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5 字

三十而立

从今年开始我进入奔四模式,因为本来记性就不好,写日记没耐性,周记太琐碎,月记性别不符,季记容易忘,所以就来写个年记吧。

学习方面按说拿了博士学位后就不该有学习模块了,但眼下博后的老板实在也是把博后当学生看,所以这个分类会有。此外也确实还在 MOOCs 上学些有意思的课,但用“些”是不合适的,实际只完成了一门因果图的课。这门课还是很重要的,属于我知识版图里之前缺的一环,特别是 D 分离,总有点读福尔摩斯故事的感觉。

除了正经八百的上课,今年也读了几本书,跟往年不同的是从今年开始我对笔记系统进行了加强。原来看书一遍过后虽然核心观点有印象,但书与书之间联系很少,今年我抛弃掉印象笔记,单纯用苹果的备忘录来记笔记,我不再遵循书作者的思路整理笔记,而是将同一主题的书汇集到单一笔记中去:一本书的多个观点可以分散到不同主题里,而同一主题下可以出现多个矛盾或近似的观点。这是2017年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法更新,仅仅是把原有的笔记分拆组合就可以看到很多新东西,回顾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书,优秀网文的整理工作今年也转到 github 的 issues,每年眼巴巴等着 Jeef Leek 发年度网文实在太慢,而 RSS 阅读器或 twitter 上加了星标又经常没有回顾,之前用 google slides 整理,现在觉得还是用 github 吧,省的回国休假时哪天想查又 404 了。另一个整理工具是知乎今年新出的想法功能,我发现只要把一件事在网上公开后,即便其实没人看,自己的拖延也会少一些。

另外16年对我而言是音频年,今年对我则是视频年,我在 YouTube 上看了很多知识向视频,现在很多新概念的搜索都不用谷歌而用 Youtube 了,因为可以找到很多很直观的演示,一看就明白了,文字跟音频都还是有点抽象的。另外就是所有视频都是二倍速看的(英文的会降到1.25或1.5),几乎重刷了很多看过的电影或电影解说,新世界还是非常非常多的。

今年关注了一段时间的加密货币与区块链技术,其实我从云风那篇比特币的介绍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只是今年因为市场突然暴增更多关注了下,读了中本聪的论文跟一些介绍。其实比特币作为货币我觉得短期不会取代法币,但是区块链技术给我很多想象空间,基于公共账本的去中心化设计有很多应用场景来提高生活质量。

说完了知识输入再看下输出,在科学网上出了几篇头条,主要是关于博士学位与科研流行趋势的讨论,其实很多是读博期间跟师兄弟们一起吃晚饭的吐槽,想来他们中有的已经是各种优青教授副院长了,很多学生时代可以聊的事现在他们不方便说,我天高皇帝远在网上瞎聊倒也无妨。今年很荣幸得到《中国科学报》的纸媒转载发表与约稿,也头一次拿到了传统意义上的稿费,不过写东西我还是喜欢自由些,不蹭热点,不带节奏(似乎也带不动)。知乎专栏累积了八千多用户,虽然我知道大部分也不怎么看,但能在科学分类里有点位置也是好的。博客方面其实拖稿严重,好在别人也不知道,目前在博客仓库上放了 issues ,就算我一周更一篇,想写的东西也够18年全年了,不过更现实的情况是明年这个列表更长了。

一个很重要的是事实是今年我把微信朋友圈入口关了,不是要自绝于SNS,实在是太分散精力,相信重要的事会直接联系的。不过这倒不限制我发朋友圈,只是频率大概为一月一次,留言也只有下次发的时候能看到。

另外就是公众号环境黑板报的开通了,从张健筹办开始,我觉得核心定位就是要能办下去,不搞始乱终弃,所以依托了研究生大班的同学来组织而更新频次定在一周一更。至于内容,目前大致进行了一些探索,有了一些模块,核心就是立足于环境人,服务于环境人,影响于环境人。生态中心在国内环境科研的带头作用很明显,但不重视话语权是科学院系统的弱点,这个公众号要去展示我们这一代环境人从三十岁开始的所思所想,不求权威,但要专业有态度,不忘初心共同成长。另外这也是一块实验田,可以测试一些之前想做的东西,目前用户900多单篇阅读最少也有四五百,最多有近四千而环境圈大概也就是几万的日活用户跟十几二十万从业人员,但愿已经渗透到了那些还没转行的同龄人与同行。

