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 字

胖子的福音 - 肥胖悖论

组里曾接待过一位田纳西大学的访问学者,聊天时谈及中国印象,她说接触了不少中国女生,明明不胖偏偏天天说减肥,明显要营养不良的节奏。当时我就呵呵了,要让女生不减肥你们的童装怎么卖的出去。不过说起来有个学界的肥胖悖论倒是很少被国内媒体炒作,今天简单说下。

肥胖悖论简单说就是对于特定的疾病(一般为慢性病),BMI指数较高的人存活时间较长。

关于这个现象11年有篇综述感兴趣有权限的同学可以研究下,这里自然是要给一篇free的论文的:

JAMA Network

这篇12年发表于JAMA(医学顶级期刊)的文章指出,对于糖尿病患者,BMI指数高的比低的死亡率低。这篇文章被New York Times,NYT health blog,CNN,Rueters,CBS。中文报导见JAMA:体重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更高?

好了,现在胖子可以欢呼了,一二三,好了,可以停了。

下面听我吐嘈:犯不着为旧闻写文章,之所以找这篇文章出来是因为近期在simply statistics上介绍的另一篇文章从统计学角度考察了。文章如下:

Is the “Obesity Paradox” for diabetes simply bad statistics?

今天是打算借这个博文的探索聊下科研报道该如何解读。首先,在看到一个简单而反直觉的结论时最该干的永远不是转发,而是按下面思路走一遍:

  1. 结论的定语是什么?
  2. 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
  3. 推理过程有没有漏洞?
  4. 合理化?

科研报道都是有定语修饰的,现在实验数据的规律性已经很难简单明了,所以对某一现象的描述一般都有限定条件,这也是文章结论的安全区。在上面的研究中,安全区就是其研究对象为糖尿病患者而不是正常人,换言之,不能随意套用或演绎结论。

而观察这篇文章的数据处理你会发现其特别强调了心血管病这样一个分组,熟悉肥胖悖论的话你会知道这样一个分组产生于早期肥胖悖论现象的发现。最早肥胖悖论就是在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得到的,所以当今科研的idea其实都是有渊源可以探寻的,不会凭空出现。当然总体与非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而心血管疾病组在统计上的置信区间却与对照相重叠,暗示了差异可能并不显著。换言之,这篇文章最初的想法可能是验证下在糖尿病患者中(一般也可能有心血管疾病)肥胖悖论是否可靠,结果实际是没发现问题,但总体死亡率却于糖尿病相关,歪打正着。这样你就大概知道这个结论及其科研思路怎么来的了,怎么样,图森破吧。

接下来就是寻找漏洞,这个活一般审稿人干,但牢记过了同行评议不代表没有漏洞,好的期刊是接受发表后的comment的。我上面提到的那篇博文就指出一个可能的漏洞,在做回归分析时所进行的调节。简单说如果你做回归总会存在一些混杂因素,甚至采样本身就可能存在,因此流行病学调查会对采样,血压,抽烟状况等因素进行调节来屏蔽掉干扰。而这里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文中对腰围做了调节,屏蔽掉了腰围影响,但很不幸,似乎腰围是个很麻烦的变量:体脂含量与BMI正相关,也与腰围正相关,但控制了腰围后体脂含量成了与BMI负相关了。这是一类很特殊的回归问题,可以将其看作辛普森悖论的线性模型版,这个问题可参考统计之都丁鹏写的关于辛普森悖论的一系列文章。同时可以看到是否调整腰围对于结论的强度有很大影响,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结论似乎有点问题,混杂因素需要仔细考虑。正如文章下面的评论所言,调整了腰围后还调出了异常值,但我尝试剔除后依然为显著负相关,而且这种剔除也没什么道理。总之,感觉上还是模型选择有点问题,数据量足够采用分层模型可能结果更准。

最后,毕竟调节前肥胖悖论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个时候需要思考的就是有没有可以解释的原因,要知道反直觉的现象总有个合理的解释,文中是从基因组也就是遗传角度、生活习惯等方面解释的。这样你很快也会有不过如此的感觉,其实伟大领袖一二三胖曾说过,体大力不亏,得了病胖子能抗,正常人不如胖子注意身体。要知道人是强烈依赖反馈且经常过度反馈,行为总是变的。

好了,折腾半天肥胖悖论究竟是否存在呢?我想这是很多人最想从“科学”报道中得到的。但我罗嗦这么半天就是想告诉你:科学家一直是在探索真相而不是得到真相,结果都是暂时安全还得接受一遍遍的comment与质疑,越是前沿,越是不确定。要是那么想现在就知道永恒的真相,扔鞋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