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3 字

三十三

今年的主题就是填坑,去年刚把每天步数提高,今年疫情一来在家里蹲了接近十个月,这次就没理由不去填之前挖的坑了。最大的坑就是《现代科研指北》,紧赶慢赶赶在我三十三生日前整理出了初稿当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前几天也有出版社编辑联系出版事宜了,我提的要求就是保证在线版不下线且内容跟纸版同步,编辑竟然也同意了,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不打算赚钱了。但目前这个稿子距离出版还需要统一轻松幽默的厕所读物风格,最后会扩到200页左右,明年再写总结应该已经出版了。跟王站长商量了下,版税就留给环境黑板报当公益款,用来推广开放科学理念,估计也不会有多少。我是希望看到国内高校与研究机构都要去开这类介绍现代科研趋势的课,让不做研究的人更多了解做研究人的生活,让做研究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实上伴随研究生扩招与青椒养蛊的大趋势,社会层面是必须要给研究生与青椒讲明白现代科研现状的,我收到过一些研究生咨询,发现可能最具共性的地方就在于提问者意图让别人替自己思考做决策,这是很危险的,没有人能替你对你的前途负责任,父母亲友师长专家都有自己的思维或立场局限性,一定要正确评估自己能力进行主动决策,这很痛苦但对长远发展不可或缺,当咸鱼也是一种选择,只要你无怨无悔就行。

另外我填了很多对我而言历史级的坑,例如诺谟图、启发法、立体图、预科生、隐喻等,目前我去年博客待写的大坑基本都清空了,而且我没写的主题也会直接列到下面,就当是写过了,这样做是不给来年留坑。今年读书基本还是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读完了《模型思维》,没写笔记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更像是工具书,常看常新的那种。另外就是《叙事经济学》,算是给经济事件的发生找到了一种最简单的时序模型而叙事这个概念很好区分了真实事件与记忆事件,记忆事件是需要相对单线条的感情与逻辑才能被记住的,而真实事件里感情逻辑都是很复杂的,人们交流起来记忆事件远比真实事件传播效率高,但也正是因为单线条而人的情感不能长期维持在一种情绪里,所以叙事传播只会是高潮后一地鸡毛,迅速被下一个叙事替代,人们渴望刺激,但却不能活在刺激里,这在今年可以说完美重现了无数次。今年在古气候学上花费了不少时间,读过书也读过不少论文,对气候变化这个大主题也算是有了基本认识,简单说理论推导永远是落后实验数据的,所谓的规律性很多是归纳出来的。想搞清楚一个科学议题就一定要从实验数据及分析方法入手,先把事实搞出来再讲逻辑,对智人这种4万年入侵全球的物种而言,当前的气候环境我们从来都没有应对过,你不能拿几千万年前的气候说没事,地球作为行星当然没事,人能不能维持甚至改进现有生活水平才是更有意义的,气候变化整体性提高了地球现有物种的生存风险,如果我们没有技术进步对冲,往后的生存成本肯定会升高。最简单的例子,当飓风一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保险公司就要提高所有人保费才能维持运转,而所有人保费都是从现有开支里多切出来的,少的是什么谁都不知道。

今年也读了些国内出版不了的书,真实体会了妖魔化东方对于西方有多么重要,当你的敌人是一个人是有可能共情的,但当你的敌人是一个魔鬼砍就完事了,特别是当一个大问题解决不了时,最佳的对策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设一个新敌人打倒他,然后对大问题视而不见,有意思的是就连西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解决问题,但对这种发泄却会默许,因为发泄本身也是社会运转的一部分,这无关事实,但政治叙事必须永远正确。然而,我也意识到如果剥离掉意识形态,很多经济理论就丧失了合理性,不过就解决问题而言,意识形态都属于马后炮,例如把戴口罩与否当成政治武器是很卑劣的,人都死了啥都没得谈。我觉得这伙做经济研究的别天天这个学派那个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也只能指导验证过理论的实践,对于新的问题理论或意识形态不能用来堵路而应该持开放态度,启发式找解决方案。不过不得不说今年美联储的救市算是彻底抛弃了所有理论,把股市当银行救,一旦给后人股市永不垮的错觉就会出现毫无实际经济状况支撑仅反映投资者对联储信心的泡沫,泡沫周期性褪去一地鸡毛。

