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tual
这个单词究竟怎么翻译曾经困惑我很久,因为实在搞不清究竟它指的是虚拟的还是事实上的,其实两个意思都有。这个词看似精神分裂,但却可以很好的描述当前人的状态,也就是说现实中的虚实界限逐渐在模糊,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
首先,大多数文娱活动都是在构建一个Virtual空间。玩一部游戏、读一部小说、看一部电影、听一段音乐甚至欣赏一幅画。你都是在闯入一个异世界,这个世界逻辑矛盾、规矩奇特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实中遇到,但沉浸其中后,你可能并不会感到什么违和感而更多的是亲切感。在这些空间中可以感到强烈的情感、感同身受的震撼与对背后形而上探求的渴望。但这些并不是喜欢这些活动的真正原因,喜欢Virtual空间其实是因为这个空间比真实空间更舒适。换言之,真实空间的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似乎无始无终,没有太多剧情,没有人去设计也毫不讲道理。
你可能说,不是啊,世界不是这样啊,你三观有问题太悲观了吧。可以这么说,但抛掉乐观悲观的情感,这个世界里未知的远远多于已知的。如果你突然感染了未知病毒,身体一步步虚弱下去却毫无治疗方法,此时求生的信念毫无事实可以依托该如何面对?
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更多是一种进化上副产品。但这个副产品却衍生出了一大堆符号与交流运算体系,甚至构建了文明社会,但回头看看生命体本身,其实就是个碳氢氧等元素的有序组成,且这个有序都有可能是虚幻的,因为自然界不定义有序无序。
世界三
卡尔·波普儿最为人所知的是证伪的思想,但在我看来,他在后期提出的三个世界更合适作为科学研究的指导理论。在这个认识论理论里,世界一指的是物理客体的时空世界,这个世界不受干扰的存在;世界二则是人们的感官或意识世界,绝大多数人通过意识来感知到这个世界,特别是世界一的存在;而世界三则可以看作一个客观的知识世界,这个世界可被感知但不受世界二的干扰,也就是一个共同意识世界。所谓科学研究,大多数时候是站在世界一里运用世界二提炼追求世界三的一种活动,也就是客体-主体-知识体三级跳。而世界三里的科学知识是可证伪的,也就是会存在证据能说明这个知识是错的,如果不可证伪,那么也属于知识,但不是科学研究的领域。这样一来,逻辑跟数学是不算科学,其公理体系是逻辑自洽且无法证伪,但很特殊的是逻辑跟数学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工具。另外的一些理论,例如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分析法、行为分析法等虽然逻辑自洽,但无法证伪,也就不在科学讨论的范畴里。这样来看,科学研究是有界限的,界限内可讨论,界限外无法讨论。例如宗教语言等学科,你可以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但涉及到形而上的东西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最经典的解释就是显微镜小妖,据说刚发明显微镜时,宗教人士并不认可细胞结构,于是他们说所有显微镜镜片都有魔鬼附体,看到的是魔鬼的幻象。这个理论从根源上拒斥了讨论的可能,毕竟有个无所不在的魔鬼理论,什么都可以往上推。
现代社会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大量的世界三来消耗人类因为劳动力进步而富余的精力,大量的空闲时间是需要多样的娱乐形式来满足的,而娱乐形式不外乎两种:一种让你体验现实存在但不经常发生的事;另一种则直接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设计这样的虚拟空间也许用不到客体知识世界的严谨性,只需要附加或重构已有规则或规律就可以了,甚至只是单纯描述同样生存规则下另一个人的经历都可以。但我预料,人们会越来越对现实世界感到无聊而滑入新规则世界,特别是在有互联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娱乐作品开始宣传全新的世界观与代入感,好比构建一个新的世界三,而这个世界要比现实世界更刺激但又更安全,这样停留在这里十分舒适。这就好比一个局部最舒适区,也许继续努力会达到一个更舒适的地方,但很多人已然满足。但科学家是不能满足的,因为他们直面的是现实世界里那个规则并不清晰的知识世界并期望自己的努力能让我们对那里的了解更多一点。同样是玩游戏,现实世界的游戏的挑战性其实更多,只是伴随知识积累,容易的基本都被发现了,剩下的都是难题。或者,你可以找出一个新领域。
传参
人类的娱乐活动是会反过来影响现实生活的,或者说,这两者从来就没有很好的区分过,分不清楚是问题,分得太清楚也是问题。人总是要在多个系统间互相切换的,保持一致性就相当于参数传递,分场景角色扮演就相当于参数独立。很多人精于角色扮演而八面玲珑,但如果没有场景传参,个体就更像是一个完全失去人格的社会动物,只能沉浸在集体里感知自己。但如果传参过多,会让人觉得太过自我,与社会脱节。这个现象出现在社会生活里,也体现在很多细节里,或者说传输规范。
你打算搜索一个关键词,这个关键词通过拼音或五笔编码输入到屏幕上的搜索栏,确认无误点击搜索,此时数据被统一的规范封包,转换成光信号或电信号进行传输,服务器收到这个信号,用同样的规范解包,然后转化为搜索指令,通过数据库检索返回结果,然后服务器再通过网络传输协议传给你的电脑,经过系统软件与浏览器的翻译,最终你能看到你想要的结果。也就是你动动手指,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其实有无数的传递协议与接口来保驾护航。
科研过程也是如此,最初你有个想法或发现一个现象,你想告诉其他同行,如果认可就算是做的不错。但事实上交流过程没那么简单,你得确认想法的真实性,这样就需要做实验或调查,通过统计决策或逻辑推理来阐述现象并讨论机理,然后整理成论文,投稿,接受,会议做展示,课堂教授等等。每一步其实都有自己的方法论,你需要保证信息传递过程不被噪音干扰,这并不简单。如果最初目的发生改变,那么这个交流就是无效交流。
为虚拟现实世界之间的通讯设计构建端口有可能是未来最重要的事,我能想到的问题都出在这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