半还是建立在现代化造就的财富基础上。

更可笑的是,这类所谓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或文科教育或自由技艺逐渐成了区分社会阶层的标签,而教育本身对个人的意义重新被赋予了社会形象。不懂诗书无以言,这种潜在的鄙视链又一次割裂了那些通过社会分工与陌生人交流体系所构建的某种平等,或者说所有平等的系统里都会有人通过制定标准来区分层次,这种优越感本质是虚幻的,更多是同类的认同感。

但人又是需要个人生活的,属于某种程度的取悦自己,这部分内容在我看来是必要的。但更必要的则是个人要真正意识到这部分生活是脱离社会的个人空间。然而,人的社会化从众总是让人把个人生活也贴上对外实用或功利的目的或标签,这是无可避免的,但确是不能沉迷的。个人确实无法脱离社会,但完全的融入就会丧失个性,世俗意义或对外的成功是很多人喜欢到处灌输的,然后他们会许诺一个自由的未来,其实自由这东西跟社会关系不大,更多是对自己的质疑。不过几乎所有的畅销书或爆款文章都不会让你去自己问自己到底要什么,这显得很没水平且不能引发共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推销给你,你自己想出来算怎么回事?启蒙是没有多少商业价值的。

不论职业化还是去职业化,人总是一个人,随性生活跟职业发展也并不总是对立,有时就是看你自己怎么看这些事。抽象出对立的两个概念然后告诉你区别联系让你自己选择是一种狡猾老道的辩论技巧,也许概念间对立的部分你并不关心,也许无论你怎么选都割裂不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西方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灵修,现在披着脑科学外衣又流行了一把。现代人内心总是不安宁的,也正是这不安宁创造了大把的财富,但现代人又是追求内心安宁的,很多人说不出什么是想要的,但现状显然总不是想要的,压力、责任、义务,很多都是现有社会结构下逃不掉的,最多就是灵修下释放下,而这显然也是个吸金的产业。

现代科研也是职业化的,每个研究人员都有内在的行业行为准则,这个准则即保护科研体系可以嵌入现代社会的运行,也事实上阻止了很多科研成果的发现。为兴趣做科研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为项目做科研才是常态,这并不影响结果,可能都很精彩或都没啥实际用途。但科研训练所提供的思维工具是可以服务个人生活的,好比 Jacques Carelman 设计的那些没用的东西;《我爱发明》里搞得那些蒸汽朋克风格的机器;高能物理专业期刊那长长的作者名单。科研训练可以让你发现到处都是有意思的事,美不美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这一代人注定是要跟职业化与寻求自我的对立统一死磕一辈子了,虽然有人提出要成为斜杠青年这种多重身份复合体,虽然精明的商家提炼出生活方式这四个字来给消费者一个所谓品质生活,虽然我们可以找到一大堆技术或游戏层面解决内心问题的策略,例如养个其实不用养的青蛙。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表象,人就是那一个人,过得好不好,自己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