今年全程关注了美国大选,年初认为懂王几乎一定连任,但没想到这个有一连串破产经验的商人的危机管理能力几乎是负分,完全错判了疫情还把自己跟家人都搭进去了。新冠也许不致命,但约15%的新冠康复者有后遗症反应,包括持续的乏力与肺部损伤,还可能伴有Covid brain fog,大概就是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我觉得很多人错把新冠看成了简单的呼吸道传染病,事实上呼吸道只是因为ACE2表达比较高容易被感染,其感染后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肺。所以你要让我选,我肯定尽早打疫苗,疫苗最严重也就是小概率面瘫跟过敏,但要是得了新冠,这种相对高概率的慢性病似的后遗症我可消费不起。看了大选辩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候选人被党派观点绑定了,不再寻求中立者支持而是只说自己选民爱听的话,共和党全面保守化民粹化但是还算团结,民主党则各种方案乱飞内部严重不和,要不是有共和党这个共同对手他们自己内部就能打起来。这种毫无意义的内耗让我进一步想党派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如果要选个人来领导国家,党派意志其实很多时候成了问题解决的绊脚石,这点美国最高法今年对奥巴马医疗法案的选择性支持是很有启发的,一个新政策运行出了问题就完全废止是保守派的过时把戏,更务实的解决方法就是去修正解决方案,像科研一样在试错中进步。如果这样,那么党派政治就该让位于更务实的方案选择政治,每个候选人根据自己的政治理念提出一套或几套子方案,候选人间方案可以对立也可以一致,民众对子方案而不是候选人投票,选出一个可能由不同候选人执行的子方案集合,然后让候选人协商出一个最终方案,能协调解决当前问题就可以,如果协商不出来,按投票情况重新组合子方案直到候选人间为解决问题达成一致去执行。这里不用去考虑党派观点,而且本来党派观点就是夹在利益集团跟候选人之间的冗余层,除了搞些拉帮结派还有个人崇拜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直接投方案可以摆脱掉所谓意识形态或指导思想的限制,更有效解决问题。

今年反应组学的文章正式发表了,目前很多合作已经展开,明年继续清库,打造一个更完整的反应组学的研究体系。2021年我计划下半年回国,现在开始考虑找国内教职并更多进行学术交流,可能也会找下美国加拿大的但我长期是打算回国发展。今年恢复单身了,所以现在我倾向于去一线城市卫星城或二线省会发展,哪里给的条件好就去哪里,但最南就是到长江流域,主要还是不适应珠三角气候。不出意外明年的年终总结应该是在国内写了,我这漂泊时间有点长了,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感觉博后身份已经开始限制研究了,我需要一个独立的研究环境来研究小分子间相互作用,为此可以放弃相对安逸的生活。疫情期间我开发的一个消磨时间的方法就是解谜玩具,买了几个最高难度的 hanayama puzzle 玩具,不出意外都卡壳了,有的好拆不好装,有的好装不好拆,有的既不好装也不好拆,因为组装过程很难用文字描述,所以还挺益智的。这种解谜的快感跟科研发现很类似。

今年是我的独居年,到明年3月我可能创下一整年独自吃饭的记录,这种隔离生活彻底补全了我之前推脱没时间尝试的事,例如调酒、蒸馒头、做花卷、修眼镜、自己理发、做up主等,我还彻底把浴缸洗出来养成泡澡的习惯,毕竟长时间居家坐着竟然引发了作为一个中二(中年犯二)人士的痔疮,但其实将卫生纸换为可冲的湿纸巾效果更好。3月前我每隔一天都会去96街图书馆借DVD老电影回来看,屋里架了个投影仪看了很多经典电影但居家令后图书馆就没再去了,与之对应的每天中午看一集《炊事班的故事》下饭,看完后快乐源泉就成了1818黄金眼。今年在开源掌机上通关了最终幻想7原版,这是我玩通关的第一个最终幻想游戏,曾经多次开始玩然后放弃,这次通关算是完成一个心结,游戏质量也是顶尖水平,等 remake 出全了再重玩。手机上还玩了个互动游戏隐形守护者,也是高水平高质量游戏。动画补完了《心理测量者》第三季,漫画上《进击的巨人》还没有完结但柯南的里朗姆也终于确定了身份,有部小众的《江户验尸官》也值得推荐,可看作日本的宋慈,案情一流就是少儿不宜。今年有段时间每次外出都会买瓶酒,回来就瞎调,最难喝的莫过于血腥玛丽,我在加辣酱油时就感觉这玩意是个奇葩,尝了下果然没让我失望。而不论什么基酒加可乐都挺好喝,后来尝了尝可乐,才发现我就是单纯喜欢可乐罢了,酒不重要。年底朋友给我寄了个酿啤酒套装,是做IPA的,需要二次发酵,但一次发酵完我尝了下原浆,发现非常好喝,反倒是二次发酵后啤酒味上来了没那么可口了。前几天突发奇想寄明信片,最后一共寄出去二十多张,但写这些明信片着实让我打开了新世界,当我仔细去看那些画作时,确实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这道算是某种锻炼欣赏能力的方法了,随意指定一幅画,然后根据画面写一句或几句话。

不知啥时候起我发现自己每天都看视频网站,所以就去买了点B站的股票,虽然收益率很高但因为买的特别少就当是练手了。我的理财观极为简单,就是三四五,三分之一交房租电网手机(曼哈顿是真的贵),三分之一吃饭改善生活交税,剩下三分之一再四分,一半存款保险,四分之一养老基金,四分之一投资,这四分之一里分成五分,五分之三股指基金,五分之二投资练手。因为这个架构,我也亏不了多少钱,当然也赚不了多少,赚的大概都给楼下八个公寓职员发年底红包了。不过这倒是我未来选城市的出发点,如果我的房租或月供超过收入三分之一,那么肯定不会去,去了生活质量就会下降。简单说就是三分之一求生存,三分之一求生活,三分之一解决退休开支,大概率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良性循环,因为保险买的多所以意外开支也都算进去了,在我眼里这个方案里不需要买房只需要有地方住且可以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牺牲当前投机未来,想来我对物质也就这点追求了。一劳永逸的事很多只是幻想,有可持续且能抵御风险的策略才是关键,理财的目的一定是生活而不是赚钱。