论文方面是零,挂名了十篇,有两篇是这个实验室,有一篇还上了 AC 的封面,其余都是生态中心时的合作。我自己两个项目的论文都在拖稿中,但明年二月前肯定要投出去,因为要去会议做口头报告。好消息是我觉得转行基本完成了,现在看代谢组学的东西不像一年前那样云里雾里了,坏消息就是有一篇投 AC 被拒稿,然后一个月后 Plus One 上发了个类似的,从他们公布的 github 源码看他们之前一年就写好了,输的心服口服。最感兴趣的萃取技术终于学到了,前景很看好,以后构建课题组至少学生毕业有保底的方向了。

在滑大做了个文本分析的报告,严格说我是现炒现卖,不过还是有人挺感兴趣的,后来做成了 shiny 应用放网上,结果有两个月免费的流量都超了,这属于文献信息学范畴,我属于玩票,不过如果你掌握了工具,实现想法有时候真的很方便。

生活方面厨艺没长进,但已经逐渐结合做实验的经验了,例如切小块提高比表面积熟的快、调整油水比来保证风味的萃取、醋跟醇放一起生成酯去腥… 其实这一年很深入的融入了加拿大饮食的懒惰风格,买煮好的土豆丁跟切好的蔬菜丁还有肉,加点水跟五香粉混一起扔高压锅里焖,出来的一坨虽然不比中餐,但操作实在太简单。不过年末高压锅报废了,所以后期还要继续开发营养配比合理的懒汉烹饪法。尝试过一次烤蛋糕,没有油了用了芝麻油,没有奇迹,有的是第二天的拉稀。跟女朋友一起吃了不少好吃的,逛了一些博物馆,也共同经历很多,从略。

大学穿了四年运动服,研究生阶段终于开始穿需要腰带的了,但一直拒斥西服,答辩那套都是跟师弟借的,但这次黑五买了一套西服皮鞋衬衣,想来三十岁也该正式一下了,更重要是我刚发现正装其实穿着也比较舒服,女朋友给配了领带、领夹跟胸巾作为生日礼物,很高兴不过她似乎更喜欢我那运动款的滑雪服。

跟老板一家人还有其他组员去划了一次独木舟,大概二十公里,出行前老板反复强调安全,然后他自己掉水里了,我憋着没笑,他儿子倒是笑的很欢。

枫糖节跟收获日还有加拿大150周年庆都参与了,现在我对加拿大人的了解更多了,这个福利导向的社会跟中美功利导向的社会存在很多三观上的差异,海外华人群体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明年会不会专门写一篇来总结下。

另外就是搬家,我搬了两次,一次搬家就50米,另一次快5公里,从house转到了公寓,现在离学校非常近了,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

明年是个动荡年,我从一月开始又要找下家,目前在保底一个英国的短期交流项目,7月份应该就离开枫叶国了。女朋友终于博士毕业但工作没定地点,但我应该还是首选美国。意外惊喜是谢大年底的来信,不但帮我推荐博后还说要一起做事,求之不得啊!项目细节暂时保密,如果能拿到博后全职做这个也好,我不拒绝感兴趣的挑战,而且看了幻灯片后也很激动,确实是想做的那些事,就怕自己能力不够做好。

明年还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眼下觉得把一件事办成比要比去做一件事更重要,我将其命名为现实的理想主义,基于现状来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区别于理想的现实主义,过于理想的认知最后都妥协给了现实。很高兴能在30岁时开始不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而更多去扪心自问地思考问题,尊重别人的看法,理解和而不同与保留余地的重要性。虽然我脑子里的疑问与矛盾似乎越来越多,但2018年作为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将继续前行,观察周边并探索未知。很高兴各位读者朋友的陪伴,我们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