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字

MOOCs何去何从?

今天又收到了C站某课程的课前问卷,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核心问题就是放在最后看似不起眼的那个:如果让您付费获得认可,您是否接受?确实MOOCs的热度虽然不减但时间总会把热情带走。记得在一份对公开课讲师的调查中,很多名校导师就表现出对学生质量不足及课程完成率不够的担忧。的确,网络给予了更多的机会,参与一门高质量课程的成本不过注册一个账号,而所谓的质量控制基本都来自于个人意愿,可以说极大方便了用户,但作为另一类用户-教师,情况就不一样了。传统课堂都依赖于大学,而能把课程搬到网上公开的大学大都是名校,换句话讲,本来面对相对精英的课现在面对的是相对草根的所有人,因此你去看,很多课程都是导论级别的,但就是导论级别,也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跟下来,而论坛里问的问题大都是搜索就可以解决的,不得不说仅依赖义务劳动的老师,这完全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课程完成率实际也并不理想,当然论坛交流也算是一个特色,很多问题在同学间就解决了。在在线教育网站上,学生是完全受益方,这很理想,但理想不能当饭吃。

同时,从教师角度,空有传播知识的想法,搭进去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又是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也很不合常理,因此你会能看到付费签到或给予认证,购买或租用指定教材,甚至付费上课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新开的课程中。实际上这无可厚非,付出就应该有回报,但跟学生谈钱不论在哪个地方都很别扭,通常这个角色都是学校来完成的,但对于在线教育,恐怕只能通过网站来完成。

那么网站方呢?说实话起始阶段都在赚吆喝,盈利?等上市吧!但现实摆在那里,规模一大,什么成本都会剧增,服务器,联络学校,日常运营……据我所知,C站是声明要盈利的,而且看意思也会分学校一杯羹,那么他们的客户又是谁呢?一般来看就是学生,另外就是招聘公司。

先看招聘公司,坦白说很不靠谱,当然C站曾经为Google推荐过某些课程的高分学生,他们拿到了offer,按常理Google也会付费。那么这种猎头模式真的适用于所有课程吗?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保证高分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也能表现出色,也就是一门课很难决定一个人的能力,这样的课太少,受众也太小,从公司角度不太合算。

那么学生呢?让学生出钱看上去是天经地义的,但收费会降低用户数量,同时,你很难按照学校或一对一的收费标准来收费,那个价格估计马上就让一个课程每人参与了。那么低价呢?可以考虑,但现状是学生来源集中在北美欧洲亚洲,很多人选择这个课程就是因为去不了名校而去不了的人当中资金不足就是一个原因。赚土包子的钱好赚,但赚学生的钱,并不容易。但如果想发展下去,必然要经历这一步。

下面再看一些野路子模式:

  • 广告盈利。这个你要是培训机构可以搞,要是合作伙伴都是斯坦福,耶鲁这个档的,那人家根本就不跟你谈。倒不是故作清高,广告这东西就是很烦人的。

  • vip盈利。课程免费,但线下讲座,沙龙也由网站主办,针对性收取一定费用,也就是说学习共享软件模式,常用功能免费,高级功能如优先解答问题,批改作业收费。还是广告那个道理,打破平衡性很容易让学生和老师同时反感,但不妨一试。线下活动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虽然不是前沿,但都可以像58,美团这样闷声发大财,毕竟参与度会高很多很多,虚拟跟现实还是不一样。

  • 周边盈利。要是可以搞定亚马逊这种大头,卖教材或讲义这种天经地义的事还是有的做,哪怕是租赁电子版。不过只有规模到一定程度才养得起周边的边际成本。

  • 沉淀资本盈利。有一种成本是近期电商谈的比较多的——时间。这事得从余额宝说起,网站沉淀了一定量的资金后,每天的利息就够喝一壶的了,如果拿来买基金,抽个成也够养活一大家子了。但另一方面,用户对资金的时间成本是不敏感的,其实支付宝这些年的利息估计都内部分了。教育网站可将这个特点与学习曲线结合:让学生支付一定数额的学费,如果成绩不合格,学费返还;成绩合格,学费由学生自愿支付。也就是说,网站在课程开课的5-8周时间里替学生保管一定数额的资金,到期返还。对学生而言,这部分钱放银行也没多少利息且放到网站更有动力去学,但对网站而言,动辄上千的学生可以让哪怕100刀的保证金变成10w刀,6-8周足够让这部分资金升值,毕竟教育目标都是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盘活资金对于网站而言只要找好合作伙伴就可以了。听上去不错,但只有规模够大才做的起来,有点集资的意思,所以只能算是旁门左道。

  • 不盈利。这是我认为在线教育网站最该出现的状态,不是说完全不收费,他们可以向政府申请经费,毕竟是公共教育的延伸,但仅限于维持日常运行,就像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样(其实这行很赚钱)为大众服务。各种教育基金也应当向资助大学一样资助公益性质的在线教育,让老师与网站可以从中受益。教育不应该被市场化侵蚀,要为更多的向往新知的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