今年旅游几乎为零,年初去波士顿看了下博物馆,过年的时候去纽约一个赌场顶楼参加广播电台的年货节,买了堆零食回来,不过这赌场怕是在疫情里损伤惨重了。回来之后就没出过曼哈顿这个岛,二月份去看了《歌剧魅影》,老实说我对其剧情的了解是通过金田一的歌剧院杀人案,但现场听还是挺震撼的,回来后听了好几天原声,不过仅限于好听,我依旧欣赏不了歌剧。下一次我出去就已经是七月了,去了帝国大厦与峭石之巅,看到了冷清的街道。之后又去了惠特尼、大都会、修道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很多都是去了好几次了,不过新冠期间都需要提前预约且按点去,人是真的少了。这次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太大,很难想象什么时候能恢复,但也有很多行业可能永远都没法恢复了,网购借这次疫情彻底扫荡了实体店,这些洗牌式变化目前不知道会产生什么风险。纽约市这一年不仅仅经历了停摆、一天死亡过千人、股市熔断、游行、暴动、宵禁,还经历了近30万的人口迁出,而且到今天也依旧处于疫情笼罩之中,不过现在医院已经有了一定应对经验了,感染人数虽然上升但死亡率控制的还可以,但显然美国疫情中心已经遍地开花了。现在我的感受就是美国人可能真的抗疫疲劳了,除了强制打疫苗别无他法。不过像我一样在美国的中国人这一年的感受就更复杂,我因为在一个没有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单位而没有收到所谓人人有份的健康包,反倒因为在医疗系统收到了纽约市发的健康包。国内有段时间对留学生回国的言论可以说太过诛心,各种冷嘲热讽,这我才意识到民粹这种垃圾玩意已经席卷全球了,成为所有人的发泄口。眼下国内散发的案例已经暗示除了人还有物的传播,严防死守的策略在全球拉胯的大背景下也变得不现实,估计最后也要走全民打疫苗路线,否则还得过风声鹤唳的生活。

环境黑板报已经运行三年,用户达到了4700,眼下也面临供稿不足的问题,不过只要模式可持续,中间断几次不是大问题。统计之都的月读今年都快变成季读或半年读了,来年我联系下 rweekly,然后找学生组织起来去翻译 rweekly,一来为编辑部提供新鲜血液,二来这种较为简单的翻译与评述对学生本身也是一种锻炼与提高,如果有人能坚持下来,其自身肯定受益良多。今年跟一些自媒体编辑有过接触,也给一些号写过科普文章,有一篇莫名其妙最后发到《飞碟探索》上了,还收到了一笔象征性的稿费,说起来小时候泡图书馆阅览室倒是看到过这个杂志,现在也算是达成了个奇怪的成就。写作这件事我一直以来都是当兴趣的,有人看很高兴,没人看也无所谓,我自认不是文字工作者也尊重其他文字工作者,但到今天我的主业还是科研也将长期从事科研工作,这点不会变。

今年还是有很多瞬间值得铭记的,就不带到明年分享了:

  • 公寓门卫费尔南多因新冠去世
  • 实验室保洁黑人大姐年初父亲去世,年中做医护的哥哥因新冠去世,当我们实验室轮岗时,保洁却没有轮岗条件
  • 疫情最重的时候去实验室值班,检查完后回家,路过一位黑人警察,她看了我的医院胸牌说了句“thank you”
  • 疫情最重的时候分手,当时算是很重的打击,不过长期对双方都算是好事
  • 疫情与大选期间见到很多人因为意见不同就恶语相向,割袍断义,感觉情绪化表达而不是事实正在攻占舆论主流,为什么不能去想解决方案呢?
  • 疫情期间收到很多亲友询问,很感激
  • 六月份在公寓内听到游行口号,当天就宵禁了
  • 今年很长时间都用GitHub当搜索引擎,但最近他们换了系统,搜不到很多信息了
  • 黑五期间看到allbird竟然涨价一元
  • 美国文化可以从黑色星期五延续到网购星期一,今年又多了个捐赠星期二
  • 绿色债券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金融产品,但很多人干着漂绿的行当
  • Charge the wealthy with honor, then charge the poor with milk
  • 如果沉迷视频,可以用watch later功能,很多算法推荐给你的东西进了 watch later就会 watch never
  • 今年我一共用掉了57只一次性口罩,每一次打开门都像是一次冒险

IMG_0198

2020年在幸存者眼里是个做出改变的时机,让疫情去为很多之前的矛盾背锅,但重要的不是合理化自己,而是正面解决问题。2021年我自己又要进入找工作状态了,隔着太平洋,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不论发生什么都不会四平八稳,也好,那就来吧。